小说园

小说园>四川方言大全经典 > 第186章 快消失的四川方言 揞一个遗存在四川方言的古汉语文字(第1页)

第186章 快消失的四川方言 揞一个遗存在四川方言的古汉语文字(第1页)

我国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是世界上方言和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民俗文化。

不少普通话词汇,方言中多有其他的发音或表达。比如普通话“藏cáng”,四川方言发音“藏qiáng”,这是普通话发音未颚化,而四川话发音颚化了。如普通话“捉迷藏”,四川方言谓“撵藏藏猫儿”,音如“撵墙墙mēr”。而普通话的“掩藏”,老派四川方言还保留古汉语的表达,说“揞”。当然,如今“揞”字在四川话中也快消失了。

今天之所以来介绍这个“揞”字,是因为前几天介绍“谙”字时,一些朋友把这两个字混淆了。这两个字音近形似,多用于口语,所以容易混淆。

“谙”音ngán,阳平2声,释义为估计;推测,组词“估谙/不谙”。“揞”音ngǎn,3声,释义为掩藏。

揞,普通话发音ǎn,本意指用手掩藏。也引申为揩拭(春衫双袖漫漫将泪揞。——贾仲名《萧淑兰》)。现主要用于表示把粉末状的东西压紧,通“按;捂”(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注:四川话没有后面两个用法,起码我地广汉话如此。

“揞”字在古汉语中的音义与文献资料中的使用

揞,《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乌感切,庵上声。藏也。手覆也。

“庵上声”,即四川方言音:ngǎn。

《方言》卷六:“揞、揜(同掩)、错、摩,藏也。荆楚曰揞,吴扬曰揜,周秦曰错,陈之东鄙曰摩。”

戴震疏证:“《广雅》:揞、揜、错、摩,藏也。义本此。《说文》:揜,覆也。《玉篇》:揞,藏也。《广韵》:揞,手覆。错,摩也。摩,隐也。皆于藏之义合。”

《广雅·释诂四》:“揞,藏也。”

王念孙《疏证》:“揞犹揜也。方俗语有侈敛耳。《广韵》:‘揞,手覆也。’覆亦藏也。今俗语犹谓覆物为揞矣。”

《集韵·感韵》:“揞,《博雅》:‘藏也,于感切。’”

《燕说》卷三:“以手掩物曰揞,乌感切,庵上声。”

《南越笔记》卷一:“以手覆物曰揞,庵上声。”

《广东新语》卷一一:“以手覆物曰揞,庵上声。”

清光绪十八年《电白县志》:“以手覆物曰揞。”

1929年《崇明县志》:“揞,音庵。俗谓以手覆物曰揞。”

罗翙云《客方言·释言》:“《广韵》:‘揞,手覆也。’俗于物不欲人见者以两手覆之曰揞。”

唐·卢仝《月蚀诗》:“恐是眶睫间,揞塞所化成。黄帝有二目,帝舜重瞳明。”

元·乔吉《南吕·一枝花·私情》:“风声儿惹起如何揞?”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土言》:“以手覆物曰揞。庵上声。”

今西北地区方言也用“揞”字,其他地区未查询。

如凉州方言,“揞”释义为掩盖,掩藏,隐瞒。凉州谓事将暴露为揞不住了。

如陕北方言:长上千只手,揞不住众人口。关中方言:用手遮揞住,挡揞地不让看。│用手捂揞脸,嫌羞。释义为用手捂盖。

今四川方言中,“揞”释义为藏;用手遮掩,都是古汉语义。也引申为隐瞒义。

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新繁县志》卷四《礼俗·方言》:“今谓藏匿不令人知曰揞,古语也。”

例句:

1、你娃娃硬是个啬家子。人家有好东西就给你分,你有好东西就揞倒揞倒的。(揞倒,即藏起来,也说揞起)

2、吔,你又在揞啥子?生怕我们晓得了啊?(藏)

3、她一下脸红了,赶紧用手把脸揞倒。(遮掩)

4、这个事情嘛大家要揞起,不要到处去说,就我们几个晓得就对了哈。(就对了:就行了。揞起:隐瞒起来)

“揞”字如今的使用也很少了,比如例句12用“藏qiáng”了,例句3用“遮”了,例句4用“保密”了,逐步都被其他词汇替代了。

如今估计“揞”字主要是50岁往上的人在说了,所以“揞”字,是一个遗存在四川方言的古汉语文字,也是一个快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