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一些四川方言 > 第146章 出于避讳而形成的一些四川方言称谓(第1页)

第146章 出于避讳而形成的一些四川方言称谓(第1页)

避讳,旧时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民间避讳,更多的是指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不吉利的字眼儿。比如数字4通常就不讨喜,6、8、9就比较受大家喜爱,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间,选的就是8月8日晚上8点8分。

今天就说说因为民间避讳,而产生的一些四川方言称谓名称。

一、世俗讳“散”

“伞”谐音“散”,世俗讳之,改谓“撑66花”。

清傅崇矩《成都通览·成都之呼物混名》:“撑花,雨伞也。”

民国十四年《都匀县志稿》卷五《地理志·风俗》:“手把撑花(苗谓伞曰撑花)只半张,阳春白雪好奁装。”

二、世俗讳“蚀折”,“蚀折财”中的“蚀折”就是一个需要避讳的音

蚀折,四川方言音sê2。

1、舌与蚀折同音,为避讳,故四川部分地区称牲畜舌头为赚头,主要指猪舌。

还有部分地区称猪舌为“利子”。“利子”或为“脷子”,客家人带到四川的词汇;也可能和“赚头”一样,取“吉利”的“利”避讳“蚀”,时间久远已不容易考证。查“脷子”常用于粤、港、澳及闽南地区语言。

典籍记载少部分地方把猪舌头也称“招财”,笔者未曾闻之。

《光绪杨舍堡城志稿》卷6:猪舌曰赚头,“舌、蚀”声近,讳“蚀”为“赚”,市井俗忌也。

2、蛇与蚀折同音,民间把蛇称为“梭老二”、“长虫”、“小龙”等。

三、世俗讳“死”

“死亡”这一概念在普通话里头会说成“与世长辞”、“驾鹤西归”、“长眠”等词。在四川地区就变成了更有地方特色的“没翻过那个坎“、”没跳过那条沟“、”没翻过那座山“等类似的说法。如今多说“某某走了”、“某某老了”。

四、过去四川民间讳“虎”,与“虎”同音的一些称谓讳改其他名称,有些至今保留

明末清初,由于半个多世纪的战火,整个四川人口极度稀少,而虎族趁机扩张。到了清初,更是虎患的重灾区。

清人费密在《荒山》中称,成都城内,“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凡五六年乃定。”

欧阳直《蜀乱》记载“四川遍地皆虎,或七八或一二十,升楼上屋,浮水登船。此古所未闻,闻亦不信。予自内江奔出,月下见四虎狂奔,匿草间以免。”

故民间谈虎色变,老虎普遍有了其他称谓,如崇州称为“黄猫”,大竹、石柱、涪陵、巴中称为“大猫”,云阳、巴县、开江称为“大头猫儿”,犍为、夹江称为“扁担花”等。

与“虎”同音的一些东西也讳改其他称谓。

豆腐改称为“灰猫ㄦ”,红豆腐改称“红灰猫ㄦ”。

这个方言词的流行范围很广,包括岷江流域、沱江流域以及川东北南充、遂宁、广安和巴中一带以及重庆的一些地区。

“灰猫ㄦ”写法,各种方言资料千差万别,如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豆腐)永川称为“灰毛”,彭山、南溪、泸州、高县、云阳、大足、巴中称为“灰毛儿”,邛崃称为“灰蘑儿”,宜宾称为“灰磨儿”,隆昌称为“灰妹儿”,遂宁称为“灰馍”,合江称为“灰门儿”。其实都是避讳“虎”字,本字都当作“猫ㄦ”。

再如斧头,川西坝子一些地方如广汉改称“猫ㄦ刀”,乐至称“猫儿头”,川东北一些地方则改称“开山ㄦ”等。

五、冬天讳“寒”

四川方言“寒”与“咸”同音,都说hán。犹记得小时候,临近过年,有一天家里煮了腊肉,我一吃,马上就说“好咸哦!”马上就挨了一筷子脑壳,然后父母教导:冬天不能说咸,要说“味大”。

以上一些避讳,如今多已不讲究,有些说法已经没有了或者变成了其他的词义(如味大指味浓),但有一些称谓在农村民间则保留了下来。

抛砖引玉,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其他因为避讳产生、如今仍在使用的四川方言称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