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民俗文化。
不少普通话词汇,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达。比如普通话“打架”,用地道四川方言表达,或曰“打捶”,或曰“角孽”。
实际来说,四川方言中,“打捶”单纯释义为“打架”,即相互撕打,川西坝子、川北一带用的多。“角孽”既可能是在打架,也可能仅仅在吵架,查资料川渝地区普遍在使用,但笔者所在广汉方言却没有这个词。
一般而言,打架伴随着吵架,吵架吵着吵着某一方眼急了就动手,于是双方就撕扯起来开始干架,所以经常联合使用,又说成“打捶角孽”。
我地广汉方言则用“打捶拌筋”笼统指“吵架打架”。如:过去农村里打捶拌筋的事多得很。
“拌筋”则是单纯指吵架,四川有的地方则说“扯筋”。
文献资料中关于“打捶”和“角孽”的资料摘录如下。
打捶
东晋·竺佛念译《出曜经》卷二十《恚品第二十一》:“为弱者轻忍不还报,设当打捶亦不兴恚。”
清雍正《陕西通志》卷四十五《风俗·方言》据《临潼县志》:“打捶者,厮打也。”
民国十七年《苍溪县志》卷十《礼俗志·方言》:“争殴曰打捶。”
李劼人《暴风雨前》第二部分:“打捶角逆,本是娃娃们的天性,也值得生气认真吗?”原注:“打捶即打降、打架,文言所云斗殴。角逆即相争、相骂,也含有斗殴的意思。皆四川人的语言。”
亦作“打锤”、“打搥”、“打槌”。
“锤”与“槌”是古代根据材质不同分别造的名词,对应的动词则是“捶”与“搥”。由于已经有动词“打”,所以“打捶”的“捶”字有了不同的写法。
清·陈世爵《笑林广记·干亲家》:“阮老二在门外等候,只听得里头打锤。”
民国十五年《渭源县志》卷二《舆地志·方言》:“斗殴曰打搥。”
单说“打捶”时,中间还可插入描述的字,如“打帮捶”,即帮忙打架的意思。
角孽
“角孽”,即吵架或者打架,“角”即斗,包括斗嘴和斗本事等。“孽”则是冤孽引申而来,表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清·刘省三《跻春台》卷二《捉南风》:“这彦珍自幼少读诗书……乡中有事,又爱两边刁拨,使人角孽告状。”
又卷三《阴阳帽》:“你若恃强,不服理论,告状角孽,他都陪你。”
又卷三《假先生》:“角孽打棰如猴跳,无奈才拿板儿敲。”“角孽打棰”同义连用。此处“棰”本义为短木棍,打架时也多见用棍棒,所以“打棰”也说得通。
又卷三《巧报应》:“那知他书又懒读,专与人打架角孽。”“打架角孽”同义连用。
又有说“角孽”来源于“角力”。
《礼记月令篇》“孟冬,天子乃命诸将帅习射御角力”。“角力”,徒手相搏比较武力,某种程度和打架类似。由于古音的“角力”和现在的“角孽”很像,所以就慢慢把“吵架;打架”称之为角孽了。
俗又写作“郭列”、“过孽”、“合孽”等,以及前述李劼人使用的“角逆”。“郭”、“过”、“合”是“角”的记音字,“列”、“逆”是“孽”的记音字。
如:《明清档案》:“雍正八年七月十三日,李廷选为什么和你父亲合孽吵嚷,掐伤你父亲那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