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沙龙过后的两人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戏耍的好,那就是孩子们中最受人尊敬的英雄;一个疏忽,生命就此划上句号。在死亡是家常便饭的地方,孩子们已习惯了死亡——别人的,自己的。

双方斗智斗勇。可能是看到了我们这几个记者,一些巴勒斯坦青年越来越大胆,不停地在汽车间穿梭,时不时还故意露出身子,逗引以色列士兵开枪,然后趁士兵瞄准张望之时,将手中石头用力砸向他们。好几次,石头砸在以色列人的钢盔上,“当啷”作响。

以色列士兵更不示弱。趁一连串枪击让巴青年抬不起头来,原来站在我们旁边的两名士兵迅速弯腰匍匐,靠在两辆汽车后面,在互相打了个姿势后,突然间一跃而起,朝远处刚探头而出的青年发射出子弹和催泪弹。

1。穿行在枪弹和怒火中(3)

“砰砰”枪声后,远处传来一阵呜咽和咳嗽声,然后是巴勒斯坦人愤怒的声音。我心一沉。不用问,肯定有巴勒斯坦人中弹了……

果然,受这个影响,冲突顿时和缓了下来,但还不到半分钟之间,远处又传来巴勒斯坦人尖锐的怒骂声,更多的石块像雨点似的向我们这边袭来。我隐约可看到远处的巴勒斯坦人群正朝伤者处冲去,又有巴勒斯坦生力军加入了进来!

在疯狂的情绪中,没有人可以幸免于难。就在我们躲在一辆汽车后面拍照时,“哐”的一声响,一块两个拳头大小的石头,将我们面前的汽车玻璃砸得粉碎。我旁边一位敬业拍照的同行躲闪不及,右肩膀被击中,他“哎哟”一声,鲜血登时溢了出来……

由于这辆白色小汽车“代过”,只有两块小石头打到了我裤管和膝盖上。本来就恐惧、紧张,这突如其来的一下子,更让我感到全身在哆嗦,疼痛感经过神经管传到全身。我赶忙卷起裤腿,一块皮被擦破,殷红的血已渗了出来。我咬了咬牙,跺一下脚,还好,虽然钻心的疼痛,但还能继续行走,没有伤到骨头。

好悬呀!真要感谢这些汽车,如果我再朝外偏出几公分,那块大石头打中的将不是别人的肩膀,而是我的脑门。别看这样的石头对以色列坦克如隔靴搔痒,但对我血肉之躯的脑门却将是致命的。如果真那样,我肯定就“报销”在这里了。

周围是不断飞来的石头,耳边是接二连三的枪弹声。随着交战越来越激烈,我们几个记者被困只能呆在孤零零这辆汽车后面,动弹不得。

我朝旁边几个记者苦笑:“难道我们就一直这样困在这里不成?”

“等着吧,现在千万别乱动,真打在身上,是要命的。”一位以色列女记者关切地对我说,并问我:“不碍事吧?”

“没什么。”我回答,也有些惭愧,刚才的表现,更多的是一种恐惧。虽然在战地采访次数也不少了,但冲到火力交叉点上,净等着挨打,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少的。

石头不断落在周围,弹起的碎石子溅落在我们身上。危险虽然危险,但这也是非常难得的场景,这么近的距离,足以拍下以色列士兵开枪的刹那,巴勒斯坦青年投掷石头的瞬间。

看着其他摄影记者不停地拍照。我感到非常的羡慕,但作为文字记者,新华社给我们配发的是小数码相机,拍这种场面就必须将头稍微朝外伸出一些,这就必然暴露更大目标。但不拍,伤也伤了,血也流了,险也冒了,不是太亏得慌吗?

冒着凶险,慌慌张张地拍了一张。还想再拍,旁边一个记者赶忙拉了我一把。我身子一侧,又一块石头从旁边呼啸而过。我一个激灵。感谢这位老兄!我收起艳羡之心,很自觉地蹲伏在车后头,再不敢作这种无谓的冒险。

好长时间后,借着旁边巴勒斯坦人手势的帮助,我们终于趁一个间隙,几个箭步躲到了一间路边的小木屋里。里面还有多名记者,透过窗户的缝隙拍摄着外面的激烈交火场面。不时袭击来的石头砸得房子嘎嘎作响,旁边的枪声越来越密集和沉闷,让里面的人心惊肉跳。

由于这是幢巴勒斯坦人房屋。旁边的以色列士兵好像警觉到了什么,突然掉转枪口,喝问我们的身份。

“记者,中国人。”我赶忙大声回答,并高举手中以色列政府颁发的白蓝相间的记者证。

“记者?”士兵犹豫了一下,似信非信地看着我们,枪口没有移开。过了半晌,他脸色逐渐缓和了下来,可能终于认清了我手里的记者证非假冒产品。他朝旁边挥一下手,另外几个士兵让开一条线路。

趁这空隙,我们弯腰迅速离开,就在刹那间,背后传来石头砸到汽车玻璃和地面的迸裂声……

身处冲突之中,是一种恐慌。但静下心来看,我觉得,这种低烈度的冲突,可能算是世界上最奇特的较量了。

比如,有时候,巴勒斯坦青年和以色列军队会有默契地停下来,互相对骂,然后再干上一阵,然后又歇息一下。这就是巴以冲突,低烈度,频繁,每天都有死伤。

我曾问一位以色列军官:“日常来说,什么时间冲突最多。”

他想了片刻回答:“下午,因为这时巴勒斯坦学生刚放学,他们需要活动一下。”

也许,有时双方只是一种情绪地发泄,就像你难以想象巴勒斯坦人为什么老是喜欢对坦克扔石头;也许,有时记者的出现反而是一种错误,激起了双方亢奋的情绪,成了冲突的催化剂。

阳光下的鬼城——“巴勒斯坦新娘”

走过冲突现场,拉姆安拉就在眼前。这个有着“巴勒斯坦新娘”美誉的城市,在过去三年中,因为阿拉法特的缘故,为世界所熟知。也因此成为以色列频繁入侵的目标,城里的建筑,就成了以色列试验枪炮的对象。

春光里的“新娘”,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伤痕累累。

斑驳的街道上,大大小小的画像到处都是。刚贴上去的是兰提西:拉茬的胡子,冷峻的眼神,手里持一把硕大的冲锋枪。偶尔还可看到兰提西和亚辛的合影。如果说坐在轮椅上的亚辛还有一种儒雅,兰提西则是一脸的刚毅、决绝。而今,哈马斯的一文一武,现在都已成了历史的匆匆过客。

1。穿行在枪弹和怒火中(4)

崭新画像底下,则是一层又一层已被雨水褪色的旧画像,上面有的甚至不过是五六岁的孩子,幼稚的脸蛋,漠然的神情。旁边的巴勒斯坦人对我说,所有这些人,都死于以色列枪下,“他们都是烈士,就像兰提西一样”。

大街上,隔一段距离,就有一片轮胎燃烧后的黑色灰烬,一些还冒着残火,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焦糊味。

火光、焦味、气愤、画像,在春天的阳光下,一个战乱之城影像扑面而来。

巴勒斯坦民众以这种方式,发泄对以色列暗杀兰提西的愤怒。

这是一种弱者的悲愤,巴勒斯坦人无法进入以色列境内,所有抗议活动也只能在巴境内进行。但这样一来,吃亏的更是巴勒斯坦人,浑浊的空气、萧条的生活、动荡的局势。

以前还比较繁华的拉姆安拉街道上,现在冷冷清清,所有店铺无一例外关门。为悼念兰提西,巴勒斯坦官方宣布,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进行总罢工、罢市、罢课。

一个本来美丽充满生机的城市,在封锁冲突下变得黯然;在接连不断的杀戮和愤怒中,更成了一个阳光下的鬼城。

“兰提西是我们的领袖,他是为了我们的解放而牺牲,我们悼念他,我们将继续战斗,他的血不会白流。”在一个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办公地点,一位叫艾哈迈德的青年在搭起的兰提西灵堂前激愤地对我说。他的英语不甚流利,但基本意思却肯定表达无误。

看到我拿着相机,旁边的几个巴勒斯坦小孩马上站到了我面前,展开手中的大幅兰提西的画像,高举着“V”字手势,要求我为他们拍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