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介陶哥,亲兄弟还明算账呢,咱这是头一回打交道,你点就是了。”
陶大民见张卫东语气实在,也就不再多墨迹,捋下猴皮筋儿,用手指夹着一把零钱清点起来。
过了一会儿功夫,他再次抬起头看向张卫东,“二十五,一分不少。”
张卫东笑着点点头,一边回身取板儿车上的草纸包,一边对陶大民说道,“陶哥,还没吃饭吧,我买了几个包子,咱俩趁还热乎赶紧吃了。”
陶大民一边将零钱重新用猴皮筋捆好,仔细的放到里面的一个口袋里,一边推辞道,“不吃,不吃,早上在家吃过了,兄弟你自己吃吧。”
要说陶大民对大菜包子没有兴趣,那是纯属扯淡。
别说是包子了,就算是他家平时吃的干粮,也都是细粮和粗粮两掺着。
现在没流口水,已经算是陶大民很有自制力了。
可张卫东十二块五一车,连着收了他两车的蔬菜,他哪里好意思再吃人家的包子呢?
“跟我作假是不?”张卫东佯装生气的说道,“三百斤的菜,拉着一路走二十多里路,你就是早上吃的仙丹也得饿呀!”
说着话,他把草纸包撕成两半,将其中的一半递向陶大民,“是爷们儿的就别墨迹,一人仨,赶紧的,我上了一晚上的夜班,可饿了。”
陶大民见张卫东说话直爽,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了草纸包着的包子,“那就谢谢兄弟啦。”
张卫东已经把一个包子塞到嘴里,根本没空儿回话,只是比了比手里的包子,让陶大民赶紧吃,不用客气。
俩人坐在板儿车旁边的地上吃完包子,张卫东掏出‘恒大’给陶大民递了一支,陶大民却从自己上衣口袋里摸出一包皱皱巴巴的‘大生产’,“我抽这个。”
张卫东也没强求,点上烟向陶大民问道,“陶哥,你们屯子里,有卖鸡蛋的么?”
陶大民喷出一口烟雾,“要说屯子里养鸡的,那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些,少的五六只、多的一二十只的也有。”
“不过卖鸡蛋的却很少,大伙儿都是拿到城里这边儿来换粮食了。”
张卫东点点头,这和他印象中的情况,基本一致。
八十年代初期,‘商品粮’一词还很流行。
它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们既祈祷又期待的字眼。
谁家要是有个吃商品粮的人那可真是高人一等。
爷爷疼、奶奶爱,姥姥拿你当客待。
村里的一般人见了,都是毕恭毕敬。
‘商品粮’是郭嘉统一采购并向城市人口发行的粮食。
而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兄弟们,往往却没有足够用于自身消费的粮食。
在这种情况,就会有一些人自发的用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去换取城里人吃不了的‘商品粮’。
这其中最通用的农副产品就是鸡蛋了。
鸡蛋这东西在城市里的需求极大,但供应体系却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求。
一方面是农村人口对粮食的需求缺口,另一方面是城市人口对农副产品的需求缺口。
两个互补缺口的存在,促进了鸡蛋换粮食这一交易的普遍发生。
向陶大民印证了自己记忆中的情况之后,一个想法在张卫东的脑海里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