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俩儿一个抽着卷烟,一个抽着烟锅,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聊着。
奶奶坐了一会儿,就起身下炕,“老头子,你和孙子在这说话儿,我去做晌午饭。”
张卫东不愿意奶奶麻烦,便推说一会儿要去找老强子他俩,不在家里吃了。
“哪有大中午去人家的道理,在这儿等着,奶奶给做你最愿意吃的炝锅面!”
奶奶说的炝锅面,是自己做出的手擀面,再用猪油葱花一炝锅。
那个香滑、那个劲道儿,就甭提了。
打小只有张卫东生病或是胃口不好的时候,才能享受到这道美味。
听到奶奶说到这一口儿,张卫东还真有些想了。
因此便不再和奶奶推辞,坐在炕上继续和爷爷闲唠嗑。
奶奶从外屋地拿了面盆,去西屋凉房去哙面。
等她端着面盆从西屋出来的时候,院儿门口传来声音,“妈,我给你和俺爸做饭来啦。”
奶奶郭秀花听到这声音,有些无奈的站住了脚。
“老三家的,都和你们说了,我和你爸的身体硬实着呢,用不着天天儿的过来。”
“那哪成?分家的时候都说好了,我二哥家管上半月,我们家管下半月。”
“我要是少来一天,嫂子那边儿可不得说我闲话儿呀!”
随着声音,一个三十岁左右、穿着碎花布的小褂子的农村妇女,一摇一摆的走了进来。
老太太叹了一口气,心说,你俩那是给我们来做饭么?你们是把这儿当成食堂了吧。
来的人是张卫东的三婶儿,沈翠琴。
她和张卫东二婶儿俩人,打着照顾老人、给老人做饭的由头,天天来两个老人这边儿蹭吃蹭喝。
那架势,就是打着吃了这一顿,一天都不带再吃饭的。
有人可能会想,一个妇女再能吃,又能吃得了多少?
他那是没见过那个年代农村妇女吃席的场面。
那可真是小小的身材,大大的能量呀!
要不然爷爷奶奶这边儿的粮食,也不至于一直那么紧张,还要靠张卫东母亲赵巧玉时不时的支应。
奶奶郭秀花站住了脚儿,三婶儿一眼看到了陶瓷面盆里雪花一般的纯白面。
“呀!白面!今儿个可让我赶上了!”
“俗话说,来的早不如来的巧,这要是让我嫂子知道了,还不得气的跳脚儿呀,哈哈哈。”
原来,今天恰好是下半月的第一天。
昨天的时候,还是张卫东的二婶贾永芳在这边儿做饭呢。
忽然,沈翠琴好像想到了什么似的,对婆婆问道,“妈,不会是我嫂子在这儿的时候,天天都是吃白面吧?”
“瞎说什么呢。”奶奶郭秀花没好气的白了她一眼,“这不是给你吃的,你想吃就去凉房里弄‘三合面’去。”
所谓的三合面,是用面粉、玉米面、豆面三种粮食掺和到一起的。
口感比‘二合面’还要差,不过胜在节省粮食,能吃饱。
沈翠琴一听白面不给她吃,顿时不乐意了。
“妈,你咋还吃独食儿呀,你满屯子里打听打听,谁家的婆婆背着儿媳妇儿自个开小灶啊?”
奶奶郭秀花早就习惯了儿媳妇这种毫无教养的大呼小叫,也懒的和她辩解,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
“你想上哪打听就上哪打听去,这白面是给我大孙子,你别惦记就行。”
沈翠琴这时也发现了院里停着的大金鹿,立马阴阳怪气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