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列舰
-美国:
-衣阿华级战列舰(代表):标准排水量
吨,满载排水量
吨,舰长270。4米,舰宽32。92米,吃水10。8米。航速33节,主机功率
马力。装备9门406毫米主炮(三联装3座)、20门127毫米副炮、80门40毫米高炮和49门20毫米高炮。
-日本:
-大和号战列舰:标准排水量
吨,满载排水量
吨,舰长263米,舰宽38。9米,吃水10。4米。航速27节,主机功率
马力。装备9门460毫米主炮(三联装3座)、12门155毫米副炮、12门127毫米高炮、24门25毫米三联装高炮等。
-长门号战列舰:标准排水量
吨,满载排水量
吨,舰长224。9米,舰宽34。6米,吃水9。5米。航速25。3节,主机功率
马力。装备8门410毫米主炮(双联装4座)、18门140毫米副炮、8门127毫米高炮等。
(四)巡洋舰
-美国:
-克利夫兰级巡洋舰:标准排水量
吨,满载排水量
吨,舰长186米,舰宽20。2米,吃水7。5米。航速32。5节,主机功率
马力。装备12门152毫米主炮(三联装4座)、12门127毫米高炮、28门40毫米高炮和16门20毫米高炮。
-日本:
-爱宕号重巡洋舰:标准排水量
吨,满载排水量
吨,舰长203。76米,舰宽20。4米,吃水6。23米。航速35。5节,主机功率
马力。装备10门203毫米主炮(双联装5座)、8门127毫米高炮、24门25毫米三联装高炮等。
-高雄号重巡洋舰:基本参数与爱宕号相近,装备相同口径主炮,在防空火力等方面有细微差别。
(五)潜艇
-美国:美军潜艇在此次海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大青花鱼号等。美军潜艇水下排水量约2400吨,装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前4后2),可携带24枚鱼雷,水面航速约20节,水下航速约8节。艇员约80人。
-日本:日本潜艇在此次海战表现不佳。日本潜艇型号多样,以伊-400级为例,水下排水量6560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潜艇。装备8具鱼雷发射管,可携带20枚鱼雷,还有3架水上飞机。水面航速18。7节,水下航速6。5节。艇员约144人。但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日本潜艇未对美军造成有效威胁。
四、双方战法
(一)美国战法
-航母编队运用:美军航母编队保持紧密协同,通过相互之间的掩护和支援,形成强大的作战力量。在作战中,航母按照一定的队形展开,以确保舰载机的顺利起降和编队的防空安全。例如,在遭遇日军空袭时,航母编队迅速调整队形,加强防空火力的集中配置,同时利用舰载战斗机进行拦截。
-舰载机攻击战术:美军舰载机采用多波次、多机型协同攻击战术。先派出战斗机夺取制空权,然后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从不同方向和高度对日军舰艇发动攻击。这种协同攻击方式增加了攻击的突然性和有效性,使日军难以防御。例如,在攻击日军航母时,俯冲轰炸机从高空俯冲而下,吸引日军防空火力,同时鱼雷轰炸机从低空接近,发射鱼雷攻击航母的水线部位。
-防空作战:美军构建了多层防空体系。外层由舰载战斗机组成,在舰队周边进行巡逻和拦截;中层是巡洋舰和驱逐舰上的中程防空武器,如40毫米“博福斯”炮;内层则是各舰艇上的20毫米“厄利孔”高炮。这种多层防空体系有效地抵御了日军飞机的攻击。
(二)日本战法
-超远距离攻击:日军利用舰载机的长航程优势,试图从美军舰载机作战半径之外发动攻击。舰载机起飞后,攻击美军舰队,然后飞往马里亚纳群岛上的机场进行补给和重新装弹,再返回战场继续作战。但这种战术存在诸多问题,如飞机长途飞行后飞行员疲劳,攻击精度下降,而且日军对美军防空能力估计不足。
-舰队佯动与分散:日军舰队采取佯动和分散战术。部分舰队佯装主力吸引美军注意力,而真正的主力则试图从其他方向发动攻击。同时,舰队分散配置,以降低被美军集中攻击的风险。然而,这种战术在美军强大的侦察能力和情报优势下,效果不佳,反而导致日军舰队在遭受攻击时难以相互支援。
五、战役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