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至少有这样几点好处:第一,发展了经济,繁荣了市场;第二、扩大了就业;第三、增加了税收;第四、培养了人才。鼓励这样的企业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他还说:“如果国家把私营企业管死了,那么私营企业家们就不干了。因为他们目前的存款就可以吃一辈子,他们就会把钱都用于消费,而不是扩大再生产,或者把钱转移出去,这样,于公于私,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
当刘永好汇报到希望集团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先富起来后,倡导“光彩事业”并带头在全国开办扶贫工厂时,田纪云说:“这再一次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政策是正确的,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没有先富起来的就不存在后富的问题;像希望集团这样的企业走在了前面,就会带动一大片;没有走在前面的,就没有走在后面的,这就叫辩证法。希望集团的发展和希望人投身光彩事业的义举进一步证明我们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是正确的”。
最后,他希望:“民营企业要放手干、放胆干,不必有任何担心”。还挥笔给希望集团题下了七个遒劲的大字——希望明天更美好!
宋健关注希望集团的成长
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对民营科技企业非常关心,他多次亲临希望集团视察指导。
1986年,全国科技工作会在成都召开。会上,宋健得知新津有四个大学生辞职下乡创办科技企业,成了“鹌鹑大王”后,点名要企业负责人在大会上发言,交流经验。会后,又亲赴新津考察了占地13亩,土里土气的“育新良种场”,鼓励四兄弟大胆的闯,把眼光放远一点不,办大企业。在与刘家兄弟合影之后欣然题词:“中国的经济振兴寄希望于社会主义企业家”。送了他们一个吉祥的名字“希望”。
从那时起连续8年,宋健一直都在关注希望集团的成长,先后五次与希望集团负责人刘永好、陈育新等恳谈企业发展大计。他对希望集团立足中国,依靠科技,发展民族工业的作法非常欣赏,给他们提供了两个国家级星火科研项目。“希望”也不负所望,他们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没有向银行贷一分钱款,研制开发出两项荣获国家星火成果二等奖的科研成果。一个是“鹌鹑养殖繁育”,一个是“希望牌系列饲料开发运用”,养鹌鹑带出了一个“亿元村”,一个全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搞饲料又卷起一阵又一阵的“希望旋风”,给中国的养殖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给中国民族饲料工业争了光。
1994年,当宋健再到希望集团的时候,希望集团已经成为“中国饲料工业百强第一”、“中国制造业百强第一”,办了32家工厂,产值超过16亿元。对此,宋健鼓励他们说:你们还年轻,还要大发展,16个亿大概相当于两亿美元,与跨国财团相比还是小弟弟,还是那句话:“民族工业要振兴,国有也好,非国有也好,都要努力”。
新希望企业文化寻根
新希望集团是刘永好在原南方希望投资公司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创办的具有国际水准的集团化企业,其企业文化的延续性和创新性令人耳目一新,下面介绍新希望集团发布的“企业文化”。
新希望企业文化寻根
建“百年老店”
三个文化层次——像家庭、像军队、像学校
八大文化精品——领袖的自律精神、稳健的经营作风等
企业管理文化——加减乘除
投资决策文化——爆米花效应与批判式论证
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历史地形成的。新希望集团是四川省最大的民营企业,1997年从希望集团分化出来,单独组建。董事长刘永好是中国十大民营企业家之一,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0年度“亚洲之星”。希望集团是刘氏四兄弟——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陈育新)、刘永好创办的、我国最早的私营企业之一。1982年,刘氏四兄弟筹集1000元到四川新津农村创办良种场,养鹌鹑,后来转产饲料,成就“中华饲料大王”美名,1995年,希望集团被评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500强第一和中国饲料工业百强第一。同年,希望集团刘氏四兄弟“分家”——明晰产权,一分为四,刘永好成立南方希望集团,1997年在此基础上组建新希望集团,1998年剥离部份资产组建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
刘氏四兄弟创业与同期创业的多数个体户不同:一是四兄弟都是大学生,二是都有铁饭碗,吃的是“公家饭”。也就是说,在创业起点上,他们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事业。这无疑是新希望企业文化的第一个源头。正因为如此,在他们有了千万财富,甚至上亿财富的时候,他们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发出了“做大事不做大款”的倡议。正因为如此,在希望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的时候,他们保持了对自己的清醒的认识,将事业的发展对准了世纪级的跨国企业,提出了争做“世界饲料大王”的目标。
希望集团靠1000元起家,白手创业让刘氏四兄弟体会了做企业的艰难。至今,刘永好仍然认为要创业要敢于吃苦、能吃苦。2002年3月,刘永好在新浪网与网友交流时,应一位学生的要求,对热血青年创业作忠告时,他说,第一,要有激情。没有激情什么也做不成。第二,要敢于做,敢于开创一些事业。第三,要有吃苦的准备,就是要不怕吃苦,在困难的时候要顶得起,站得直。也许是吃过够多的苦,也许正是苦难的磨练才有今天的成就,刘永好将“艰苦创业”四个字誉为新希望事业的传家宝。这是新希望企业文化的又一个源头。
白手起家,加上贷款难,刘氏四兄弟艰苦创业,主要通过自有资金实现滚动发展,“有一分钱办一分事”。另一方面,为了加速企业的发展,抢占时机实现规模经营,刘氏兄弟希望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兼并来扩大规模。1991年就与四川内江一国营饲料厂达成兼并协议,但由于政策的限制失败了。1993年,刘永好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并在“两会”上提出“国有加民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思路,即有名的“1+1大于2”的理论。并在此思路的指引下,七天与五家国有企业签定兼并协议,成就一段“中南七日行”的佳话,从而开始了希望集团的低成本扩张。“1+1大于2”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共赢。共赢理念是新希望企业文化的第三个源头。
新希望企业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源头,就是共同致富的美好追求。刘永好四兄弟当初到农村创业时得到了新津县委的大力支持,并作出了一年带动十户农民共同致富的承诺。一年下来,他们超额完成了自己的承诺,不仅如此,在希望集团和新希望集团的发展中,“共富”一直是他们的不懈追求。从他们提出的“让农民致富、让市民满意、让政府放心”的经营理念中,从他们打出的“养殖希望富、希望来帮助”的广告语中,都可见一斑。更有说服力的是,1994年,刘永好等十位民营企业家向全国发出了《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光彩事业在国内国际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被联合国有关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好的扶贫模式之一。
宗旨之变
2002年底,在创业20周年之际,新希望对自己的企业宗旨进行了修改。确立了新的企业宗旨:与客户共享成功、与员工共求发展、与社会共同进步。一直以来,新希望沿袭希望集团的“与祖国一起发展、与人民携手致富、与社会共同进步”的企业宗旨。原宗旨表达的是一片拳拳报国之心。刘永好认为,这个宗旨原则上是对的,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随着人本管理意识的增强,我们的企业宗旨需要落实到我们的客户和员工。
2003年3月,刘永好在新希望商学院一期给学员授课时对新的企业宗旨作了解释。与客户共享成功。新希望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这些成功或者说我们所做的这些事要得到利才能够使我们的企业有更好的成长。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这个社会生存,就需要得到政府的满意、得到消费者的满意。我们的客户是哪方面的呢,从税务的关系讲政府是客户;从采购的角度讲供应商是客户;从销售的角度讲我们的经销商、农民朋友是客户,等等,我们要与客户共享成功,要有这样的理念。做什么事都不要做过头了,你把钱赚完了,人家不可能长期还跟你做生意。
与员工共求发展。做企业,单靠少数几个人是不可能的,靠一个人更不可能,新希望集团现在有15000名员工,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发挥他们的作用首先发挥各级管理干部的作用。集团总裁现在主要抓各个板块的负责人,各个板块的负责人再抓各公司老总,老总再抓下面的各个部门,形成梯队型的管理体系,而这个梯队管理体系要正常运作只能与员工共求发展。
这个共求发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一是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把企业这个舞台做得更大;二是要给员工发挥潜力、增长能力的机会,让员工随着集团的发展而发展。让普通的员工也有可能成为中层干部或者高层干部,从对公司有小贡献到有一定的贡献,甚至到大贡献。不但对公司有贡献,对社会有贡献,对国家有贡献,甚至今后在其他的岗位上或者到其他的公司去了都会有贡献。这就是我们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理念所在。
与社会共同进步。社会在发展、国家在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党的十六大提出2020年国家经济总量要翻两番,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水准还要提高很多,这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机会,我们应该跑过这个大势,就是说国家翻番我们肯定还要超过这个增长的速度,因为全国的企业有发展得好的,有发展得慢的,我们算是发展得好的,应该超过这个才是。这就是与社会共同的进步,与社会共同的进步就要求我们很多地方都要规范、要创新、要有激情,要与社会同步,共同发展。这就是我们企业的宗旨。
新希望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
象家庭、象军队、象学校,是新希望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
一支善打硬仗的军队,一个温暖可靠的家庭,一所培养人才的学校,是希望集团一直塑造的企业形象。在此基础上和新的环境下,刘永好提出新希望的企业文化三段论:要“象家庭、象军队、象学校”。
象家庭。“企业应该像家庭一样,和睦温馨,团结一致,但必须避免家族式的管理。”刘永好常讲一个故事,他有一个表弟,在公司干了十多年,成绩也不错,但一直升不上去。表弟难免有怨言,但集团的规定是家族成员不能担任重要管理职务,刘永好也无能为力。“对于表弟来说这是不公平、不公正的,但利益受损的、牺牲的只是少数人,得益的却是企业,是更多有学识、有才华的社会人才”。“我们这个企业,要像家庭一样互相友爱。母、子、父、女、兄弟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同甘共苦。我们这个企业就是一个家庭,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国是一个家庭观念十分强的国家,新希望集团提倡企业文化要 象家庭,就是提倡一种有凝聚力的亲情文化。
象军队。“好的企业应该像军队一样,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在工作中应按这个原则去做:定一个规则后,对的就要肯定,错的就要批评。刘永好认为,新希望在管理上坚定不移地抓住了两个关键点:一是财务独立,子公司的财务一律接受总部直接领导。严格的财务制度使集团能够充分了解和把握下属公司的情况,杜绝了许多问题,“从来没有发生过公司的大笔钱财被拐走的事”。二是推行技术的垂直管理体系,保障了集团的技术创新,有效地扼制了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企业规模做大之后,集团式的管理首先需要的是严明的制度和纪律,新希望集团倡导企业文化要象军队,就是要倡导一种有执行力的严格文化。
象学校。“优秀的企业也应该如同一所学校,让它的员工能够不断成长、提高。学校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有老师、有同学、要学习。我们要学习新东西、学习做人、学习科技、学习企业管理,还要学习怎么样去遵守国家的法规和企业的纪律。”刘永好认为,现代企业不学习就落伍,学习首先要学习做人,好的人品决定好的产品,好的产品才会打造出好的企业品牌。在此情况下,新希望成立了自己的商学院,选拔优秀的基层管理人才进行深造,合格的学员给予更大的舞台。新希望倡导企业文化要象学校,就是提倡一种有生命力的学习文化。
新希望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的价值观是长期形成的,不是空穴来风,不是随意嫁接得来的。新希望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20年来经营企业所秉持的理念、原则,并且在企业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
首先、是顺潮流而动的发展观。新希望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从农村起步,依靠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在鹌鹑养殖业掘到了“第一桶金”,在饲料加工业得到了成长壮大。时代潮流,顺之者昌。我们顺潮流而动,就是要顺国家的政策潮流,做政府倡导、政策扶持的事,就是要做市场需要,百姓满意的事。同时也要顺企业的发展潮流,走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现代化之路,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不断寻找新的优势。说得底,顺潮流而动就是理智性的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新的发展。
第二、是以实业报国的经营观。新希望不是靠倒卖政府批文发财致富的,也不是在股市中炒卖做庄一夜暴富的,而是扎扎实实搞产业经营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从82年刘氏四兄弟到农村创业,许下“一年带动十家农户脱贫致富”的朴素理想,到现在新希望集团带领上万员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我们搞企业的宗旨——以实业报国——始终没有变,始终不会变。产业经营是基础、是足,品牌经营是躯干,资本经营是灵魂、是头,头足正立而不是头足倒立,三者结合,新希望才能走向健康、长远,这样的发展才会真正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企业员工。
其三、是讲义利兼顾的形象观。早在1994年,刘永好董事长就在北京联合10位民营企业家发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作为先富起来的一个群体,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到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兴厂,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光彩事业最为成功之处就是讲义利兼顾,从而调动了民营企业家、当地政府和贫困地区老百姓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光彩事业赢得了广泛的人心和赞誉,不仅誉满神州而且走出国门,成为联合国社会发展组织认定的一种扶贫模式。新希望是光彩事业的发起者也是实践者,自1994年以来共投资亿兴建了14家扶贫工厂,每年向农民让利3000万元,帮助数万户农民踏上了致富之路。当然,讲义利兼顾也为我们企业赢得了发展,树立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讲义利兼顾,循财富良心无疑是我们企业经营的一个出发点。
其四,是树成本意识的管理观。创业之初作为民营企业,与当时的占绝对优势的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