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崇祯七年圣旨 > 第312部分(第1页)

第312部分(第1页)

还有的那心思坏的,发现自己带不了的,能砸的,就都给砸了,一通破坏拉倒。有些讲道义的,则是原封不动的给留存住,走的时候还把自己打的盗洞给封上,一是为了怕别人发现这个事儿,追踪到线索,二来则是保护墓穴,免得里头的陪葬品遭受破坏,留给后来人一些东西。

由于盗墓的队伍规模普遍比较小,是以很多东西都是带不走的,其中尤其以陪葬的铜钱为甚。发掘到的古墓中,往往存有大量的铜钱,尤其是以宋朝的大墓,为之尤甚。

因为宋朝,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都不是什么通用货币,而偏偏宋朝商品经济又是极为之发达,世面上需要流通的货币极多,是以宋朝铜钱的铸造量极大。这是中国历史上铸造钱币数量最多的朝代,北宋初年的铸钱量就达一百万贯以上,最多的神宗元丰年间,一年铸造铜钱五百万贯以上,铁钱六十六万贯,合计达六百万贯。而唐天宝年间,每年铸钱数只有二十二万贯,以全国人口计,每人只摊到六七文。到了大明朝,前期是宝钞,后来是白银大量流入,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这铜钱铸造量就更小了,二百多年加起来也不过就是一千万贯不到的样子,反倒是民间铸造的私铸钱极多。

而且宋朝百姓有藏钱的习惯。

宋代的钱铸造的可谓是真不少了,但市面上却是经常缺钱,以至于曾经两次闹起严重的钱荒。钱缺到什么程度?老百姓拿着银绢丝绵到市场上卖,连个问的人都没有,官府里散出二三十万的钱,到了百姓手里,马上不见了踪影。钱荒的原因,一个乃是民间毁钱铸铜然后再卖给朝廷牟利,二个则是,铜钱大量外流。

中原王朝不但历来乃是周围这些番邦国家的宗主国,在政治上全面压制,军事上全面威慑,更是在经济上全面渗透。素来中原王朝经济便是辐射整个东亚,东南亚,对周边国家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宋朝,经济发达至此,铜钱四处流散,以至于成为了周围这些国家的法定货币。他们自己国家也铸造铜钱,但是不够精美,百姓反而不乐意用,便是同等重量,价格也不如宋钱贵重。

这就跟清末的时候鹰洋在中国大行其道一样,当时百姓,尤其是沿海开埠地区的百姓,都爱用鹰洋。既然这么多人用,那需求量就大,虽说宋朝严格禁止“铜钱阑出塞外及南蕃诸国”,但铜钱私下外流愈演愈烈,大量铜钱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流落到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而且流到海外,难于阻扼。输出的途径,似乎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其去向仍旧是那些使用中国钱的地区和国家,最大的去处是北方的金人,辽代。《宋史·食货志》中载:“供备库使郑价使契丹还,言其给舆箱者钱,皆中国所铸”。其次则是高丽、日本、东南亚诸国。以日本为例,日本自唐宋以降,一直到明朝中叶,不断地输入中国铜钱,其数量之大令人吃惊,其中宋钱的数量最大,北宋钱又占绝对多数。

第三个原因,则就是百姓酷爱藏钱,而这些铜钱,很大一部分也在主人死后一同带入了坟墓之中。国朝旧例,素来有陪葬钱的习惯。

青云子就曾经挖到过一座宋代大墓,里面墓穴旁边的一间耳房里,堆了满满的一房子铜钱!从地面一直到屋顶,满满当当的。由于时间太长,铜钱已经是结成了一大坨一大坨的,成了钱山的样子,看样子,怕是三五千斤是有的。

耳房是汉墓的格局,一般来说,宋朝墓是没有耳房的,说不得竟然是为了储存这些铜钱儿而专门建造的。

这些铜钱又粗又笨又重,也算不上古董,只能直接花出去,作为一种流通货币而存在。当时青云子这边就是七八个人,人人金银都拿不了,谁会在意那些铜钱?直接就扔那儿了事儿。

他们是不把这些铜钱儿放在眼里,但在寻常人看来,这可是很大一笔钱财。一大把钱,总够几日的吃嚼。若是一袋子一坛子,那么个把月几个月的也是够了,若是那一次有这曾文信手下这些人跟着,说不得那些铜钱就能给搬空喽。

而后大伙儿互相之间又都是问候了几句,便是纷纷上了马骡,往东边行去。

走了没多一会儿,天上却是霹雳一声巨响,接着一阵阵轰隆隆的隐隐雷声便是从极远处传来,连绵不断,似乎那黑色的云层都在翻滚。

打雷了!竟然打雷了!

众人互相看看,都是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喜色。

众所周知,冬天是不打雷的,当然,这个说法也不能太绝对,应该说是很少打雷。

所以汉乐府《上邪》中才有言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个说法大致就是,冬天打雷,夏天下雪,江水干了,山体没有棱角了,到这时候,我才敢跟你分离。

大意就是,这都是不可能的事儿!

而现在打雷则是说明——冬天即将过去,春天要来了!

众人心里更是隐隐有一丝期盼,既然打雷了,那么……

似乎今日天公心情不错,正是天随人愿,大伙儿刚刚这般想,天空中便是弥散开一阵簌簌的声音。

张麻子感觉自己手上一凉,低头一看,赫然是个有些发黄的浑浊水点!下雨了?下雨了!张麻子心中顿时一阵欢愉,再看看别的人,也是满脸的喜色。几乎是片刻之后,队伍中便是响起了一阵欢呼声:“下雨了,老天爷开恩了!下雨了!”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六三——五六四 三丈之内,必见大墓

这谷地面积颇大,怕足有三五里方圆,谷中是一大片平地,乃是那种边缘高,中间低的格局,就像是一口巨大的炒锅。谷中北边儿靠着山体悬崖的所在,留着一片断壁残垣,建筑的废墟,想来当初也曾有人在这里开垦耕种,后来便荒废了。

脱离了山道那处险地,大伙儿心情也放松了不少。曾文信喘了口气,向青云子笑道:“这谷中本来住着一百多户人家,乃是太祖洪武帝年间从山东迁过来的,在这儿开垦土地,日子过得也是安闲。当时这谷中还有一处大湖,有个名头,唤作宣化泽,也很不小的一片水面,一二里里方圆总是有的。这些百姓依山建房,临湖开垦,这儿土地肥沃,又都是不愁吃水的,产出尽多,乃是上好的肥田。不过后来战乱频仍,他们便都是慢慢的逃没了,往里迁走。”

曾文信扬了扬下巴,指了指他那支队伍里面一个人:“他祖上便是这儿的,万历年间才逃,算是走的最晚的了。一路往南,后来在我府上当了个下人。”

青云子点点头,难怪曾文信对这儿知道的如此清楚。

不过曾文信却是没注意到,青云子瞧着这谷中的地势,看看那山,看看中间那已经干涸的湖泊,眼睛却是越来越亮。旁人都没注意,张麻子却是观察到了,不过他并未说话,只是机警的扫了周围一眼。

“我说的那处山神庙就在北边儿山脚下,绕着走一盏茶的时间也是到了。”

曾文信面向众人大声说道。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大伙儿极目看去,大雨中视线不大真切,果然隐隐然瞧见了一处庙宇在北边儿的山脚下屹立,和周围的一片断壁残垣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

雨势丝毫不见小,大伙儿加快脚步走过去,顺着西边儿的山脚往北绕,很快便是到了地头儿。

这是一座山神庙,想来也是正常,毕竟乃是在山中,建一座山神庙供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山神庙就在村子的东头,这村子已经是极为的破败,大部分房子屋顶都没了,只剩下一堵堵的半拉破墙,只是还是能看得出来,村子当初规模还是不小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