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开国皇后升职记后世 > 240255(第1页)

240255(第1页)

第241章

建议

不过即便决定要放缓节奏,大安还是在承天四年,顺利将东北区域彻底纳入大安疆域,以兵不血刃的方式。

不得不说,在如何使用谋略方面,炎黄民族绝对是个中高手。

当那些大臣们没将心机都放在如何在朝中争权夺势,搞内斗上面时,而是花在别的地方时,所能取得的成就,可谓是十分喜人。

对此,柳明月当然不吝重赏相关人等,成功平复了文官看到海军与陆军在近几年,接连受到无数嘉奖和重赏后,生出的一些不平与担忧之心。

与此同时,文武百官们也通过这些事,确定了柳明月即便当上女帝,上面没了可压制她的人,依旧保持着从前的做事风格的事实。

在许多人看来,这都是件非常难得的事,因为权势与富贵能够迷惑人心,能轻易让人得意忘形,将心比心,连他们自己在内,都不敢保证自己能始终保持初心。

可是柳明月是真的做到了,哪怕已经真正成了大安之主,她依然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勤政爱民。

即便只说她登基后的数年,所取得的功绩,就足以与史上那些备受称颂的明君相媲美,但她丝毫没有因此而感到自满,从而有所懈怠。

从源安府陆续运回大安的金银矿,极大的缓解了大安朝廷在金银储备方面的不足,配合大安银庄,让大安的货币体系,在逐步得以完善与成熟的同时,还变得更为稳定。

从南扶余一带运回的一船船粗铁矿,则极大的缓解了大安的铁矿产量不高这一短板。

截止承天四年秋,短短不到十年,大安的人口就从之前的四千万,上升到如今的近七千多万。

哪怕其中的近千万人,都是新纳入到大安版图中的外来人口,这个人口增长速度,依旧十分惊人,人口平均寿命,也得得取显著增长。

算是朝廷设置医药部,大力发展医药行业,成功培养出一批批的专业大夫,又在各级官衙设置医药署后,所取得的直接成就。

随着高产粮种在大安境内得到全面的推广与种植,粮食产量年年创新高,这些新增人口并没给大安带来多少压力。

不过在柳明月看来,随着新增人口的大幅增加,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也有必要提上日程了。

毕竟在之前的那些年,她已经用宫中开设的造纸作坊、及印刷厂,成功将曾经价格昂贵的书本与纸张的价格,都给彻底拉了下来。

而造价低廉的炭笔的出现与推广,虽然无法取代毛笔与墨的地位,却成为连真正贫苦的人家都能轻松负担得起的书写工具。

所以在近几年,随着百姓的经济条件得以改善,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家,会主动送孩子去读书。

只是相较于大安的适龄孩童数量,总体上的入学率,仍然很低,低到让柳明月感到惨不忍睹。

听到女帝提议,要在接下来大力发展教育,用惠政促进民间,尤其是乡下农家孩子的入学率,新任礼部尚书刘守成当然是喜不自胜,迫不及待的表态。

“陛下圣明,孩子乃是我大安未来的希望,朝廷的确应该要重视,要好好培养,不知陛下对此可有规划?”

柳明月没有直接回答,“朕目前只是有这么个想法,召集诸位爱卿过来,就是想要征询一下大家的建议,看朝廷有没有必要做这件事,该如何做好这件事。”

在场众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单选题,女帝既然召他们来此,就是来商量’好何做好‘这件事的,压根就没给他们留下反对的余地。

崔相若有所思的开口道,“陛下的想法,当然是好的,自古以来,民间人才辈出,只是有许多人,都被埋没了而已,若能让大量的民间孩童都能入学,当然能够大幅增加那些孩子的成材率,老臣当然支持陛下的想法,只是想要做成这件事,所需耗费定然极大。”

因为知道柳明月的这个建议,若能做成,将会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李尚书忍了又忍,才没开口反对。

何相接过话道,“即便耗费大,也有必要做成这件事,依老臣之见,可将原本只在府县两级衙门设立的官学,扩充到乡村,以类似医药部的模式,从当地招募一些满足相应条件的人当教席。”

就是这么一来,这个花费就太大了些,毕竟在场众人都知道,建起医药部后,朝廷每年需要支出多么庞大的一笔月俸。

而医药部靠着售药,多少还能有些进账,不用让朝廷承担全部费用,但是发展教育,可没什么收入,都是纯支出。

何相的这个提议,实在太费钱了些,实李尚书眼巴巴的看着女帝,希望能从她口中听到反对。

柳明月却欣慰的点头道,“何相的这个规划很好,我们不指着那些孩子都走科举入仕的路子,只要能让他们认全字,会一些简单的计算,对我炎黄民族史、大安律法及地理有所了解,就行。”

李尚书有些失望,忍不住算起了账。

“陛下,我大安有成千上万个的乡村,要招募数以万计的教席,才有可能达成您所说的这些目标,仅凭这项支出,少说也要多达几十,甚至是上百万两银子,谈何容易?”

仅目前,朝廷每年在推广教化方面的投入,都很不菲,又增加这么多,怕是其他各部也会有意见。

柳明月当然知道这些,可她上辈子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哪怕需要多花个上百万,朝廷承担一部分,宫中补贴一部分,也能拿得出这笔钱,只要能多培养出一些人才,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毕竟一切都是为了大安的将来。”

按照她的想法,其实是不管男孩女孩,只要是适龄孩子,都应该入学。

可她知道,按照当前的世情,哪怕朝廷不禁止,也很少会有人家送女孩入学,想要改善这个大环境,需要一步一步来,逐步改变百姓的认知。

知道女帝这是心意已决,而且还主动提出由宫中补贴一部分,李尚书也只好无奈接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