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历史忽略的国学大师 > 第9部分(第2页)

第9部分(第2页)

三边鼓角声犹壮,千载文章志未偿。

新梦迷离思旧梦,故乡沦落况他乡。

觚棱回首知何许,万里秋山路正长。

冷月寒星,刘文典轻轻吟读这首一挥而就的诗句,眼睛有点湿润。夫人张秋华和年幼的儿子刘平章尚在北平,情势难料,时刻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好在夫人干练独立,在遇到危急困难时往往比刘文典还冷静果断,这倒让他稍感宽心。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独身留在安庆故里的母亲,时局动荡不安,老人年事渐高,作为儿子的原本应该陪侍左右尽尽孝道,但如今他却要奔波在追逐个人梦想的路途上,只能遥相惦念,真是愧疚难当。

他明白,一向深明大义的母亲势必能够体察他的苦心,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更何况他是一个读书人!任何困难险阻,都抵挡不了他的脚步,正如20世纪后期一位青春诗人所吟诵的那样,〃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就这样,一路走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忍受着饥饿和劳累的双重煎熬。1938年5月22日,满面尘灰的刘文典出现在了梅贻琦的面前。梅贻琦刚刚吃过晚饭,想到学校校舍紧张,一时又没有妥善的安置,心里觉得烦闷,就出了房间,随意溜达,脑海里还在想着校舍的事情,突然听到一个几乎有些哽咽的声音:〃月涵兄,我来了。〃

梅贻琦定眼一看,原来是刘文典!他惊喜万分,自从清华大学紧急南迁以后,尚有不少教授出于各种原因未及时到校,他们的状况最令梅贻琦担心。远离了学校大集体,都成了〃孤家寡人〃,在这个支离破碎的时代,什么样的危险都有可能会遇到,而他们都是国家的真正栋梁啊!

看到刘文典独身来到了昆明,梅贻琦没法不激动。当他再仔细一瞧时,泪水差点夺眶而出。站在他面前的刘文典,头发已有点花白,他身着一件破旧的蓝布长衫,袖口和领口上沾满了油渍,黑得发亮。肩上挎着的一个小包袱,就是他的全部行李了1 。

此刻的刘文典更像是一个在外流浪多年的游子,历尽艰难,终于回到了父母身边,乍一相见,也禁不住掉下泪来。刘文典强忍住泪水,言语坚定地安慰着梅贻琦:〃月涵兄,我没事,请给我安排课程吧!虽然我的书籍资料都没带来,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在我这里呢!〃说着,他指指自己的脑袋。

梅贻琦看到这个一向恃才自傲的〃狂人〃如此乐观,也不禁欣然一笑:〃你呀你,还是先好好休息一下吧。开课的事情,回头再说,如今教授稀缺,肯定少不了你的辛苦!〃

〃竟有这么好吃的菜!〃

西南联大刚刚成立的时候,校舍紧张,教员们大都挤住在一起,经常是一个屋子拉块帘布一隔,就住上了两家人。非常时期,有个地方安睡一宿,已是莫大的幸福了,哪还在乎睡在哪里、环境如何!这一夜,刘文典睡得特别香。

第二天一早,刘文典被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吵醒。他赶忙起身,走到窗前,放眼一望:校园里正是百花盛放的季节,白色的茶花、红色的月季、紫色的蔷薇,争奇斗艳,将仓促〃建成〃的西南联大打扮得千姿百态,倒成了一种别样美丽的风景。

第37节:千里走联大(3)

顺着鸟儿高歌的方向,刘文典突然看到远处隐约有个旗帜,他定眼仔细看了一会儿,是国旗!刘文典再也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连忙恭恭敬敬站好,面朝国旗的方向深深鞠了三躬。万般辛苦之后,终于又回到国旗尽情飘扬的地方!

西南联大的文法学院设在蒙自。〃蒙自为滇南重镇。光绪十三年(1887年)被辟为商埠,设有蒙自海关、法国银行、法国领事馆。清末时,法人修滇越铁路,途经碧色寨而绕过蒙自,随之经济大受影响,商业一蹶不振。联大文法学院迁至蒙自时,法国领事馆、银行及各洋行均已关闭。由昆明至蒙自,快车近五小时先至开远,再坐车五十分钟始至碧色寨,然后换碧个(旧)铁路车,半小时多可抵蒙自。因此,一般说由昆明至蒙自需用一天时间。如车慢或行晚,甚至须在开远歇一夜,次日始到。〃2 不过,这些毕竟只是暂时的困难,与刘文典迫切回到课堂的心情相比,都是小儿科。因而在昆明稍稍休息了几天后,他就赶到了蒙自,重新开始黄卷青灯的生活。

根据学校的安排,他到蒙自后住进了歌胪士洋行里。歌胪士是希腊人,在蒙自开有旅馆和洋行,但后来蒙自经济衰落,洋行早已歇业。等刘文典住进去的时候,这个洋行已经一二十年没有营业了,里面尚存有大量洋酒,这让许多好酒的教授喜出望外。在歌胪士的住房是抽签决定的,与刘文典同住在一起的还有闻一多、陈寅恪、陈岱孙、陈序经等十几个人。

蒙自城内集市很多,三天一小集,六天一大集,四乡八里的人都背着自家种植的蔬菜或自家纺织的布品前来交易。那时候,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虽然收入不高,但偶尔上街买些新鲜时蔬,打打牙祭还是不成问题的。刘文典素来不喜欢柴米油盐这些妇人活,到了蒙自以后自己实在无法打理,于是找了一位本地的男佣,一个月给点钱,让他帮助买买菜、做做饭、洗洗衣服。

这种简单而清苦的生活维持了一年多,直到夫人张秋华带着儿子刘平章从北平赶来。有一天,张秋华赶了趟集市,随意买了点云南新出的蔬菜,回来烧了几个小菜。刘文典挑起筷子一尝,十分惊讶,忙问:〃这菜是哪里搞来的?〃

当听到夫人回答〃就是集市上买来的当地蔬菜〃时,他连声感慨:〃没想到云南竟有这么好吃的菜!〃原来,在夫人未到之前,一般都是男佣买什么、做什么,他就吃什么,从来也没感觉到有什么异样。而这个男佣为了图方便,也懒得搞太多的花样,几乎每天都是煮咸鸭蛋、蒸鸡蛋,一吃就是一年多。

刘文典一个人在蒙自生活的时候,不太会日常算计,生活方面的事情基本都交给男佣去打理,因而经常搞得需要举债度日。那时候,李鸿章的曾孙李广平在云南省府供职,由于同乡的缘故,刘文典与之素有往来,相交投契。有一次,刘文典实在拿不出钱买米买菜了,就写了一张纸条,托人捎给李广平,上书四个大字:〃刷锅以待。〃李广平看了,呵呵一笑,心知其意,很快就送上钱财,给这个老朋友救急。

生活虽然清苦,但不等于没有情趣。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有苦中作乐的天赋,李白斗酒诗百篇,陶潜种菊南篱下,都是一种超脱、一种情怀。据刘文典的学生傅来苏先生回忆,1952年秋天,他曾和同学张元春去刘文典的寓所请教问题。刘文典看到他们外穿着夹克,夹克里穿着一件白底起黑条花的乌克兰式衬衣,顿时来了兴致,也不着急讲解他们想问的问题,倒津津有味地向他们讲述起自己在蒙自期间的一件趣事来。

第38节:千里走联大(4)

蒙自地处西南边陲,风景极佳,物价极低,百姓生活安闲,很少与外省往来。民俗淳朴,男女多着土布衣裤,式样较单一。而西南联大学生,衣着各有特色:男生中北大的喜穿长衫,清华不乏西装革履者,南开则多穿夹克,女生中多数穿旗袍。联大学生初到蒙自时,由于环境的安宁平静,一些男生西装革履,手拄一根蒙自特产的藤木手杖,一些女生还着丝绸旗袍足蹬一双高跟鞋。当地士兵认为是省府的要员,常向他们立正行敬礼,并称他们为〃长官〃、〃太太〃、〃小姐〃,弄得他们啼笑皆非。

说到这里时,刘文典也不由〃扑哧〃一笑。对于当地民风的淳朴,刘文典早有体会。他刚到蒙自的时候,一天傍晚,沿着蒙自的南湖湖堤散步,不知不觉来到一个村庄里,正巧碰见一个男子揪着一个妇人的头发狠劲地殴打。妇人除了号啕大哭之外,从未还手。刘文典实在看不过去了,立即走过去劝架,没想到对方根本就不理会他:〃我打我婆娘,与你何干!〃

这句话,一下子惹恼了刘文典,他顺手就给了那个男子一个耳光。男子猛遭〃突袭〃,愣了一下神,摸着被扇痛的脸,抬头望了望眼前的这个〃不速之客〃:他虽然衣衫不整,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一种豪气,也不知道是什么来头,说不定是个大官呢!越想越怕,拔腿就跑。

谁知道,先前被打的那个妇人竟冲了过来,一把揪住刘文典的衣领,大声质问:〃谁让你打我老公!〃弄得刘文典脸红到了脖子,幸亏村里一些明理的人迅疾走过来,上前解了围。

直到多年以后,刘文典想起这些往事时还忍俊不禁,〃没想到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但从这些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当地民众的淳朴与安逸,他们几乎与外面的炮火世界相隔绝,过着苦乐自知的生活,幸福无比。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拥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宁静的学习、生活平台。这为西南联大创造后来的学术辉煌奠下了坚稳的基石。

〃可惜了半辈子的心血〃

等稍稍安定下来以后,刘文典立即给滞留北平的夫人张秋华写了封信,让她尽快将家里的事情处理妥当,然后带着珍贵藏书、手稿和儿子刘平章启程南下。刘平章那年刚刚四岁。

接到刘文典的来信后,张秋华火速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好了各种安排。刘文典到清华大学任教以后,同时在北大兼职文科讲师(北大规定,兼职的教授享受讲师待遇),薪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再加上他又出版了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