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陈寅恪夫人是谁怎么读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主任俞同奎,浙江德清人;地质系主任王烈,浙江萧山人;哲学系主任陈大齐,浙江海盐人;德文系主任朱家骅,等等。当然还有一代通儒、国学大师、浙江人章太炎门下弟子,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许寿棠、汪东、曾通、马宗芗、马宗霍,外加周氏兄弟、沈兼士、马裕藻,等等,大多数为浙江人,整个北大几乎被浙江同乡所笼罩,外籍教授则戏称北大是个“浙江村”。其“村”人数众多,地盘广博,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声威赫赫的浙江集团。这个团体在北大渐渐达到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点石成金的盛况,充分向世人显示了处于江南浙江那“多山多水多才子”的卓越地理人文优势。

当时在北大唯一能与浙江派或称法日派抗衡的,是以胡适、陈源等人为首的英美派,不过此派一直处于劣势,一旦双方冲突起来,英美派只有招架之功,几无还手之力。山东尽管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南按:五岳之首——泰山,母亲河——黄河,万世师表——孔子)的美言,但近代以来,真正的文史大家,特别是具有科学头脑与知识的人才比之江南却要逊色得多。当时山东籍的北大教授和学生未成气候,基本属于各派系的末流,能稍显锋芒的便是以傅斯年为首的新潮社汪敬熙等几个青年学生。

得西洋风气之先,以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朱家骅,对追随胡适等英美派的山东才俊傅斯年自然没有什么感觉,更不会为此感到倾心或惊讶。按他的说法:这年头,不要说像袁世凯、孙逸仙那样争夺总统大位的一代枭雄,只要是个人儿,就牛气冲天,自我感觉才气非凡。尤其是北大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比当年的水泊梁山还热闹,只要进了这个门槛,哪一个不是气冲斗牛,指点江山?尤其令朱家骅反感的是,从城内八大胡同路过,遇到了一位湖南口音的*,为争夺客源,竟也在大喊大叫地叫嚷着“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等口号,与一个浙江口音的*叫板。在朱家骅看来,当今这世道儿,仅仅自称或别人称“才气非凡”是不够的,是骡子是马,只有拉出去溜几圈方才真正知道。坐井观天和自说自话的人,完全形同痴人说梦,更不值一哂。

在这种思维指导下,年轻气盛、踌躇满志的朱家骅,携欧洲“海龟”之名望,对尚是“土鳖”一只的傅斯年同样不屑一顾。由此,朱、傅二人失去了北大校园会面的机缘。当傅斯年海外求学,并于1923年6月由英国转入柏林大学攻读时,朱家骅已获博士学位离开德国柏林赴其他国家游历,尽管年底又返柏林作短暂停留,但他以“空谈误国”的理念和自律精神,一直不屑与学文科出身的傅斯年以及傅的众多好友如陈寅恪、毛子水、金岳霖、徐志摩、姚从吾等人来往。在朱氏看来,这些文科出身的知识分子,不是道貌岸然的色鬼就是坐而论道的神经病,没有一个正常人,因而朱、傅二人虽近在咫尺,却如隔天涯,再次失去了相见的机会。

当朱家骅主持中山大学校务后,极富远见地预感到自己发迹的时代到来了,于是雄心大发,锐意整顿,大肆扩充院系规模,聘请有名望的教授到中大任教。为了充实即将改制的文学院师资,也顾不得以前对文科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偏见和恶感了,极欲物色一位“对新文学有创造力,并对治新史学负有时誉的学者”,“来主持国文系和史学系。”【49】正在朱家骅苦苦寻觅之时,忽闻赵元任等海外归来的好友,连同蒋梦麟等北大同事都提及傅斯年,并谓此人在欧洲几年学业大长,尤其是文史之学,无论是内功还是外力,都修炼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绝妙境界。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傅氏即将归国一试身手,原想聘请的北大已经散板儿,傅氏去向不明。得知这一消息,朱家骅猛地想起当年沈尹默在北大校园对自己说过的话,认为傅氏以深厚的国学功底,海外求学七载,如能刻苦攻读,修成正果是可能的。在感慨了一番世道无常,确有可造化之人杰后,便向中大校委会委员长戴季陶、校务委员顾孟余二*作了汇报,拟聘傅到中大主持国文、历史两系事务。顾孟余早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回国后任北大教务主任,是傅斯年的师辈人物,对傅有些了解,且大有好感,趁机在戴季陶面前帮朱家骅讲述了一通傅斯年才高过人之处。戴氏一听这位原大清王朝首位状元之后、黄河流域第一才子、五四运动学生领袖,现已在海外成了比“海龟”还要厉害的巨无霸式的头号“大鳄”,于是深表赞同,嘱朱尽快与对方联系,以免延误时机,让其他学术机构捷足先登,使这一难得的“大鳄”落入别人的网中而不得。

朱家骅得令,立即着手与傅斯年联系,当得知傅正在驶往国内的轮船上时,越发密切地关注着傅斯年的动静。于是,装了一肚子西洋墨水,今非昔比的傅斯年刚刚在香港岛晃晃悠悠地登陆,就收到了朱家骅亲自派人送来的聘书,此举令他深为感动。

傅氏在回国前已有耳闻,此时的广州得西洋风气之先,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轮番兴起,各色大旗不断变换。随着国民党北伐的节节胜利,作为国民政府的龙兴之地,看上去很有点生气与活力,是可以干一番事业的地方。接到聘书的傅斯年当场拍板,表示愿意应聘,但先要回山东老家拜望老母。待一切谈妥之后,傅斯年回山东聊城小住时日,于同年12月携胞弟傅斯严(孟博)来到广州中山大学出任文科学长(后改称文学院长)暨国文、史学两系主任。

这一年,傅斯年31岁,正是他放洋之初对北大新潮社同仁所界定的过30岁再服务于社会的年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注释:

【1】据清华大学部第三级学生卞僧慧(字伯耕)回忆说:“往者先生讲史,言档案之用,尝谓:曾在湖南交涉使署工作。初至时,终日披阅档册。对外交涉,不能仅凭条文,自逞臆断。必熟于案例,事来方能举措得体,不致贻笑或偾事。”(见卞僧慧《怀念陈寅恪先生》(未刊稿),转引自蒋天枢《陈寅恪先生传》,载《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蒋天枢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

【2】《吴宓自编年谱》,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

【3】《吴宓自编年谱》,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吴宓又有按语云:“陈君后专治梵文及波斯文、阿剌伯文,等,则购书只限于专门,少精。不同以前之办法矣。”

【4】《吴宓日记》,第一册,吴学昭整理注释,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5】冯友兰《怀念陈寅恪先生》,载《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6】《洪业传》,陈毓贤著,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2年出版。

【7、13、16、21】罗家伦《元气淋漓的傅孟真》,载《傅故校长哀挽录》,台湾大学1951年6月15日印行。

【8、】《自然〈以书为序〉》,载《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欧阳哲生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9】傅斯年《寄新潮社诸友》,载《新潮》,第二卷,第四号,1920年5月1日。白情,指傅斯年北大同窗康白情。

【10、12】傅斯年《留英纪行》,载北京《晨报》,1920年8月6、7日。该文由傅的北大同窗徐彦之推荐发表。

【11】《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14】《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王泛森、杜正胜编,傅斯年先生百龄纪念筹备会1995年出版。

【15】毛子水《记陈寅恪先生》,台北《传记文学》,第二七卷,第二期,1970年8月。

【17】石泉、李涵《追忆先师寅恪先生》,载《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另,文中提到的曹谷冰(1895—1977),上海高行南镇人。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后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回国后在天津《大公报》社工作,历任《大公报》驻北京、南京特派员,天津、上海、汉口、重庆各分馆编辑主任、总经理等。民国二十年(1931)以《大公报》特派员身份赴苏联考察,发表《苏俄视察记》,后汇编成单行本。新中国成立后,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文史馆馆员。红色中国建立初期,曹曾两次上书国家主席毛泽东,就财政经济问题陈述意见,毛两次亲笔复信并充分肯定其意见。此公到了80高龄时,仍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利用通*语之特长,全文校译《共产党宣言》。1977年2月4日在上海病逝,终年82岁。

【18】《竺可桢日记》,第三册,竺可桢著,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1954年1月28日条。

【19】《陈流求追记》(未刊稿),载《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蒋天枢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

【20】陈封雄《卌载都成断肠史——忆寅恪叔二三事》,载《战地》1980年5期。

【22】《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岳玉玺、李泉、马亮宽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