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对手下宁远守军战力的认识也很清醒:
虽有祖家本地这一部分敢打敢拼,但野战最多是不败或不大败,难言取胜,还要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
保住辽西的家园田产,祖家这些军将有十足的抵抗意愿;拼命为国杀敌、直捣黄龙却不是他们的追求。辽西将门不愿意和东奴硬拼,毕竟田产、银子、家园富贵都要活着才能享受。大部分南方调来的兵丁自然更不愿出城野战,他们在这什么都没有,亲人田亩都离着几千里呢。这也是一直以来袁崇焕极力坚持年年筑城、徐徐推进、不以野战取胜的原因。
所以,此次袁崇焕也还是习惯性地不想派兵出城野战:派少了,等于送死,派多了,南兵北兵不齐心的情况下,最大的可能仍然是战败,同时宁远却极可能因野战失败而失陷。
“大人,以圣旨所言,圣上对军卒士气战力了解堪称透彻,为避免被各个击破,集中兵力固守坚城之意确凿无疑。然大人既已请调援军,圣上与诸位老大人又已同意,更欲将孙祖寿、满桂、尤世威、尤世禄皆调入宁远,明言‘充实宁远骑兵力量,无论是支援锦州还是袭击粮道,进可攻,败亦可走’,且允许大人临机决断,显然是在派兵来援的情况下,不欲吾等再枯守孤城,而是大部守城,以满桂等骑兵寻机出击。”何可纲还是想说服袁崇焕,再次开言。
“这样吧,宁远的兵力还是不能轻易调动。之前咱们不是商议能否派些精锐骑兵,偷偷绕到东奴大军背后袭击其粮道吗吗?现在有了满桂、孙祖寿、尤世禄、尤世威四位将军来援,至少能增加万余骑兵,干脆咱们也效法陛下集兵宁锦之举,遵从陛下之指点,待援军到达之后,将骑兵集中起来,伺机痛击东奴粮道。”在何可纲反复强调满桂骑兵的言辞中,袁崇焕终于反应过来何可纲的意思。
“若东虏缺粮撤走、或派大队人马护粮,则锦州之围自解;若还是以往那般骄横,以为少量部伍就能打败我大曌大军,只派少量兵力护粮,我们就把这部分东奴之首级化为军功,进献给圣上。另外,派遣觉华水军在东面进行骚扰牵制,城中步卒全部守城。如此,既可保宁远根基不失,亦不至于无所作为,坐视锦州城外东奴猖狂。”
袁崇焕本来就十分看重何可纲和毕自肃,无论是人品还是才能。现在,援军即将到达,满桂诸将和城内祖大寿等人加在一起差不多就能有一万四五千骑兵,宁远城的步卒兵力也能增加近倍,大曌袁崇焕终于做出了不同于彼世史书的决定。
有了王战这只时空蝴蝶,时机与兵力都有所不同了。
“大人如此安排,宁远根基不失,万余骑兵,霹雳奋迅,进可重创东虏粮道,乱其军心,或寻机歼灭其小股部队,吸引其大队人马;退亦可迅速撤回,无步卒牵绊,大人此议可行。”何可纲抚掌赞同。
“嗯,大人此议可行。但这时机。。。。。。”毕自肃亦表赞同,但还是担心出兵过晚。
“不知监军大人,可有何建议?”袁崇焕转向了刘应坤。
“咱家只是代圣上监督军纪军饷、核计功次,这战阵谋略之事,咱家可不敢插言,一切但凭袁大人决断。”刘应坤笑眯眯的回应。
能坐上镇守太监这个位置的,可以不懂军事,但绝不可以是傻子。皇上都给阵前大员放权了,自己若是指手画脚,绝对是祸非福。
“这阉货,若非圣上自己都说只是建议,将临机决断之权授予军前,岂会不插言。”袁崇焕等人不约而同的腹中暗骂。
谁不知道?近几年这些阉货可是十分汲汲于获取军功,与朝中那些文臣一样,时时有催战之举,也不管时机、形势合不合适。如今却这般说,哼。。。。。。
“我以为,出兵时机不宜过早。有了圣上的预先安排,锦州粮草弹药充足,不算四乡百姓,战兵就有近四万。筑城之班军、民壮亦过万。旬日之间必定无忧,正可消耗东奴。待东奴在锦州城下疲敝之时,以我之朝锐击奴之惰归,此为最好时机。”大军来援,决断做出,顾虑尽去,袁崇焕的思路明晰了起来。
“倒是我宁远亦不可不防。红歹的父亲老奴去年受创于我宁远,此次红歹意图立威,亦难免有雪耻之意,很可能来攻打宁远。故我城下的壕沟当加紧挖掘,筑牢车营阵地,百步距离再多挖几道壕沟,有备无患。一旦东奴来袭,城头的大炮瞄着沟边打,车营在城下打,上下交攻。若东奴不来,则待东奴受挫疲敝,骑兵寻机出战。”
思路虽然明晰了,但袁崇焕仍然选择了待东奴在锦州城下疲敝之后再出兵的稳妥策略。
“大人英明,我宁远城护城河远在百步开外,正可在内布置车营,与城头上下交击。车营外再布几道壕沟,万无一失。建奴此次若来,定要碰得头破血流。”祖大寿向袁崇焕拱拱手,深为赞同。
对于不用宁远骑兵独自出援的安排,祖大寿怎么看都觉得英明。
“大人与将军言之有理。”毕自肃说道。
“既得圣上未雨绸缪,又得圣上指点,此方略似可报与圣上知晓?”何可纲提醒袁崇焕。
“嗯。。。。。。何大人此言大善。”袁崇焕略一抚须,深感何可纲提醒得好。
说完,目光转向了刘应坤、毕自肃和祖大寿。
“该当如此。”刘、毕、祖三人对视一眼,齐齐点头
相比于异时空更为积极一些的战守方略就这么定了下来。
王战这只穿越时空的蝴蝶,终于扇动鳞翅,掀起了小小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