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日月明下一句 > 第一百六十章 架构 10 全员轮调160(第2页)

第一百六十章 架构 10 全员轮调160(第2页)

黄立极等大臣虽已经见惯了皇帝的种种奇异,也照样还是有些惊讶:吏员公廨?皇帝这是将每一件事的前前后后都考虑好了吗?竟然将这等微末小吏的生计细节都考虑到了。

就在此时,户部尚书郭允厚跳了出来:“圣上,圣上扩大言官队伍,在全国道、府、县设立各部寺对应的司局,官吏数量将会大增,恐怕比现有官员数量翻上数倍不止,至少数倍的俸禄,加上这巨量的公廨,将会是一笔极大的花费,恐朝廷岁入难以支撑,还请圣上三思。”

说完,郭允厚深施一礼。

他说的没错,大曌正式领俸禄的官员,也就是有编制的,在知县以下只有三人:县丞,主簿,典史。也就是说,大曌一千三百多个县,算上知县,只有五千多领朝廷俸禄的。至于与六部对应的县衙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吏员,以及什么仓大使、库大使、冶铁大使、河泊大使之类的,都是不由朝廷发放俸禄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大曌的一个弊端:没有中枢财政。现在皇帝这样一改,各部将对应的司局设到府县,还要设乡,且所有吏员都由朝廷发放俸禄,粗略估算,就算只新招一部分,将原有的六房吏员都转移过去,有编制、领朝廷俸禄的也还是要多上七八万甚至十多万,与原来比起来,确实十分惊人。

其他人闻听郭允厚所言也都是大皱眉头,这确实是令朝廷支出剧增,而他们习惯性的对朝廷支出增加感到排斥,虽然前面已经听皇帝说了那么多。

“嗯。。。。。。有何难以支撑?”王战淡淡地看着哭穷的户部尚书,轻叹一声,心中着实是比较失望,“且不说朕已经算清了田赋的帐,就说当年的陈幼学,兴修水利,疏浚河渠,开垦荒地,栽桑种榆,令府库充实,赈济几十万灾民,尚且能修建公廨供所有吏员居住,一介县令在一县能如此,其他县令知府如何不能?朕厘清权责,各部寺从此权责清晰,再难推诿扯皮,上下一条线如臂使指,朝廷治政之效率将更胜张居正之时,朝廷如何便不能?难道都不如一个县令陈幼学?”

“。。。。。。”

听了皇帝的回答,尤其是皇帝举出的陈幼学,郭允厚心中发苦、嘴上讷讷。同样是县令,能被人记住的很少,陈幼学这个县令则非常有名,因为他确实像皇帝说的那样,积极主动,政绩惊人。

一个县令都能领着当地百姓治水开荒,迅速令一个饿殍遍地的穷县变成一个桑榆遍地、灌渠纵横、良田数千顷的富裕县,连赈灾都不求助上官,所有灾民流民全部就地得到安置,朝廷不行?郭允厚只能讷讷,他又不能说“那田赋是想收就能收上来的吗”?那等于是自承无能。

看着为难愁苦的郭允厚,看着凝眉的诸大臣们,王战决定再加点分量:“十几天前,袁崇焕他们进京的时候朕就说过文武并重。朕已经在万岁山草创了华夏陆军学院,朕接下来还要建立一所华夏民政学院,培养具备实务能力、真正能造福百姓的官员。眼前嘛,首先就要先对现有的国子监学生、州县官员进行培训,先把丈量田亩、税赋计算学会,免得他们像呆头鹅一般,除了吟诗作赋,什么民生实务都不会处理,处处被那些奸猾胥吏、地方士绅拿捏。他们是朕的官员、是朝廷命官,不是那些混账的走狗。要打要杀,也得是朕,他们凭什么拿捏欺辱?他们拿朕的惩罚吓唬朕那些收不上田赋的臣子,收不上田赋的原因却就在他们身上,他们简直是该死!县令收不上来田赋,罪该万死的就是他们!”

前面还好,说着说着,王战最后的话明显透出了怒意。

面对皇帝明显的怒意,下面的群臣心中却少见的没感到紧张,反倒升起了些温暖:皇帝最后怒气冲冲甚至透出些杀意的话,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在“护犊子”,是对于县令遭到架空挟制这样的欺辱感到愤怒,愤怒背后显然就是爱护、是将来必然的撑腰。

“每个地方,按照官员吏员定额,建立公廨,为所有官吏及其家小居提供住所,也免得许多低层小吏在轮调之后长期与家人分离,不能得享天伦。这公廨只能是在职官吏及其家人居住,不在其职者不得居住,如告老荣休者,官府则收回公廨,避免有人长年甚至世代占据。若全家皆去任职之地,祖业田产可自行出租,也可由官府代为出租。”

“此法实行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缺漏,总结出来、改进完善就是了。总之大家要牢记一点,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就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有缺陷就什么都不做、干脆否决。就以轮调小吏来说,若不轮调,小吏子承父业、世代生根,盘根错节,县令却是流官,三年即走,加之国朝的县令只知四书五经,完全不通实务,事事皆受小吏蒙骗甚至挟制,小吏欺上瞒下,无官员之名却有官员之实,以朝廷之名滥加税赋徭役,鱼肉乡里,如此,当地百姓怎能不苦?便是县令亦受其坑害。爱卿以为然否?”

王战对欲推行之策早已胸有成竹,此时说来十分自然,利弊阐明,问题有解。

听了皇帝的回答,袁可立有些惊讶,第一次亲身体会到孙承宗所说的“天降圣人”。但又总觉得就这样定了似乎有些草率,恐怕会有漏洞,可是眼前对于皇帝所说的又不能立刻挑出漏洞,一时便不知该再说些什么。

黄立极等大臣虽已经见惯了皇帝的种种奇异,也照样还是有些惊讶:吏员公廨?皇帝这是将每一件事的前前后后都考虑好了吗?竟然将这等微末小吏的生计细节都考虑到了。

就在此时,户部尚书郭允厚跳了出来:“圣上,圣上扩大言官队伍,在全国道、府、县设立各部寺对应的司局,官吏数量将会大增,恐怕比现有官员数量翻上数倍不止,至少数倍的俸禄,加上这巨量的公廨,将会是一笔极大的花费,恐朝廷岁入难以支撑,还请圣上三思。”

说完,郭允厚深施一礼。

他说的没错,大曌正式领俸禄的官员,也就是有编制的,在知县以下只有三人:县丞,主簿,典史。也就是说,大曌一千三百多个县,算上知县,只有五千多领朝廷俸禄的。至于与六部对应的县衙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吏员,以及什么仓大使、库大使、冶铁大使、河泊大使之类的,都是不由朝廷发放俸禄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大曌的一个弊端:没有中枢财政。现在皇帝这样一改,各部将对应的司局设到府县,还要设乡,且所有吏员都由朝廷发放俸禄,粗略估算,就算只新招一部分,将原有的六房吏员都转移过去,有编制、领朝廷俸禄的也还是要多上七八万甚至十多万,与原来比起来,确实十分惊人。

其他人闻听郭允厚所言也都是大皱眉头,这确实是令朝廷支出剧增,而他们习惯性的对朝廷支出增加感到排斥,虽然前面已经听皇帝说了那么多。

“嗯。。。。。。有何难以支撑?”王战淡淡地看着哭穷的户部尚书,轻叹一声,心中着实是比较失望,“且不说朕已经算清了田赋的帐,就说当年的陈幼学,兴修水利,疏浚河渠,开垦荒地,栽桑种榆,令府库充实,赈济几十万灾民,尚且能修建公廨供所有吏员居住,一介县令在一县能如此,其他县令知府如何不能?朕厘清权责,各部寺从此权责清晰,再难推诿扯皮,上下一条线如臂使指,朝廷治政之效率将更胜张居正之时,朝廷如何便不能?难道都不如一个县令陈幼学?”

“。。。。。。”

听了皇帝的回答,尤其是皇帝举出的陈幼学,郭允厚心中发苦、嘴上讷讷。同样是县令,能被人记住的很少,陈幼学这个县令则非常有名,因为他确实像皇帝说的那样,积极主动,政绩惊人。

一个县令都能领着当地百姓治水开荒,迅速令一个饿殍遍地的穷县变成一个桑榆遍地、灌渠纵横、良田数千顷的富裕县,连赈灾都不求助上官,所有灾民流民全部就地得到安置,朝廷不行?郭允厚只能讷讷,他又不能说“那田赋是想收就能收上来的吗”?那等于是自承无能。

看着为难愁苦的郭允厚,看着凝眉的诸大臣们,王战决定再加点分量:“十几天前,袁崇焕他们进京的时候朕就说过文武并重。朕已经在万岁山草创了华夏陆军学院,朕接下来还要建立一所华夏民政学院,培养具备实务能力、真正能造福百姓的官员。眼前嘛,首先就要先对现有的国子监学生、州县官员进行培训,先把丈量田亩、税赋计算学会,免得他们像呆头鹅一般,除了吟诗作赋,什么民生实务都不会处理,处处被那些奸猾胥吏、地方士绅拿捏。他们是朕的官员、是朝廷命官,不是那些混账的走狗。要打要杀,也得是朕,他们凭什么拿捏欺辱?他们拿朕的惩罚吓唬朕那些收不上田赋的臣子,收不上田赋的原因却就在他们身上,他们简直是该死!县令收不上来田赋,罪该万死的就是他们!”

前面还好,说着说着,王战最后的话明显透出了怒意。

面对皇帝明显的怒意,下面的群臣心中却少见的没感到紧张,反倒升起了些温暖:皇帝最后怒气冲冲甚至透出些杀意的话,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在“护犊子”,是对于县令遭到架空挟制这样的欺辱感到愤怒,愤怒背后显然就是爱护、是将来必然的撑腰。

“每个地方,按照官员吏员定额,建立公廨,为所有官吏及其家小居提供住所,也免得许多低层小吏在轮调之后长期与家人分离,不能得享天伦。这公廨只能是在职官吏及其家人居住,不在其职者不得居住,如告老荣休者,官府则收回公廨,避免有人长年甚至世代占据。若全家皆去任职之地,祖业田产可自行出租,也可由官府代为出租。”

“此法实行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缺漏,总结出来、改进完善就是了。总之大家要牢记一点,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就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有缺陷就什么都不做、干脆否决。就以轮调小吏来说,若不轮调,小吏子承父业、世代生根,盘根错节,县令却是流官,三年即走,加之国朝的县令只知四书五经,完全不通实务,事事皆受小吏蒙骗甚至挟制,小吏欺上瞒下,无官员之名却有官员之实,以朝廷之名滥加税赋徭役,鱼肉乡里,如此,当地百姓怎能不苦?便是县令亦受其坑害。爱卿以为然否?”

王战对欲推行之策早已胸有成竹,此时说来十分自然,利弊阐明,问题有解。

听了皇帝的回答,袁可立有些惊讶,第一次亲身体会到孙承宗所说的“天降圣人”。但又总觉得就这样定了似乎有些草率,恐怕会有漏洞,可是眼前对于皇帝所说的又不能立刻挑出漏洞,一时便不知该再说些什么。

黄立极等大臣虽已经见惯了皇帝的种种奇异,也照样还是有些惊讶:吏员公廨?皇帝这是将每一件事的前前后后都考虑好了吗?竟然将这等微末小吏的生计细节都考虑到了。

就在此时,户部尚书郭允厚跳了出来:“圣上,圣上扩大言官队伍,在全国道、府、县设立各部寺对应的司局,官吏数量将会大增,恐怕比现有官员数量翻上数倍不止,至少数倍的俸禄,加上这巨量的公廨,将会是一笔极大的花费,恐朝廷岁入难以支撑,还请圣上三思。”

说完,郭允厚深施一礼。

他说的没错,大曌正式领俸禄的官员,也就是有编制的,在知县以下只有三人:县丞,主簿,典史。也就是说,大曌一千三百多个县,算上知县,只有五千多领朝廷俸禄的。至于与六部对应的县衙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吏员,以及什么仓大使、库大使、冶铁大使、河泊大使之类的,都是不由朝廷发放俸禄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大曌的一个弊端:没有中枢财政。现在皇帝这样一改,各部将对应的司局设到府县,还要设乡,且所有吏员都由朝廷发放俸禄,粗略估算,就算只新招一部分,将原有的六房吏员都转移过去,有编制、领朝廷俸禄的也还是要多上七八万甚至十多万,与原来比起来,确实十分惊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