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三国前传之孙坚匡汉 > 第24章 明帝继位后面临的挑战(第1页)

第24章 明帝继位后面临的挑战(第1页)

嘿,咱接着唠这后汉的事儿。那郑兴呢,就因为偷偷买了几个奴婢,这事儿被捅出来后,就触犯了国法,结果一下子就被光武帝贬到莲勺那个小地方去当县令了。

郑兴到了莲勺,心里那叫一个郁闷啊,可又没办法。他就琢磨着,既然来了,那就干点实事吧。于是,他整天在城里溜达,看着那破破烂烂的城墙,就打算好好修缮修缮,让这莲勺城也有点新气象。而且他还想着,得用礼教来教化教化这些百姓,让他们都懂点规矩,做个文明人。可谁知道,他这边正干劲十足呢,朝廷的命令又下来了,居然把他的官给免了!这可把郑兴气得够呛,不过他也没办法,只好收拾包袱,回开封老家养老去了。

这郑兴啊,平常就对那些古学特别痴迷,尤其是《左氏春秋》和《周官》,那研究得是相当透彻,在历数这方面也是个行家。当时像杜林、桓谭这些人,都知道郑兴有两把刷子,经常屁颠屁颠地跑来向他请教问题。郑兴呢,就把自己的见解和学问一五一十地教给他们,这些人就跟小鸡啄米似的,连连点头,回去就按照郑兴的意思去做学问。所以啊,当时世上研究《左氏春秋》的那帮人,大多都把郑兴的学说当成宝贝一样遵循着,郑兴也算是在学术圈里有点名气了。

回到老家后,郑兴也没闲着,就跑到阌乡去教书了。他这一教啊,还教出了不少学生。那三公呢,好几次觉得朝廷里缺人才,就想起郑兴来,觉得他是个厉害角色,就派人去请他出山当官。可郑兴呢,就像个倔老头似的,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死活不肯出来。他心里可能想着:“我这一把老骨头了,还出去折腾啥呀,在老家教教学生,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不香吗?”就这样,郑兴最后就在家里寿终正寝了。这郑兴啊,比起桓谭那可强太多了,桓谭就像个没头的苍蝇似的,一会儿靠弹琴去讨好光武帝,一会儿又在那瞎咧咧,没个正形。郑兴有自己的主见,不随波逐流,这见识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他儿子郑众呢,也是个争气的孩子,继承了他爹的学问,后面肯定也有不少故事,咱就等着瞧吧。

时间过得飞快,眨眼就到了中元二年。这光武帝啊,都已经六十三岁了,按道理说,应该是享享清福的时候了。可他呢,还是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精神抖擞地去上朝,一直到太阳落山了,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这一天下来,累得够呛,可他还不罢休。一有空啊,就把那些公卿郎将叫到宫里,跟他们扯着嗓子讨论经义,那场面,就像菜市场一样热闹。常常讨论到夜深人静,别人都睡得呼呼的了,他还在那精神着呢。

皇太子庄瞅着他爹这日渐憔悴的模样,心里那叫一个心疼啊。有一天,就瞅着光武帝心情还不错的时候,走上前,小心翼翼地对光武帝说:“父皇啊,您看看您,英明得就像那禹汤一样,可就是不知道心疼自己。您也学学黄帝、老子,养养生,别这么拼命了,您这样太累了,身体可吃不消啊。您也该歇歇,养养精神,没事就出去溜达溜达,放松放松。”光武帝听了,却摇着头,一脸不在乎地说:“我就喜欢干这些事儿,不觉得累,你就别瞎操心了。”

话是这么说,可这身体啊,就像个破机器似的,年纪大了,零件都老化了,哪能经得住这么折腾呢?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在中元二年二月的时候,光武帝的病就像那洪水决堤一样,越来越重了。最后,就在南宫前殿,“噗通”一声,倒下就再也没起来,驾鹤西去了。

光武帝这一辈子啊,在位一共三十三年。想当年,他从舂陵起兵的时候,那可是一路坎坷,吃了不少苦,就像唐僧西天取经似的,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不过,他这人有勇有谋,带着兄弟们一路过关斩将,把那些对手打得是屁滚尿流,最后终于重新建立了汉朝,让刘家的江山又稳稳当当地坐了起来。这本事,不比那汉高祖差到哪去。

等到天下安定了,他就开始施展他的治国方略了。他觉得这武将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也该歇歇了,就让他们退休回家抱孩子去。然后重用那些文官,让他们来治理国家。这一招还真管用,没几年,国家就被治理得井井有条,他自己也大权在握,小日子过得挺滋润。而且他这人还特别推崇气节,讲究经义,那些靡靡之音,他听都不听,就像闻到臭鸡蛋一样捂着鼻子。那些奇珍异宝,他也不稀罕,觉得都是些身外之物。他就跟那些王侯们一起,守着这太平盛世,每天优哉游哉的,稳稳当当地坐着就把天下治理好了。比起那汉高祖,又是骂儒生,又是杀功臣,还纵容吕后在那祸害刘家,光武帝这简直就是模范皇帝啊!

当然了,人无完人,光武帝也有犯错的时候。比如说他的妻妾问题,这就像一团乱麻似的,嫡庶的顺序都乱套了。还有啊,他宠信梁松那小子,结果被梁松忽悠得团团转。对马援也不好,让人家受了不少委屈。到了晚年,还迷信那图谶,就像着了魔似的,非要去泰山封禅,结果呢,刚封禅完一个月,那陪着他去的张纯就像被阎王爷勾了魂似的,一命呜呼了。过了一年,他自己也跟着去了。你说这谶文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到底可信还是不可信呢?这谁也说不清楚。不过光武帝已经走了,咱就当是个教训吧,后来的人可别像他一样,太迷信这些东西了,不然啊,说不定哪天也得吃亏。

光武帝这一走,太子庄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孝明皇帝。这孝明皇帝即位的时候,又发生了啥事儿呢?嘿嘿,咱就卖个关子,下回再接着唠。

光武帝惩罚那些王爷们乱交朋友,就像老鹰抓小鸡似的,把他们都赶回自己的封地去了。然后呢,又慎重地给太子选师傅,这可是为太子的将来着想啊。那阴识是太子的舅舅,本来就不适合当太子的师傅,这就像让猫去看鱼塘一样,不靠谱。张佚当时指出大臣们的错误,说应该选天下的贤才,这话说得倒是挺在理。可谁知道,他自己当上了太子太傅后,也没听说他教了太子什么厉害的学问和道理,就像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难道太子就不需要好好教导吗?这《后汉书》也奇怪,没给张佚单独列传,可能就是觉得他没啥特别出彩的地方,不值得大书特书吧。

再看看那少傅桓荣,记载得倒是挺详细,好像是在使劲儿表扬他似的。可实际上呢,他就是个有点学问的俗人。你看他,跟学生们炫耀自己靠研究古代学问得到富贵,那得意劲儿,就像中了彩票似的。他这德行,跟那些高尚的人比起来,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桓荣都这样,那张佚就更不用说了。光武帝就因为张佚说了几句漂亮话,就重用他,是不是被张佚给糊弄了呢?这可真不好说。

桓谭呢,就更搞笑了,靠弹琴去讨好光武帝,就像个小丑似的,在那瞎蹦跶,根本不值得一提。不过他说谶文不靠谱,这倒是说了句人话。郑兴的学问比桓谭好,可光武帝就是不喜欢他,还把他贬到外地去了,这不是瞎闹嘛!

光武帝想着靠谶文去泰山封禅,能有啥好处呢?结果呢,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刚封禅完一个月,张纯就死了,过了一年,他自己也跟着去了。这谶文到底是咋回事儿呢?谁也搞不明白。不过咱可不能像光武帝一样,被这些东西迷了眼,不然啊,准没好果子吃。

咱接着唠,这光武帝一走啊,朝廷上下可就忙活起来了。太子庄虽说早就在心里琢磨着当皇帝后要怎么大展拳脚,但这会儿刚登基,表面上还得装出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毕竟老爹刚没,咋也得守守孝、做做样子。

那些大臣们呢,心里也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有的想着新皇帝上位,可得赶紧抱紧大腿,以后好升官发财;有的则在观望,看看这新皇帝是个啥脾气,跟光武帝比起来咋样。

孝明皇帝庄刚即位,就面临着不少头疼的事儿。首先得把老爹的丧事办得风风光光的,这可是孝道,马虎不得。于是他就召集大臣们商议,怎么安排葬礼的流程,用什么规格的陪葬品,每个人都在那儿争得面红耳赤,好像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似的。

这时候,有个大臣就站出来说:“陛下,依臣之见,先皇一生勤俭,咱们这葬礼也不能太铺张,得符合先皇的风格,不然恐怕会落人口舌。”孝明皇帝听了,觉得有点道理,可又有些犹豫,毕竟这是老爹的最后一程,太寒酸了也不好。

正在他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又有个大臣跳出来说:“陛下,先皇可是中兴之主,这葬礼要是不隆重些,怎么能显示出先皇的功绩和咱们大汉朝的威严呢?”这话说得孝明皇帝心里一哆嗦,好像不这么干就是对老爹不敬似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