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前清秘史百度百科 > 第26部分(第1页)

第26部分(第1页)

听闻地渲染敌人的声势,意图在于促成和议。见到皇帝之后也是如此。为此,皇帝安慰激励了他很久。他害怕皇帝英明,始终没有敢于把建议谈和的话说出来,只是坚持请求允许他率兵进城,皇帝不许。从后来发生的情形判断,袁崇焕可能确实有这样的想法在。否则,他不会把皇太极派到这里来跟他议和的使者,带进京城。

两天后,十一月二十五日,袁崇焕再一次请求按照其他援兵的成例,允许自己麾下的将士进城休息,皇帝仍然不许。(谈迁《国榷》,卷九十。)

十一月二十七日,袁崇焕率宁锦铁骑与八旗铁骑激战于广渠门外,袁崇焕数次受伤,只因身穿重甲方才免于战死。据说,如果不是他的一个助手拼死格斗,一个八旗骑兵的大刀就砍到他的头颈上了。激战中,京营官兵据城观望,并不救援。而危急之中,那已经占了上风的八旗铁骑居然离奇地撤离了战阵。几天之内,在北京城下,这种情形已经是第二次发生,而且都是发生在八旗军与袁崇焕所部交手之际。这时,袁崇焕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这其中的奥妙了。

当时,还发生了几件事,证实袁崇焕已经受到北京军民深重的怀疑。

袁崇焕的主要助手祖大寿和袁崇焕一起率军驰援北京。在北京城下,他带来的部队和袁崇焕其他部下一样,被拒绝进城休整。而且,城头上的守城军民痛骂他们是贼,纷纷抛石块袭击,结果砸死了几个战士。祖大寿派遣巡逻的士兵,也被守城军民当成间谍杀死。他手下的将士后来曾经痛哭流涕地诉说自己的委屈:“在北京城下驻扎时,城上军民一度用大炮轰击,炸死了不少战友。”

袁崇焕危矣。

公元1629年即大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深夜,激烈厮杀了一天的北京城下,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城头上刁斗声声,城外八旗兵营里,除了巡逻兵和偶尔传来的战马嘶鸣,一片沉寂。沉沉黑夜,似乎在酝酿着更大的厮杀与阴谋。

两个明朝太监,一个叫杨春,就是在许多史书上反复提到的杨太监,另一个叫王成德。他们本来在北京永定门外南海子皇家游乐场里工作,前几天被八旗兵俘虏,如今由汉军将领高鸿中、鲍承先、宁完我负责看押。此时,看押他们的将领出去了,两个俘虏在恐惧中难以入睡。突然,外面传来脚步声,他们赶快装出熟睡的样子。高鸿中、鲍承先走进军帐后,警惕地来到太监身边,仔细观察他们是否睡熟。随后,二人压低嗓音议论说:刚才,汗王单独一个人走向敌营,和他们营里出来的两个人说了很长时间的话,现在才知道白天撤退是汗王的大计。看来,和袁崇焕的合约成功了,咱们马上可以进北京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8)

两天后,十一月二十九日夜里,杨春与王成德趁敌人看守松懈,逃回北京。他们狂奔回皇宫,声称有重大机密要立即求见皇上。崇祯皇帝听完二人讲述后,认为与自己对袁崇焕的怀疑完全吻合。遂下定处理袁崇焕的决心。从而,揭开了整个晚明前清历史上至为惨烈的一幕。(《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焕。)

十二月一日,崇祯皇帝朱由检以议饷之名再次召见袁崇焕等一干文武。会议开始后,崇祯皇帝朱由检劈头责问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为什么援兵逗留不进?为什么和皇太极几乎同时到达北京城下?为什么一再要求进入北京?为什么在袁崇焕的兵营里有皇太极的使者?袁崇焕事出突然,一时瞠目结舌,竟不知该如何回答。皇帝随即下令捆绑袁崇焕,交锦衣卫镇抚司监禁。一位大学士看到皇帝竟然如此处置袁崇焕,颇为不安,叩头请求皇帝慎重,皇帝回答道:“慎重就是因循姑息,有什么用?”

袁崇焕被捕的消息传出后,史书记载,随袁崇焕、祖大寿驰援京师的辽东三军将士,在北京城下放声大哭。

八个月以后,公元1630年即大明崇祯三年、后金汗国天聪四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他的妻子兄弟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区。在皇帝为此下达的圣谕中,历数袁崇焕的罪恶,说他阴谋叛逆,欺骗皇帝,危害国家,为了获得敌人的信任而杀死大军统帅,导引大敌入犯京师,屯兵观望,暗藏敌人使者,坚请入城,居心叵测,是一个不齿于人类的万恶之徒云云。(谈迁《国榷》,卷九十一。)

袁崇焕从受到崇高而广泛赞誉、奉皇帝召唤出来重新工作,到他被捕入狱,时间不到一年半,到他被凌迟处死的时刻,刚满两年时间。时年四十八岁。他的家人受到了同样野蛮而严厉的处置,十六岁以上者全部被杀死,十五岁以下者,发配给功臣为奴。朱由检作出上述判决后,群臣顿首称谢。朱由检问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所有臣僚都认为,袁崇焕实在是罪不可赦。包括一年前那些给予了他崇高赞誉的人们。由此,我们大体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不可理喻、多么可怕的官僚机器。

从袁崇焕被捕入狱到被处死的八个月中,几乎没有什么人认为他是冤枉的,没有什么人试图帮助他摆脱困境。从皇帝,到满朝文武,再到士绅民众,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切齿痛恨,认为他罪该万死,万死不足以蔽其辜。直到后来改朝换代之后,在敌人的文件中知道了他的冤枉为止。

袁崇焕被杀前三十年,公元1600年,一个名叫布鲁诺的意大利人被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据说,当他被绑在火刑柱上时,罗马人民纷纷向他投掷石块并向柴堆上添加木柴,大火燃烧起来后,这位人类科学的殉道者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神圣的愚昧。”史书记载说,袁崇焕是在历时半天、被剐了三千多刀之后才死去的。帝国首都居民“争食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行刑的刽子手神情惨淡地告诉别人,从来没有听到过被杀的人心肺间能够发出那种声音。一位目睹者回忆说:“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逮袁崇焕。)在一个缺少理性、宽容和智慧的政治文化环境与民族中,那些民族优秀的儿女如岳飞、于谦、熊廷弼、袁崇焕们,似乎只能有这样的命运。

就这样,从公元1626年即大明天启六年、后金汗国天命十一年,袁崇焕在宁远城下重创努尔哈赤起,到公元1630年即大明崇祯三年、后金汗国天聪四年止,在皇太极与袁崇焕长达四年多的博弈中,如今,终于分出了成败胜负。

平心而论,不管是行险还是行诈,皇太极胜得超越、豪迈、大气;而袁崇焕,其杰出的胆略与才华也确是不同凡响,他的失败,实际是败在了皇太极、崇祯皇帝、他的同事和人民、再加上帝国制度与政治文化传统联合绞杀的政治迷局之中。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9)

袁崇焕的死和大明帝国的死一样,其内在逻辑无可回避。不同之处在于,袁崇焕的死令人扼腕叹息,而大明帝国的死,毫无值得惋惜之处,这个烂透了的政权早就该死了。对于这个王朝死去需要叹息的地方,仅仅在于其死去的过程拖得太长、民族与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过高而已。而这,可能恰好是大明帝国臣民所必须承受的。

袁崇焕被捕之后,大明朝军队兵败将死,帝国腹心京畿地区百孔千疮,一片糜烂。

——除袁崇焕外,被视为帝国柱石的一代名将满桂战死,被袁崇焕倚为臂膀的大将赵率教战死,帝国军队中中高级将领有三十多人战死、被俘、投降或失踪。

——后金汗国军队经过的地区,敌军未到便已经逃亡一空的有良乡、滦州、香河、固安、张家湾;城中一空而敌军并未进入的有霸州、三屯;投降数日后敌军方才姗姗而来的有玉田、迁安;军队先降而行政官员尚不知情的有遵化、永平即今天之河北卢龙;插上降旗而敌军并不理睬擦城而过的有顺义;敌军薄城后没有反应不知是想降还是想战的有房山;敌军来后降走后守的有乐亭、抚宁。(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党还醇良乡殉难。)

上述情形明白无误地宣示出下列判断是有根据的:大明帝国不仅仅是在打一场完全缺少总体战略指导的战争,而且是在为以往欠下的一切,连本带利地付出代价。这个国家从此变成了一个正在解体中的国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