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吧,员工可以在作息期间去那里轻松地聊天沟通;他还定期开办“读书会”,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与下属分享。他幻想在明基培育一种时尚、透明和快乐的作业氛围,让人性化的成长与公司的进步环环相扣。
作为一名公司观察者,我是由衷地喜欢曾文祺的这些动作。当今中国的公司文化,充斥着伪善、轻浮和言不由衷,“不问任何理由地执行”、“只关注自己岗位的细节”、“像狼一样地为公司攫取利益”,对这些理念的推崇,正让中国公司陷入空前的功利误区,可以说,自2000年以来,一种奴役式、麻痹式的洗脑文化正席卷中国公司,企业家们更希望用这种文化来改造所有的员工。曾文祺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这股潮流的一次反动。
某一次去明基,曾文祺送我一本台湾出版的书《品牌始终来自人性》,他很喜欢这个书名并一再地将之视为品牌打造的核心理念。作者Scott Bedbury曾经参与耐克和星巴克品牌创造,在书中他写道:“伟大的品牌之所以受到尊重,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成为会生金蛋的母鸡,还因为他们拥有崇高的价值……建立永续的企业等于给了企业良知或一颗心,为了人性,我希望社会能给建立更好(而不是更大)品牌的企业更多鼓励,大家不再用财务数字的大小衡量企业的力量,我们必须开始把企业的善意、道德以及企业对创造更美好世界的贡献一起列入评估。”
我很喜欢这段文字。我看到,曾文祺也在自己那本《品牌始终来自人性》中的这段文字上重重地画下红杠。今天拿到这本书稿,我便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水手出身的“IT牛仔”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定名为“专业的善良”。
(吴晓波:知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策划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序三 内心宇宙边界的追寻者(1)
文李雯
“我不喜欢做我会做的事,而是努力去追寻自己内心宇宙的边界,我很想知道我这一辈子到底可以做多大。”
在一次演讲中,Michael(曾文祺)如是说。的确,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从未停止过追寻的脚步,不断在事业和思想上开辟新的疆野,《专业的善良》一书可以说是他的实践和思考的结晶。
在我看来,这位明基电通中国营销总部的掌门人有着三个典型特质:
开拓者。1996年36岁的他只身来大陆开拓市场,一手建立了明基中国营销总部,并一步步推动着它走向繁盛。
思想者。他总在不停地思考并吸取新的知识,带给人们新的启发。
传教士。与生俱来的演讲热情和才能,让他常常激情四溢地向各种受众宣讲他的思想。他在内部读书会上讲,在明基大学生绿卡活力营上讲,在媒体交流会上讲……每当企业出现一个新动向,你都会发现,明基上下各层人士思想高度一致,而Michael的眼睛是放着光的,嗓子是哑哑的。
他是这样喜欢思考,喜欢演讲,我们索性给他一个更大的舞台,让他把思想诉诸文字,传播得更广更远。于是,在我们的杂志《SP计算机产品与流通》(专注于中国IT渠道的专业媒体)上,“Michael读书”栏目诞生了,每两周由Michael和读者分享一篇读书笔记,持续了一年多时间。
“Michael读书”一经推出便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之一。可以说,中国广大的IT渠道商们伴随着“Michael读书”一起成长,获益匪浅。
Michael的思想多来自实践与书的碰撞。他的实践有多深,思考就有多深。在大约8年的职业生涯中,他面对过如此多的情形,包括搭建一个新兴的组织,架构日益庞大的机构,转换品牌,转型业务等。这一切都是一个普通经理人无缘经历的宝贵经历,但也带给他很多待解的难题。于是他便向书中探寻解答。
随着每个时期业务焦点的改变,他的注意力不断转移,思想也日益丰富。我们看看明基各个阶段的变化,就会了解Michael的思考脉络,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此书,甚至可以读出: 明基“为什么”?
1997年到2000年的明基可谓“我家有女初长成”。Michael招聘了大量大学毕业生,把他们培养成参天的“红木”成为当务之急(Michael把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喻为“红木”,因其木质坚硬密实)。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思考如何培养“红木”,另一方面也在想如何让组织成为适宜“红木”生长的沃土,于是大量关于“主人翁精神”、“职业忠诚”、“学习能力”和“企业文化”等主题的文章问世了。
从《把信送给加西亚》中,Michael想到的不仅是“职业忠诚”,说“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而且反过来又想到,一个领导者绝不能只问员工“为国家做了什么”,而要问自己是否值得“罗文”们的信任。如此一来,他把一本叙事极为简单的书丰富化了。
《韦尔奇自传》和《从优秀到卓越》是他此时最喜欢的两本书,“无边界组织”、“先人后事”等思想被他奉为指针。
2001年的明基迎来了自己的“策略转折点”。Michael认为,一般当企业发展到一个局部高峰的时候,通常也是到了事业瓶颈的时候。在这个关键时刻,企业往往面临策略调整,如果掌握得不好,很可能就是企业衰退的开始;调整得好,则能推动企业向新的事业高峰迈进。而在企业高峰到来之前,明基已隐约看到消费电子热潮到来的“策略转折点”,于是,毅然采用自己的品牌,从DIY市场走向消费电子市场。Michael有关“策略转折点”的初步思考,便源于这个阶段的企业发展。
拥有自己的品牌之后,2002年的明基突然风格大变,从一个“平实”的“邻家女孩”,变成又“酷”又“炫”的时尚女子。《这是一个感性营销时代》和《文化力决定品牌力》等文章为这些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那时的Michael满脑子充斥着如何激发员工差异化营销创造力的想法,于是花巨资在企业内设仿“星巴克”区,建沙滩排球场,从而产生《企业里的“星巴克”》这样的文章。
2003年的明基从绚烂归于平静,进入一个痛苦的转型期。产品线从DIY向笔记本等系统产品迁移,企业的组织、人员结构因此而变,而业务却不能停顿,按照Michael的话说,是在高速公路上行走着换轮胎,风险很大。《资源重组是战略转型成败的关键》等文章便是当时思考的沉淀。
走过2003年的调整期,明基调匀了呼吸,步伐相对轻快起来。Michael的神态多了几分轻松,笔调也多了许多人文的色彩,《生命如歌》等美文便折射出他此时的心态。
可以看出,除了书和工作外,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能让他感悟“商道”: 从打桥牌,他想到每个人的竞争对手都是自己,要懂得用手中的牌,打出自己人生最佳的“打法”;从上下班的途中,他想到生命如歌,只有通晓张弛有序的节奏,才可以演绎美丽动人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