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选惯常的规矩是一日阅选两旗,两旗能过初选的秀女并不多,正黄、镶黄两旗是天子亲领的上三旗,通过初选的加起来也不过三十多人,两个时辰不到就挑完了。宁微的表现似乎给秀女们带来了点压力,后面没有再出现更出挑的,有四五个人被撂了牌子。
这次复选,三十五个秀女,留下了二十三个。
康熙对这个结果倒很满意,选完之后胤礽陪他回乾清宫,他道:“这次正黄、镶黄两旗的秀女都不错,有两个德容言功、出身都不差,那个乌雅氏·宁微也甚出色。”
胤礽道:“乌雅氏·宁微是德太妃娘娘的侄女,德太妃娘娘想让她指给胤祚。”
康熙想起来:“哦,是了,德妃也跟朕提过。”仔细想了想,道,“这姑娘才学出众,更难得性子柔中带刚,虽然出身有些低,但也堪为胤祚良配。”
胤礽并不赞同,倒不是认为那秀女怎么样,而是她跟胤祚是亲表兄妹,这血缘实在是太近了。只是这理由他却说不出来,因为姑表联姻姨表联姻在这里实在是太常见了,姐妹共侍一夫、姑侄共侍一夫都比比皆是,康熙本人的后宫里就不只一对姐妹姑侄。
因为他跟胤祚太亲近,胤祚已经二十岁了还连个侧妃都没有,宫中已有尘嚣流言,乌雅氏是德太妃自己看中的儿媳妇,求到了皇后跟太上皇跟前,他无故驳了,更不知要被传成什么样子。
限于选秀制度、祖宗规矩和满汉不通婚的禁令,清朝皇室宗亲挑选媳妇儿的范围其实很小,只能在八旗挑选,历届秀女的人数都多不到哪里去,整体质量自然也很有限,因此这一届在胤礽看来只是平平的秀女已经让康熙很满意。
“这届秀女都尚可,我看到复选的名册里还有皇后的堂妹?”
胤礽略微有点印象,道:“是。”
康熙点了点头,道:“石家的家教是好的。”石氏十五岁嫁给胤礽,从太子妃做到皇后,为人行事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个“不”字,长辈同辈小辈里更没有一个不喜欢敬爱她的,连胤礽有时都免不了会做错些事情,但她竟然从来没有出过一丝差错。
胤礽以为康熙想把那个秀女指给哪个兄弟,略微有些迟疑:“皇阿玛的意思是……”
石家一门公卿,先辈就是清初重臣,石文柄本身曾历任福州将军,现在是都统,叔父华善是内大臣、定南将军、和硕额驸,石琳是两广总督;兄弟辈中,石文晟是湖广总督,石文英、石文昌是都担任过都统,石文焯是礼部尚书,出了一位皇后,要再与皇子联姻,权势就太过了,只怕不利于制衡。
康熙看出他在想什么,瞥了他一眼道:“你怎么这时糊涂了?皇后一直没有生育,石家是想送这姑娘进宫来的。”
胤礽这才恍悟,又有些不豫。皇后是石文柄嫡女,石氏没有生育,往嫡亲的女儿丈夫身边送人,即便是为了家族,这样的行为也不免让人寒心。
康熙却以为这样的行为再合情合理不过,理所当然地道:“那姑娘要是真不错你不妨便留下来。”又说了两个通过今天复选的蒙古秀女的名字,“这两个秀女也当留下。”
这两个秀女今天表现只是平平,连汉话都不大会说,但却是蒙古勋贵之女,不用说也知道,这也是为了平衡。胤礽应道:“儿臣知道了。”
康熙见他情绪不高,以为他是不满意今天的秀女,安慰道:“前几日的秀女都是蒙古与咱们满人姑奶奶,等后面选到汉军旗的时候,就有出色的女子了。”说着又严肃起来,“只是你却要记得自己的职责,不能沉迷于美色。”
胤礽有点好笑也有点无奈,道:“儿臣明白,儿臣不会的。”
康熙深知他的性格,只是顺口一嘱咐,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
作者有话要说:完
(补了一小段)
22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
之后两天,复选波澜不惊地继续进行,有秀女被留下,也有被撂了牌子,各自走向各自的命运方向。
又是两旗秀女开始复选,住在钟粹宫的汉军旗一间等待复选的秀女房间内,一个娇美的十四五岁少女坐在桌子前玩着一截绣线,听着一段段或拙劣或悠扬地琴音远远地从窗外传进来,百无聊赖地嘟囔道:“松下听琴,月下听萧,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呗。这当儿不早不晚的,弹的什么琴,弹棉花么?”
她雪白的皮肤,淡淡地两弯眉毛,一双点漆般的大眼灵活至极,小乞的鼻尖略翘,水红色的菱形小嘴永远像是在嘟着,娇俏可爱,是个难得的美人儿。
拿着一本书坐在窗前的少女回过头来,面容竟与她有七分相似,只是似乎长她一岁。少女道:“无聊了就把你的琴也练练,你当你自己弹得很好么?”
这是一对亲姐妹,姐姐萧兰言,妹妹萧兰语,父亲是一个地方守备,家世并不显赫,但母亲是有名的才女,姐妹两个也是才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