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的时间都没到,皇帝驾崩的消息便传遍了天下。
刘平也穿上了一套孝服,国葬期间连城墙的建设都停了下来。
不过筑城的地基已弄的差不多了,接下来便是城墙和炮台的建设。
又一日而过,同样身穿孝服的李信来到了府中。
二人刚一见面,便谈及了关于筑城方面的问题。
根据李信所说,明朝时期的城墙主要是夯土包砖的结构。
据后面成书的天工开物记载,便是“一分入河沙、黄土二分,用糯米杨桃藤枝混合名曰三合土”
这样一段城墙下来,一里耗银八百两的成本算是很高了。
而且其中还要用到糯米,这可是乱世之中堪比黄金的粮食。
岂能用以浪费筑城,倒不如用十九世纪的基础版水泥了。
这种水泥名为波特兰水泥,不仅生产十分简单,强度还很不错。
单就说成本这一块,便比三合土不知便宜了多少。
烧制这种水泥,需要大量的石灰石和粘土和少量的铁矿石,另就是要用石膏作为缓凝剂。
为此,刘平批给了李信三千两银子,命他去县城之中经于家之手购买矿产。
反正这于家是县城之中最大的商行,调度一些矿产来肯定是不费什么事。
石灰石和粘土也不是什么稀罕物品,几文钱便是能买来一斤。
铁矿石便贵了些,但还是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倒是石膏这玩意,虽然矿中已经开始生产。
但现在市场消费的主流是当成药材使用的,只有在药房之中才比较常见。
为此,刘平命梁飞亲自跑了一趟县城。
在与一家“仁和药堂”谈拢后,也是顺利的购买到了上千斤的石膏。
所有材料准备完毕了,刘平单独在千户所南城大杂院的附近划出了一块地来。
烧制水泥,需以猛火和细磨。
在南城的水泥工坊内,刘平正忙碌地指挥着匠人们施工。
首先是安排他们建造了几个大型的烧窑,这些大窑将成为后续生产的重要设施。
而在大窑尚未完全建成的日子里,刘平也没有闲着。
刘平又组织人力,从各地拖运来了五十多台大石磨。
这些石磨巨大而沉重,众人齐心费了好一番力气才将它们搬运到指定地点。
为了给这些石磨提供动力,刘平选择了使用驴子作为驱动力。
驴子们被套上绳索,与石磨相连,通过它们的力量来带动石磨转动,从而实现对基础材料的精细研磨。
三日之后,购买材料的几人相继归来,水泥工坊之中的大窖也已经建好。
刘平带着几人亲自来到了工坊,看着已经被披上了红锦缎的大窑。
在李信的示意之中,他接过了一把送过来的剪刀。
”啪”的一声,锦缎断开,刘平当即是喊道:“开窑!”
下方的匠人们响起了欢呼声,随即便催动着五十匹驴子开始拉磨。
原材料开始在石磨上转动,很快便成了粉末。
将这些粉末按照比例混合在一起后,大窑便开了火。
木炭和煤在底部交替使用,在窑内温度升的差不多到几百度之时。
刘平命人将混合好的石灰石等材料投入其中,最后再加入少量的铁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