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夜幕降临,雪白的电影银幕前,男女老少簇拥在银幕前,欣赏着搞笑的西游记,现在看电影都是数码放映机了,
关于这部电影有人不喜欢,非常不喜欢。但是小桃姐非常喜欢,一开始是在大学宿舍里舍友推荐的,第一遍看到的是搞笑,第二遍就是开始笑,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泪流满面。第三遍看的时候就是一言不发。
情节到底好不好那另说,毕竟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虽然小桃姐很烦那种不喜欢他,就是看不懂的观点。开头,主角孙悟空串通牛魔王要杀师父唐三藏,然后观音为防危害苍生决定将猴子正法,受到唐僧阻拦,最后让他转世。
第一次看这段剧情满满都是笑点。后来慢慢理解了,就感觉难受。至尊宝才不是孙悟空……
现在算是重温,感觉还是那样的感动,眼泪又要流下来了。旁边一个人在嘟囔,天庭根本就没有这个猴子,都是胡编乱造的。小桃姐一回头,光屏在后面,原来财神大哥也来了,嘻嘻。看样子应该不是第一次看,小桃姐擦擦眼泪跟他交流,财神大哥你也看过吗。
财神大哥不好意思的说道,看了好几遍。
有没有这个猴子不说,谈谈你对至尊宝的看法。小桃姐唯恐天下不乱。
财神大哥是个直爽人,作为神仙这个猴子是不合格的,但是我喜欢他,其实我们真正的神仙都是比较无趣的,工作要占生活的百分之八十,就像齿论固定在机器上,哪有那么多闲情逸致,谈情说爱。我也是下凡工作,才慢慢理解七仙女为什么不舍的牛郎。以前就觉得她是个恋爱脑,现在看来人间是有不少神仙体会不到的东西,叫啥来着,偶对了,叫幸福感。就是这个,说起来我还有事,回头见。瞬间就不见了,留下小桃姐一个人傻呆呆的思考他的发言,小鱼姐要去上厕所,小声喊小桃姐一起去,小桃姐才意识到自己也是急需要去卫生间。嘻嘻。
过去的电影需要换胶片,一般是要有几分钟,这个空档时间,人们歇下来便开始评论剧情,交流心得。坐在椅靠子上的人可以揉揉屁股和大腿,换个坐姿,抱小孩的家长可以放下孩子暂时放松一下,也可以趁这个时间去厕所。
总之,小桃姐认为能有这个“尿点”还是很不错的,不至于让观众看身体和大脑都太累,稍微休息一下也便于理解消化那紧张复杂的剧情。就像我们上学一样,每40分钟一节课,要课间休息一下。后来在城市里看电影时才发现,原来放电影是可以用两台放映机交替播放,能不间断的连续放映直到结束的。可对于这种高级的放映技术,小桃姐一直都不怎么习惯。
新的一盘胶片续上后,前面几秒经常会出现一些乱码:“!&?面3…。”什么的。小伙伴告诉她,出现“面3”的字样说明这部电影是有三卷的。到现在小桃姐也不清楚这是不是真的。有时也会出现5321的五秒倒计时,出现倒计时时,大家都会一起读秒,在坐的各位不知还有没有印象?
小时候我们看电影并不能完全看懂,大多是看个热闹。我们评价一部电影是否好看,往往不是看剧情和演技,而是要看打斗是否精彩,枪战是否激烈。不像现在,随着文化水平和对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大家更注重影片所的表达内涵,对电影全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以至于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烂片。
那时农村放露天电影的放映机是小机器,折叠起来就像一个手提箱。放映员在银幕挂好后就会向老乡借来桌子,把电影机手提箱放上去打开,连好线路,调整好角度。然后展开电影机两根支架,前面支架装上胶卷放映盘,后面再装一个收卷盘。一按开关,投影灯光亮起,那黑色胶片就像我们村拖拉机上的皮带一样,拉着那圆圆的放映盘开始“哒哒哒”转动,然后穿过镜头后的强光,把跳动的画面投射的银幕上。
我小时候同学送过我一截电影废胶片,感觉每张画面都一样的,那时没学过物理,还不知道视觉的暂留性,一直也没有搞明白这电影的活灵活现画面是如何放出来的。后来直到上了中学才知道视觉暂留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运用,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当时称“马骑灯”。放映机镜头后面有一个“抓片爪”机械机构,就是靠它勾住胶片边上小孔,让影片做短暂的停留,使一幅幅固定的画面在人们视觉差作用下产生连续的动画效果。
那些年在姥姥家看过不少露天电影。为了看电影最远走过七八里路都是常事。记得第一次看电影是有一年暑假住在姥姥家,有一天他们旁边的镇子上晚上放电影。我们就早早吃完晚饭,舅舅他们就带我步行了近一小时到那里看电影。到那里之后,好久都没有开始,放映员说是电影片子还没有送到。我们选好位置,坐到前面的长凳上去,开始等待电影的开始。也不知道送片子的人出了什么意外还是喝多了,我们等啊等,一直等到好久,直等得大家心里发急,一片骂娘声,片子也还是没有送到。
那时我们都没走,因为来一趟电影不容易,不知等了多久,片子总算是送来了。但全场观众很少,大部分人因为片子迟到都提前退场回家了。记得那晚放的电影名字是《神秘的大佛》,刘小庆演的,当时看很精彩,但在电影放到一半的时候,我困的已经不行了,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撑到影片结束。后来回到家刚躺下,就听见了远远有了鸡啼声。
印象最深的就是,深夜,每次的银幕上出现“再见”或者“谢谢”,看电影的大人小孩才恋恋不舍地准备散去,人群中的呼喊声随即此起彼伏,“小二”、“大强”、“三毛”、“四丫”……,别看一片乱哄哄的人群、漆黑的夜里,别看人声嘈杂、场面乱糟糟,一会儿一个村回家的人就会神奇的三三两两走到一块,田埂上、小路上,一小队、一小队地返向各自村庄。原本热闹的场面,归于沉寂,只有蛙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