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已经有好些天没有回来主持朝会了,但是他一回来,味儿就对了。
好一会。
“哼!”
朱元璋冷哼了一声,将奏折扔在案台上,嘴角微抽道:“又是倭国。”
对于倭国,朱元璋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好感。
在宋朝以前,倭国只是中原王朝的一个附属国,历代新君上位,都会向倭国下达国书,或是赐封,或是命令,倭国也都会以臣子的身份欣然接受赏赐、遵守规定。
所以在洪武二年,朱元璋给倭国下达了国书,并派去了使臣杨载出使倭国。
朱元璋向倭国派去使者,其目的有两个。
一是让倭国向大明称臣。
二是要求倭国解决倭患问题,在给倭国的国书中,朱元璋态度强硬,写道:“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如必为寇盗,联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
然而……
出乎朱元璋以及整个大明朝堂意外的是,收到国书的倭国摄政王怀良亲王不仅没有遵照国书的去做,竟然还斩杀了大明的五位使臣,仅留下两个活口带信,怀良王在回信中写道:“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有何惧哉!”
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
出使的使臣被杀,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消息传回大明后,朱元璋勃然大怒,但他并没有像国书中说的那样,要“直抵其国,缚其王”,而是与诸位大臣商讨之后,选择了隐忍。
没想到仅仅一年过后,倭寇侵扰沿海的问题再一次变本加厉了。
“说说看吧,怎么办?”
朱元璋扫视了一眼群臣。
朝堂上沉默片刻之后,便有一位中年臣子站了出来。
“禀皇上,据臣所知,倭寇都是些亡命之徒,散兵游勇,他们居无定所,常以十几人或几十人的小团队出现,掳掠完了之后又回到海上,极难对付,若朝廷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对付,恐得不偿失。”
站出来得这位中年臣子,正是胡惟庸。
朱元璋看了一眼胡惟庸,问道:“那你说怎么办?”
胡惟庸说的他都懂,关键还是在于怎么解决这个让人头痛的问题。
剿寇吧,必然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关键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不见得一定会有好的效果,有点大炮打蚊子的味道,不剿寇吧,那些倭寇动不动给你一下子,就像现在这样,让你很难受。
不过胡惟庸明显是有备而来。
胡惟庸回道:“臣以为,既然剿寇的代价大,那咱们是不是别想着怎么去剿寇,而是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胡惟庸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所有人的兴趣,包括朱元璋。
换一个角度?
怎么换?
在所有人好奇的目光下,胡惟庸从容的回道:“既然攻不行,那我们是不是能守呢?”
“首先,在沿海地区设置海防,打造出一道海防线,防止倭寇上岸,其次,严禁百姓出海,没有朝廷的允许,片板不得入水。”
“如此一来,倭寇被海防线挡在海外,百姓则被限制在陆地,双方之间有一道坚固的海防线,将他们分隔开来,倭寇还如何作乱?百姓还如何受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