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pdf > 第17章 别墨1(第2页)

第17章 别墨1(第2页)

必然,无之必不

然。休也,基有

端。大故,有之必

无然,若见之成见

也。

止,以久也。

止。无久之不止,

当牛非马,若矢过

楹。有久之不止,

当马非马,若人过

染。

第二,《经?下》、《经说?下》。《经?下》篇全是许多“定理”文体极像几何学书里的“定理”。也分作两行,旁行读。《经说?下》是《经?下》的详细说明,读法如《经说?上》。自篇首(页三十一下。)到“应有深浅大常中”(适校当作“大小不中”页四十六止),说明《经?下》上行的各条。此以下,说明下行各条。

第三,《大取》。《大取篇》最难读,里面有许多错简,又有许多脱误。但是其中却也有许多极重要的学说。学者可选读那些可读的,其余的不可读的,只好暂阙疑了。

第四,《小取》。《小取篇》最为完全可读。这一篇和前五篇不同,并不是一句一条的界说,乃是一篇有条理有格局的文章。全篇分九节。

一、至“不求诸人”,总论“辩”。

二、至“吾岂谓也者异也”,论“辩”之七法。155三、至第一个“则不可偏观也”,论辟、侔、援、推四法之谬误。

四、至“非也”共四十八字,衍二十二字。总论立辞之难,总起下文。

五、论“物或是而然”。

六、论“或是而不然”。

七、论“或不是而然”。原文作“此乃是而然”,似有误。

八、论“一周而一不周”。

九、论“一是而一非”。

墨辩论知识

知识论起于老子、孔子,到“别墨”始有精密的知识论。

《墨辩》论“知”,分为三层:

(一)“知,材也。”(《经?上》)说曰:“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

而(不)必知(旧脱不字,今据下文“而不必得”语法增)若明”。这个156“知”是人“所以知”的才能(材能通)。有了这官能,却不必便有知识。

譬如眼睛能看物,这是眼睛的“明”,但是有了这“明”,却不必有所见。

为什么呢?因为眼须见物,才是见;知有所知,才是知(此所谓知,如佛家所谓“根”)。

(二)“知,接也。”(《经?上》)《说》曰:“知,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这个“知”是“感觉”(Sensation)。?人本有“所以知”的官能,遇着外面的物事,便可以知道这物事的态貌,才可发生一种“感觉”。譬如有了眼睛,见着物事,才有“见”的感觉(此所谓知,如佛家所谓“尘”。此所谓接,如佛家所谓“受”)。

(三)“,明也”(《经?上》。旧作恕。今依顾千里校改)。《说》

曰:“,(旧皆作恕)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这个“”是“心知”,是“识”。有了“感觉”,还不算知识。譬如眼前有一物瞥然飞过,虽有一种“感觉”,究竟不是知识。须要能理会得这飞过的是什么东西(论译“理会”最切。王念孙校《荀子?正名篇》:“辞也者,兼?

异?之名以论一意也。”谓论当作谕。谕,明也。其说亦可通,但不改亦可通),须要明白这是何物(著,明也),才可说有了知觉(此所谓,如佛家所谓“识”)。如《经?上》说:

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

所以“知觉”含有三个分子:一是“所以知”的官能,二是由外物发生的感觉,三是“心”的作用。要这三物同力合作,才有“知觉”。

但是这三物如何能同力合作呢?这中间须靠两种作用:一个是“久”,一个157是“宇”。《墨经》说:

久,弥异时也。(《经?上》)《说》曰:久,合古今旦莫。(校改)宇,弥异所也。(《经?上》)《说》曰:宇,冡东西南北。(校改冡即蒙字)

久即是“宙”,即是“时间。”宇即是“空间”(Time?and?Sace)。须有这两种的作用,方才可有知觉。《经?下》说:

不坚白,说在无久与字。坚白,说在因(原文有误读处,今正。因疑作盈)。《说》曰:无坚得白,必相盈也。

《经?上》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