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端粒酶的作用,是在dna完成复制后,修复因复制过程而磨损、消耗的端粒。
细节无须赘述,总之,基本上将其补缺到一开始的长度。
直观上看,端粒酶的存在,是对dna复制的缺陷加以补救,让染色体、顺便也让细胞不再受分裂次数的限制,复杂生物用来繁衍的细胞,配子,端粒酶就发挥着作用,让细胞的分裂不会伤及端粒。
理论上讲,端粒酶活跃的细胞,分裂能力接近于无限,即便已经分裂到若干代之后,仍然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
不考虑分裂过程的突变,每一代分裂出去的子代细胞,和亲代完全一样。
思路至此,端粒酶这堪称神奇的存在,就成为衰老研究、甚至长寿研究的突破口。
道理十分浅显,细胞的衰老,以至现今一切生物的衰老,似乎和细胞分裂的次数限制有关,而分裂次数的限制又来自端粒磨损,那么,倘若用端粒酶,或者其他神乎其技的手段,将dna长链的末端修补,应该就可以让细胞恢复活力,破除分裂的限制,让衰老的身体重返年轻时的状态。
若干年前,衰老研究者的普遍观点,今天看来仍然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望。
即便在当时,西历1440年代的科学界,很多人就对“端粒酶抗衰老”的设想提出质疑,他们的理由,和方然后来想到的几乎一样。
端粒酶,修补染色体端粒的神奇物质,其实在很多细胞里都有。
除大家都能想到的繁衍配子,端粒酶在很多生物的幼体细胞内都呈活性,待其发-育成熟后则失活,消失;和寻常情形相比,另有一种细胞内的端粒酶,活性甚至会更高,然而人类却谈之色变:
坎瑟细胞。
坎瑟,夺取生命的恐怖恶疾,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但总而言之,无非是原本正常的体细胞dna失控,进入疯狂复制的状态,对身体毫无用处的失控细胞大量增殖,拖垮新陈代谢,而最终导致人的死亡。
大多数种类的坎瑟细胞,分裂、增殖十分迅速,根本没有一点分裂次数受限的迹象。
这种情形,提示研究者对其进行端粒酶检测,结果85%以上的坎瑟细胞中,原本应该失活、消失的端粒酶,居然十分活跃;这就解释了坎瑟为何来势汹汹,很难被彻底击败,除人体免疫系统的失灵外,坎瑟细胞无穷无尽分裂繁衍的特性,也让其成为了一个近乎不倦不死的可怕存在。
坎瑟细胞,甚至,坎瑟,天生似乎带有一种不祥,方然并不想多接触。
但,意识到坎瑟细胞的无限分裂,总体上竟然有一种永不消亡的趋势,却让他印象深刻。
坎瑟,人类眼中的恶魔,如果从细胞层面观察,是不是可以说,细胞在失控的同时,也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永生之力呢。
方然的思考,并不是一味的天马行空,他很快找到了实例:
海瑞塔*拉克斯。
准确地讲,在方然搜索到的实例中,人类的姓名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死于西历1376年的妇女,其坎瑟细胞却依然在培养皿中存活,陆续被越来越多的实验室用于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