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妙玉 > 第33部分(第1页)

第33部分(第1页)

那么第二位是谁呢?你注意一下太虚幻境四仙姑的排序,第二位叫做钟情大士,是哪一位?就是影射金陵十二钗当中的史湘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同一回里面,作者为史湘云所写的判词,及关于史湘云的一首曲里面,就说得很清楚。史湘云是一个什么人呢?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这个人,幸生来英豪阔大宽洪量,虽然是一个女性,却有男子风度。小说里面几次写到,她穿贾宝玉的衣服扮男孩,还惹得贾母以为她就是宝玉。记不记得还有这种情节?她玩儿什么游戏?把整个身子往雪上扑。记得吧,有这种描写。而且她和贾宝玉在芦雪庵还吃烧烤,吃鹿肉,现在吃烧烤你觉得是一种很流行的吃法,但是当年的一个封建的、大家族的贵族女子,居然在铁丝蒙上自己亲手烧烤,这个是很出格的,书里的李婶娘就对此大为惊异。所以他用钟情大士概括史湘云。所谓钟情,在《红楼梦》里有一个概念叫“情种”,就是特别懂得感情的人,在有的古本里面这个地方又写成“种情”。种情大士,史湘云确实是一个播种快乐,播种情感的人,但是从前八十回里面看,她本人还不太懂得男女之间的爱情,她“爱哥哥”“爱哥哥”地叫着贾宝玉(因为咬舌,她把“二”说成“爱”),那是一种少男少女间最纯真的友情的体现。所谓闺友闺情,是打动曹雪芹最深,促使他超越一般政治社会情绪,写出追求诗意生存的《石头记》的原动力,史湘云就是一个充溢着这种纯真感情的活泼女性。“大士”是佛教语言,在民间一般指观音大士,即观世音菩萨。菩萨一般来说,按我的理解,是没有性别的,是能够解救人间百姓苦难的一种天界的存在。观音菩萨之所以那么受欢迎,是因为观音呈女相,显得特别温柔慈祥,其实观音无所谓男女;反过来说,大士、观音,本身又意味着具有女相,所以拿来影射还不谙风月、有男子气度、却又非常具有女性魅力的史湘云,也很贴切。她是贾宝玉生活当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女性,而且有不止一位红学家,通过他们的研究和考证指出,在小说的八十回以后,还会写到史湘云:她或者曾经嫁了一个很不错的丈夫,那丈夫却因病去世了;或者还没等到出嫁,她的家族就遭受沉重打击,家破人亡,历尽坎坷。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她和小说当中的贾宝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是前八十回的一个回目,还记得吧?他们最后遇合,相濡以沫,厮守终老。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概括,事情应该也不那么简单,以后我还要跟大家详细讨论。

那么在贾宝玉最后的岁月中,陪伴他的女性就是史湘云。当然对这个八十回后的探佚是有争议的,但是支撑这种论点的论据也不少。曾经有民国期间的人见到过另外的一种续书,另外的续八十回,就是早期的续书人,从八十回往后续的,就和高鹗的大不一样,写到了贾宝玉和史湘云的遇合;还有人看见的更离奇,那续书一开始不是紧接咱们看到的第八十回,一开始他续的第一回,就是贾宝玉和史湘云两个人作为乞丐,乞丐夫妇,在那儿乞讨,可见这个续书人所看到的古本的最后的结尾,就是史湘云和贾宝玉是一对贫贱夫妻,一块儿结伴在那儿讨饭。史湘云在贾宝玉的人生中,实在是太重要了,越到后来越重要。

四仙姑的第三名是引愁金女,这个比较好讨论,金女就是薛宝钗,薛宝钗戴金锁,是不是?在这儿我插一句,前面我提到《红楼梦》这个书各种不同的书名,可能下面会有人提醒:你忘了一个,还有一个书名叫《金玉缘》。现在我告诉你,在曹雪芹活着的时候,无论是他还是脂砚斋,还是当时跟他亲近的人,或者跟他不亲近的人,都不曾把这个书叫做《金玉缘》。高鹗续书,程伟元活字摆印,都不曾这么叫过,这个书名是较晚的时候才叫开来的。按当时叫它《金玉缘》的人的意识,它主要是讲一个戴金锁的女子薛宝钗,和一个衔着通灵宝玉诞生的男子的故事,所以就叫《金玉缘》,他们俩后来也一度结婚,是不是?他们是这么理解的。这么叫从逻辑上我可以理解,我能够认同。确实薛宝钗就是一个金女,可是这个金女引出贾宝玉一生当中无数的烦闷,无数的忧愁,所以她是一个引愁金女。薛宝钗自己也很不幸,这是一个非常美丽、非常有才能,也有思想、有作为的女子,怎么评价她,我们以后再说。但是她最后也很不幸,她虽然和贾宝玉结合了,但是根据很多线索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两个并没有真正地过夫妻生活,她等于是守活寡,最后也是抑郁而死。这是一个很悲惨的女子,她是一个引愁金女,也是贾宝玉一生当中对他起了很大作用的女子。

有朋友跟我指出,金女,也可能是指史湘云啊,她佩戴了一只金麒麟,比较小,是雌麒麟,而贾宝玉从张道士那里,也得到一只麒麟,比较大,是雄麒麟。“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嘛,你说贾、史后来遇合,那不也是“金玉缘”吗?我的回答是:第一,把《红楼梦》叫成《金玉缘》的人,几乎没有把“金”往史湘云身上想的;第二,史湘云虽然佩戴金麒麟,但她从来没有给贾宝玉引来过愁闷,所以“引愁金女”只能是影射薛宝钗而不可能是影射史湘云。至于薛之金与史之金在书里的作用,我将在下面专门讲到她俩时再作探究,这里且不枝蔓。

以上我把太虚幻境四仙姑中的三位都探究了,虽然也费了点周折,但是结果出来以后,估计大家不会怎么惊讶。

那么第四位呢?度恨菩提是影射谁呢?菩提大家知道,这是一个佛教用语,也指菩提树,据说北京一共只有两株,这个咱们不细说,总之是很珍贵的一个树种。据说当时释迦牟尼就在菩提树下悟道,创建了佛教,所以菩提也就是菩萨的意思,延伸开来也指救苦救难一类的意思,或者是佛教教义中觉悟、醒悟的意思。那么,度恨菩提,就是最后引导贾宝玉渡过所有的艰难困苦,最后把恨——情感当中最硬的那一档——都渡过去了,使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的人。这个女性是谁呢?我认为,就是妙玉。刚听我点出来,你可能多少有些意外,但如果你能细想想,就有可能认同我的分析。

所以,实际上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妙玉,才是贾宝玉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四位女子。这在第五回警幻仙姑引出四位仙姑和贾宝玉见面的时候,通过给她们取的名字,就已经向读者透露了。这反映出曹雪芹在他的整体构思当中,妙玉在前八十回出场的次数虽然比较少,戏份儿比较淡,但是在八十回以后,她将是一个使落难的贾宝玉和史湘云终于脱离苦难结合在一起的关键人物,她是一个度恨菩提。在下面我还会展开来讲这个意思。

《红楼梦》里的太虚幻境,是一个谜语式的布局方法,曹雪芹用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一段来对“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做了概括性预言,给读者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但具体到里面的四位仙姑,历来很少有人研究,我认为她们的名字,分别影射着贾宝玉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四位女性。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这三位女性,可以说是公认的与贾宝玉关系密切的人,这个看法大概多数人能够接受,但是第四位的妙玉,我这样强调,是不是有人会觉得牵强呢?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么我说,你应该跟我讨论,我从来不觉得我自己的观点都是对的。不要以为我在这儿讲这些东西,我来开一个讲座,就好像我认定自己都是对的,我要把正确的告诉大家,你跟我想的不一样就都是错的,要予以纠正,不是这个意思。《红楼梦》是一个公众共赏的古典文学宝库,红学也是一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我只是把我自己经过仔细钻研以后的心得,很诚恳地告诉大家。到现在为止,我所讲的只是我现在觉得是对的,或者我觉得是有道理的,至少是我觉得有一定道理的。我希望你跟我讨论,通过讨论可能纠正我确实存在的错误,也可能咱们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我们大家对《红楼梦》的兴趣肯定就更浓了,我们对它的理解可能就各自加深了。

那么我们现在讨论什么呢?如果说,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事情,都还不足以说明曹雪芹这么看重妙玉,是因为她在贾宝玉一生当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看《红楼梦》十二支曲。《红楼梦》十二支曲和《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那个正册的画和诗是匹配的,也是来概括这十二位女性的命运的。

《红楼梦》第五回是特别耐人寻味的一回,也是理解《红楼梦》人物最关键的一回。在这一回里,曹雪芹设置了很多伏笔,真可谓呕心沥血,用心良苦。在这一回的每一句后面都隐藏着许多故事。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见到金陵十二钗的册页,里面有正册、副册和又副册,每一册各有十二个人物,其中正册里面分别有十一幅画和十一首诗。我们有必要再温习一下,正册中十二位女性的排名依次是林黛玉、薛宝钗并列第一,第三贾元春,第四贾探春,第五史湘云,第六是妙玉,第七贾迎春,第八贾惜春,第九王熙凤,第十巧姐,十一是李纨,十二是秦可卿。贾宝玉看完这些诗后,警幻仙姑又命人演唱曲子,一共演唱了十四支曲。这十四支曲分别是第一[红楼梦引子],第二[终身误],第三[枉凝眉],第四[恨无常],第五[分骨肉],第六[乐中悲],第七[世难容],第八[喜冤家],第九[虚花悟],第十[聪明累],第十一[留余庆],第十二[晚韶华],第十三[好事终],第十四[收尾·飞鸟各投林]。这十四支曲也是对十二位人物最终命运的概括和暗示,但是为什么是十四支呢?难道又是曹雪芹随便那么一写?——每当我进行文本细读,将书里的某些片段、细节和语言拿出来探究时,总有人这样反对:这是小说,作者进行艺术想像,他虚构,可以很随意的,如果像你分析的那样,句句都那么呕心沥血,都蕴涵着那么多的意思,作者岂不是太累了吗?我们读这部书,不也太累了吗?曹雪芹确实写得很累,他自己说了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但那不是艺匠的累,而是神驰魂飞的辛劳,是悲欣交集的心灵悸动。他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当然我们各人读《红楼梦》可以有各人的方法,不细读细品也是一种读法,但通过细读细品,善察能悟,获得醍醐灌顶的快感,解出书中醇味,那种“累”,其实才是审美的大愉悦,精神的大升华,值得。

那么我们就发现,在《红楼梦》十二支曲里面,有一曲叫《枉凝眉》,记得吧?而且如果你仔细来对比的话,你就会发现,在第五回里面,金陵十二钗正册的这个排序,和《红楼梦》十二支曲的排序,不完全匹配,这个现象你注意到了吗?咱们现在来捋一下,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幅画,第一首诗,那是钗、黛合一,对吧?就是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合在一起的,所以整个金陵十二钗正册,实际上只有十一幅画、十一首诗。所谓《红楼梦》十二支曲,是警幻仙姑说的,实际上她给了书里面的贾宝玉一个文字稿,让贾宝玉一边看这个一边来听,文字稿实际上是十四支曲。这套曲前面有一个是引子,最后有一个是收尾,当中是十二支曲,所以实际上曲子是十四支。咱们先不去把引子跟收尾算上,当中的十二支曲,你应该注意到,它和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的画和诗不完全匹配。因为金陵十二钗正册那个册页,实际上只有十一页,林黛玉和薛宝钗合为了一页,对不对?可是十二支曲真有十二支,一个是十一,一个是十二,这个数就不一样,对不对?而且一般人都认为,十二支曲的第一曲叫《终身误》,是以贾宝玉的口吻,把薛、林两个人都说了,既说了林黛玉又说了薛宝钗,我就不俱引了,你自己去翻看就明白,这不就相当于《红楼梦》里面所写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第一幅画和第一首诗吗?对不对?也就是说,最后我们发现十二支曲多出一支曲来,就是第二支曲,而从第四支曲开始,也就是说去了引子以后的第三支曲,就和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的排序吻合了。因为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的第二幅画、第二首诗说的谁呢?说的贾元春,那么你现在看《红楼梦》十二支曲,不算引子和收尾,《恨无常》正是第三,底下就都可以对应了;所以册页里面第三是贾元春,第四是探春,第五是史湘云,然后你往下,一直到秦可卿,在十二支曲里面,如果你把第二支《枉凝眉》挑出来,先不管它,那么,册页和曲子就都是配套的,一一对榫,明白了吧?就是说《终身误》是黛钗合一的,然后就是元春、探春、史湘云、妙玉、迎春、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但是曲子里却比册页多出来了一个,所以就必须要研究这个多出来的《枉凝眉》曲,这一曲究竟说的是谁?为什么要设计出这么一支曲?

你现在看那些一般的《红楼梦》版本里面的解释,就都告诉你这一支《枉凝眉》说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字面上看这么说似乎也通,《枉凝眉》这个曲子怎么说的?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里面,是把这支曲当做歌颂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主题曲,幽咽婉转地唱出里面的词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个内容要理解成在说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说得通,因为你想“美玉无瑕”不就是贾宝玉吗,他戴着通灵宝玉,对不对?说林黛玉是“阆苑仙葩”,因为她是绛珠仙草下凡,模模糊糊好像也对得上茬儿。更何况林黛玉最是爱哭,林黛玉下凡的使命是还泪,要把她的眼泪还给曾在天上用雨露灌溉过她的神瑛侍者,也就是下凡到人间的贾宝玉,所以曲子里最后唱到“多少泪珠儿”如何如何,多少年来没有人怀疑过,就觉得这首曲铁定说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红楼梦》版本,它对《枉凝眉》也是这么注解的。

但是现在我要说出不同的看法,要跟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要讨论?因为在《终身误》的曲子里面,已经用贾宝玉的口吻说到林黛玉和薛宝钗了,是不是?怎么会又来一个《枉凝眉》,又单说一遍?但是这一遍里面好像没有薛宝钗了,单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有这个必要吗?再说,林黛玉她是仙草,大家知道,而什么叫做“葩”呢,“葩”说的是花是不是?林黛玉她不是花,她始终是天界一株草,是不是?那么,这个“葩”究竟说的是谁呢?再一推敲,觉得很有趣。“阆苑”,这个词汇泛指大观园,一处很美丽的园林,元春省亲的时候,让众姐妹和宝玉赋诗,那些诗里就一再地把大观园比喻为仙境——“谁信世间有此境”“风流文采胜蓬莱”“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那这仙境里有什么样的仙葩呢?往后看,我们在《红楼梦》正文里面就发现曹雪芹写到怡红院,怡红院有什么花?有海棠花,而这个海棠花是谁的象征呢?在“寿怡红群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