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柱说:“传俺手艺的祖师爷是位清宫御厨房的掌案,他曾经说过,他一生只教过两个徒弟,一个就是俺这一脉,另一脉留在北京发展。您说的那位厨师现在在哪里,俺能不能见上一见?只要见了面,一切就都明白了。”
那大厨说:“原来是这样。不巧得很,他两个月前去韩国探亲去了,来电话说要在那里住个一年半载的。等他回国,无论如何我也要安排让你们俩见上一面。”
栓柱说:“太好了!让您多费心了,俺在山东静候佳音。”
那大厨还盛情邀请栓柱到北京某饭店工作,被栓柱以亲情难舍、故土难离为由委婉地谢绝了。
一九九七年七月,栓柱、新兰,福来、新英,辉辉、彩霞三家人结伴到香港旅游。他们挥舞着国旗,高高兴兴地走在香港的大街上,和广大香港市民共同感受香港回归祖国的欢乐。他们进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观,在那里拍照留念。然后又到石岗去参观驻港部队的军营,新兰拨通了父母的电话,让他们聆听军营里传出的嘹亮的军号声。
正在旅游期间,栓柱接到陆一恒的电话,说他妻子最近陪母亲到天竺寺进香,发现了新青的踪迹,她似乎已经落发为尼,希望家人赶快过去寻访。栓柱、福来两家人听到这消息,连忙结束旅游,直奔杭州而去。在路上,新兰给父亲和母亲打了个电话,孙秀娥哭着说:“一定要把小青叫回来!如果叫不回来,你们都别回家了!”
这天,石楼乡中学的课堂上,新梅正在上课,她已经送走了一轮学生,正担任第二轮学生的年级班主任。她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着香港回归祖国的沧桑历史和伟大意义。
下课了,她从传达室取回一个包裹,打开一看,原来是大壮的一本英文著作出版了,是关于农作物生态种植技术研究方面的。她打开书,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梅,请原谅我这么长时间没给你写信,都是因为我要完成这本学术著作,如今它已经在美国出版。选择七月一日这天寄给你,为的是让你在迎接香港百年回归的喜悦中,也能分享一下我的快乐。我的学业进展得很快,有望今年年底回国。梅,分别一年多来,我每天都在数着数过,我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你。一定要等我!
永远爱你的壮
看着看着,新梅眼前的字迹渐渐模糊了,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
这时,一群孩子围着她,声音细细地说:“老师,你哭了?”
“同学们,老师高兴!”
“香港回归,老师高兴,俺们大家都高兴!”
“对,高兴!该回来的,都回来了!”
后 记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祖父那代往上,祖祖辈辈在农村务农,只是到了父亲上学的年代,他考学后来当上了教师,才一只脚跨出农门。之所以说“一只脚”,是因为母亲也是农民,所以他只能一边任教,一边从事农业劳动。
我记事的时候,“文革”已经结束,农村改革正在拉开序幕。
有一天,村里喇叭传来的政策,要实行包产到户,把生产队的集体财产准备分给各家各户,并且耕地也要按人口分配了。消息传开,村里着实热闹起来。先是领牲口、领农具,我们一家就分到一匹骡子、一套耕耙和播种的农具;接着又按人口多寡、土地肥瘠分配了村里的土地,我家每人分到二亩地。
农民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情愫,自从拥有自己的耕地后,农村一夜之间爆发出巨大的生产力,仿佛被谁用法术从地底下召唤出来一样,家家户户能劳动的男女着了魔似的奔向田野,忘我地耕耘着,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崭新的生活画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最大的收获就是粮食打得多了,棉花收得多了,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但那时所延续着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无疑是非常落后的,具有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明显弱点。在那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支配下,农民的生活仍然艰辛劬劳,从事农业劳动甚至被某些人视为畏途,这些人争先恐后地从农业领域、从农村区域通过各种方式“逃出去”。
世事纷纭,生活时而静如止水,时而又波澜起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乡亲们把目光投向了家乡的稀世珍果——冬枣,开始尝试着对冬枣进行培育开发,结果很受市场欢迎,经济价值相当可观,于是冬枣种植逐渐从庭院走向大田。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突飞猛进,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全力支持推动下,冬枣种植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农民彻底告别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靠种植冬枣发家致富成为一致的自觉行动,冬枣树变成了使农民富起来的摇钱树。农业产业化发展成为解决当时当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把金钥匙,而家乡的冬枣产业化发展模式如今也成了可资借鉴推广的典型经验。这期间,在家乡改革大潮中涌现出一大批令人难忘的如小说中栓柱、福来、二楞似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演绎出一幕幕看似平凡普通实则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创业故事。
我虽然借了父辈的光成为从农村“逃出去”的一员,可二十多年来,那段刻骨铭心的农村生活却牢牢地扎根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也许那里就是我今生也难以斩断的“六根”之所在。“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发生在那段岁月中的故事虽然已远去,可栓柱、二楞、福来似的人物却时常在梦中向我走来,谈笑风生、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那种亲切,就像与我朝夕相处几十年的邻居。
人到中年,回望那段激情岁月,每每怦然心动,我觉得个人的青春和时代的青春已经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烈的气息,那气息如同一个人从黑黢黢的屋子里突然来到灿烂的阳光底下,晃得睁不开眼,逼得透不过气。它盘纡在胸中,时刻向我发出一种使命般的召唤。于是,很多次,我想找个地方把胸中的气息一股脑儿倾吐出来,就像书中宋栓亭站在徒骇河桥上呐喊时一样。现在,我终于放声喊了出来——这就是《枣儿香枣儿圆》这部书的缘起。
在书中,我无意夸大人世的悲欢,也不想妄评对错是非,我离他们太近了,生怕自己“戴着有色眼镜”的观察误导了青年。我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保持冷静,力求做到客观真实,就像阳光把一些事物的影子投射在水里,至于那些影子能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又通过这些印象了解到多少岸边的真情实况,则完全交给大家去心领神会。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那些人物的名字,全部出于杜撰,如果不小心冲撞或者冒渎了谁,也只能是我的无心之失,请勿对号入座。
最后,向编辑老师及关心支持本书出版的朋友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刘洪鹏
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