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主人公为唐时的 > 张志和 永远的渔父(第3页)

张志和 永远的渔父(第3页)

张志和不回。

李亨认为张志和闹情绪,又送给他奴、婢各一人,降诏追赠张志和的母亲为秦国贤德夫人,赐锦罗四段、白银二千四百两,以荣葬其母,还特意让使者传话:“子同,你的官印朕原封不动地给你留着,守孝期满后,赶紧回来吧!”

张志和收下礼物,给李亨回了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是一首诗:

世事艰难如意少,功名荣耀误人多。

浮云富贵非吾愿,且买扁舟理钓蓑。

丁忧期满后,张志和将李亨给他的一奴一婢配为夫妇,号曰渔童、樵青,然后带上两人,悄悄离开了故乡。

左等右等不见人来,李亨只好再派使者去请,却发现张家早已人去楼空。李亨懊恼地捶胸顿足:“朕好后悔啊!没想到子同其志之坚,其意已决……”

为了避开李亨的寻访,张志和过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生活。他去过群峰荟萃的黄山、古老淳朴的绩溪、富庶繁华的姑苏,最后在湖州城西西塞山安顿下来,对外号称“烟波钓徒”,过起了渔隐的生活。

西塞山前,烟波浩渺,水美鱼肥,白鹭倩影翩翩,仿佛惊鸿一瞥,便可化为悠长的岁月。

每天清晨,张志和或乘舟远去,或临溪而坐,悠然垂钓。

想吃鱼的时候,他就在鱼钩上挂好鱼饵,坐等鳜鱼上钩;不想吃鱼的时候,他就把光秃秃的鱼钩扔进水中,远望西塞山秀美之景,自得其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就是张志和渔隐江湖的圆满画卷。

李亨在位期间,仍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前来寻访,张志和从来是不听不理不关注。在内心深处,他依然把李亨当朋友,可受过的伤、流过的泪,早已在二人之间划下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李亨病逝。自此以后,再也没人打搅张志和的生活。

他在西塞山隐居的第二年,结识了在苕溪隐居的“茶圣”

陆羽和在杼山隐居的“诗僧”皎然。三人相约成立了个“佛理研讨小组”,每月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可张志和总爱放鸽子,经常找不见人。

有一次,陆羽与前宰相裴休一起去探望张志和,陆羽含蓄地抱怨道:“子同,你住在荒郊,和大家来往太少了。”

张志和轻轻抿嘴一笑:“鸿渐兄,我们住在同一片天空下,就好比住在同一间房子里,早晨初升的太阳。晚上腾起的皎月,同时照耀着每一个人。如此看来,我们从来没有分开过,自然无须你来我往地见面啦!”

“嗯?你说得好像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不对,你这是偷换概念!即便住得远,也要按时来参会啊!”

“晓得晓得,以后一定注意。”

张志和曾经有八年研究道家思想的经历,加上近年时常与陆羽、皎然、陈少游等资深学术大佬谈诗论道,垂钓之余,张志和完成了惊世之作《玄真子》的撰写。

无自而然,是谓玄然;无造而化,是谓真化之玄也。无玄而玄,是谓真玄;无真而真,是谓玄真。

玄真,即自然;自然,即无为;无为,即隐退;隐退,即钓鱼。

这就是张志和的话语体系。从此,他又多了一个道号:玄真子。当然,这和全真教没半毛钱关系。

由道入儒,再由儒入道,张志和在兜兜转转中,迎来人生最终的定性:我是个修道的隐士,仅此而已。

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张志和应邀赶赴湖州,参加湖州刺史颜真卿的家庭聚会。他很有个性,摇着自己常年钓鱼的破船,一路慢悠悠地划到湖州,差点又错过了约期。

上岸时,颜真卿见他的渔船又破又小,提议给他换一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