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主人公为唐时的 > 韩愈 大唐的韩流(第2页)

韩愈 大唐的韩流(第2页)

迫不得已,韩愈走上了干谒的路子——他连续给宰相写了三封信。

第一封信:倾诉悲惨。

我韩愈惨啊!考了四次进士,参加了三次遴选,到现在还一无所成……

宰相,没搭理。

第二封信:卑微求助。

我韩愈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啊!宰相大人请伸个援手,好人一生平安……

宰相,还是没搭理。

接连两次杳无音信,韩愈出离愤怒了。

于是第三封信:人家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食三吐哺,不就是爱才惜才吗?可是您呢,您做到野无遗贤了吗?我也不指望您学周公他老人家,好歹尽尽责任,吸收一拨人才。我都写三封信了,给个回复不行吗?

铺天盖地一通吐槽,结果,还是毫无反应。

行,算你狠!

悲愤交加的韩愈在人生至“丧”至暗时期,写下了千古名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些亲贵权臣都瞎了眼,我能有什么办法?撤吧!

灰头土脸地离开长安,韩愈却突然来了运气。

贞元十二年(796),韩愈被宣武节度使董晋看中,在宣武军中做了推官。六年后,韩愈顺利通过遴选,任四门博士。

既然当了“讲师”,那就继续努力评教授。韩老师鼓足勇气,拿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论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重要价值——兼论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也就是后世常说的“古文运动”。

可能有人会问:骈文多美呀,我想写还写不出来呢,为啥要反对呢?

太年轻了!

骈文讲究声律铿锵、对仗工整,却有一个致命漏洞:想写得很美,就必须迁就于句式,堆砌辞藻。形式的僵化,必然导致内容的空洞。

写文章是为了夸夸其谈吗?

非也!

文以载道,文以兴儒。文章要直面现实,体现意志。提倡自然而然的古文,反对格式死板的骈文,才能更好地彰显文章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文学复古的大旗是不好扛的。

由于唐朝开放的格局、灵活的关系网络、多样化的求职平台,加上恩荫制度官职世袭,久而久之,在学界形成了一种耻于求教、耻于尊师的奇葩风气。

韩愈出身底层,考了四次进士,参加了三次遴选,这么低端的人还敢妄谈振兴儒学,自己啥水平,心里真没点数吗?

面对质疑和讥讽,韩老师不急不躁,推出一篇新作《师说》,鲜明陈述自己的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不是圣人,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就要跟随老师学习。干吗纠结谁的年龄大、谁的资历深呢?干吗羞愧于向老师求教呢?老师一定要比学生聪明吗?学生一定比老师懂得少吗?

非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