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苏州人才网官网入口 > §乡间野趣(第1页)

§乡间野趣(第1页)

不知是不是因为我自己有了两次下乡的经历,还是因为现在我的父亲和我的丈夫他们都是在苏州的县里工作,离苏州农村很近,每日耳闻目睹的尽是乡下消息,所以我对于苏州的农村也始终有着浓浓的眷恋,往乡下跑的机会也大大地多于往大城市或旅游胜地去的机会,在我们苏州水乡,在一些水乡的小镇上,我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可遇而不可求的趣味。

沈万三秀上杭州

沈万三秀上杭州,脚脚踏在自田头,这是苏州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说的是从前沈万三家财万贯,富得不知怎么形容,于是就说他从自己的家也就是苏州的昆山乡下走到杭州,步步都是走的自己家的田,那真是富雄天下的。我到沈万三的家乡昆山周庄一游,也游出些意思来。

从前的外面的人到周庄不能坐车,也不能步行,只能乘船,这也没有什么奇怪,过去常说北人骑马,南人乘舟,周庄自是在南边,所以到周庄乘船而去也是正常,从前也恐怕不只是到周庄要坐船,到我们江南水乡的别的许多地方,大概都是要乘船的呢。后来就慢慢地变化了,也可以说是发展了,现在在水网密布的南方城乡之间,公路已经四通八达,乡村长途汽车,披着很厚的尘土,背着沉重的包袱,在柏油的,水泥的,或者是砂石的路面上日夜奔波,给农民进城和城里人下乡带来方便。从前南方人出门是一叶小舟,现在都改坐汽车,汽车比船要快得多,现在的人都很忙,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和来不及做的事情。虽然坐车拥挤嘈杂,少一点小船的悠然之情,但是毕竟换回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时间。时间是什么,当然可以说时间就是一切,不过,同时也可以说时间什么都不是。

去周庄现在也是有路可寻的了,在一条曾经把周庄与外界隔离了许多年的河上终于也架起了一座桥来,于是汽车和现代化的许多东西也一起从桥上进入周庄。从前“深藏闺中无人识”,现在也渐渐地露出半边脸来,我正是在似露非露,欲露不露,不知道是继续露下去好还是至此为止好的这样一种状况下到周庄去的。我到周庄去做什么,不知道,没有明确的目的,去看看罢,能看到什么是什么,看不到什么也无所谓。据说已故去的台湾女作家三毛曾经对这座桥有所想法,她当然是觉得此桥不该造。还听说三毛曾经站在周庄的土地上潸然泪下。不知道是周庄的什么东西触动了三毛的情感,也许三毛不仅仅是为周庄而流泪罢,但是三毛她毕竟是站在周庄的地面上哭了。三毛是一个情绪波动比较大的作家,我见过她,虽然不敢说了解,但我能感觉出这一点。也许优秀的作家都是这样。

我在周庄也一样是有收获,有感想的,特别是在参观了沈厅,又看了、听了关于沈万三的一些介绍后,为沈万三抱起不平来。沈万三是冤,冤就冤在他太富,他的财富太多太多,多得连皇帝也嫉妒他。其实,沈万三虽富,却也不是那种为富不仁者,在民间故事中他就是因为行善才发了财的。说沈万三年轻时很穷,有一日见一渔民捉了百余只青蛙要剐杀,他连忙用钱买下来,统统放回河中,这一夜河里蛙声不断,吵得人不能睡觉,天刚亮时,沈万三起来到河边准备去打青蛙,却看到一只瓦盆,拿回家,作洗手盆用。一日沈万三的老婆洗手时将一只银记掉入盆中,过一会却发现盆中银记已满,连忙用金银试之,才知道这是得了一只聚宝盆,从此大富,可见是行善在先的。

在沈万三富了之后,好事也不是没有做过,不说别的,就拿周庄来说,沈万三曾把这地方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大运河和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往海外,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周庄的发展,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这不能不说是沈万三的功劳。明太祖定都金陵,修筑南京城,沈万三资助三分之一,也有说资助一半的,并且在筑城时,自己犒劳三军,不料适得其反。皇帝心想,犒劳三军只有我才有资格,你沈万三有了几个臭钱,就想爬到我头上了吗,认为沈万三此举是有野心,于是获罪,充军云南。其实皇帝自然是嫉妒在先,加罪名于后,原来连皇帝也和小民一般,嫉妒心很重呢。沈万三先后三次遭朱明三朝沉重的打击,最后落得满门抄斩,家破人亡,家财尽数入官,一代富豪,富甲天下的沈万三,因富而获罪,真是冤哉枉也。

谁都知道没钱的不好,有钱的好,却想不到有钱也会出祸害来,人生真是说不清,从前有人在自己门上贴一副对联,穷穷穷,由我穷,富富富,由他富。真是潇洒人生呢。

我们在周庄见到了一位健在的富有老人,他的财富,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在一条狭窄的水巷,我们推开一扇木门,看到一个破旧得不能再破旧的住房,它的主人,是一位老画家许南湖先生。许先生已经八十有六,原先在外地做事,老了后回到故乡周庄,沉浸于书画,日子过得十分平淡简朴,粗茶淡饭,几无欲望。他把偷他画的人称之为“雅贼”,在他的旧陋的住宅中没有一件现代化的用具,也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有价值的是一些著名画家、书法家的字画,还有许先生自己收集的砖砚、瓦当、陶瓷碎片等,其实即使没有这些书画,没有这些收藏,我们同样也会觉得许先生是最富有的。

许先生的富有,比起沈万三来,也可以说是许先生更富有,许先生不要说从周庄走到杭州,许先生即使走遍全国,他的每一步又何尝不是踏在自己的土地上呢,这样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呢。

小岛一夜

有一年夏天我们几个人相约了去三山岛,三山岛是太湖中的一座小岛,与东山隔湖相望,相距大约四五公里,明朝文人归有光《吴山图记》云:“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中,则海内奇观也”,三山岛,当是这七十二峰中的一峰。清朝诗人吴庄《三山》诗云:“长圻龙气接三山,泽厥绵延一望间,烟水洋中分聚落,居然蓬莱在人间。”三山岛小而孤绝,山青水秀,风光旖旎,世人称之为小蓬莱也不是没有来由。早就听许多朋友说过三山岛不可不去,究竟感觉如何,在我们出发之前,自然还都是一些未知数。

我们先到了东山,因为往三山岛去的机帆船两天才有一班,都是在下午三点左右开航,我们到东山那一天没有船往岛上去,只能先在东山住一个晚上,等到第二天下午,船终于开了。这是一条很旧的木船,我们问船老大,现在的条件要比从前好得多了,为什么还用这条旧木船,船老大告诉我们,以前也曾经换过好几条船,但是都不吉利,出了几次事情,总不能太平,最后换回这条旧船,从此太平无事,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真不知是相信还是不相信,有许多东西真是科学难以解释的呢。

船上大约有一二十人,大都是岛上的居民,像我们这样的外人不多,我看了一下,好像有两个年轻人不像是岛民,但也不像是农村干部什么的,也不像是做生意的,穿着短裤汗衫,随身什么也不带,也不和别人说话,只是坐在船头吹风,实在看不出是做什么的。

我们在船舱里听岛民们聊天,说的大多是谁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谁家的孩子报考什么学校,有没有希望,那正是公布高考分数的日子,大家都很激动,我们听了也有些感触,想不到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的岛民们对文化却是很重视。和我们同行的老孙,和三山岛的一些人很熟,他朝船上一个姑娘看了几眼,就问她,你是王老师的女儿吧,那姑娘一笑,点点头,算是遇上熟人了,聊起来,知道姑娘的父亲是三山岛小学的老师,在岛上教了几十年书,现在这小岛上四十多岁以下的人都是她父亲的学生,其中姑娘的母亲,也是他父亲的学生。姑娘从小岛考上了外地的师范,毕业后分配在另一个乡镇教英语,学校放暑假,她就回小岛的家去。她告诉我们因为小岛只有小学,所以像她这样的学生,到了初中时候就要到岛外来读书,从初中读成到高中,再考大学,真是有好多年不在家里呆着了。我们说那以后看来你也不会再回岛上安你自己的小家了吧,姑娘一笑,没有回答,但看神情那是肯定的了。我们在和姑娘说话时,就有一位五十来岁的农民插上来和我们一起说话,他告诉我们他的儿子今年高考也达到了分数线,语气中很有些自豪的,这自豪理所应当。

船大约开了将近一小时,到了三山岛,上岸的时候,就看到有不少人站在岸边等着什么,原来是在等当天的邮件,由船老大在东山那边取来,各个村民组有人来取,小岛和外界的联系,都在此一举。

我们根据大家的热情指点,找到了村里住宿的地方,其实也就是岛民自己的房子,私人出租。女主人很热情,为我们安排好住的地方,看时间还早,就指点我们,说你们不是想来游泳吗,翻过这道山,那边一片湖滩水好,湖底也平整,大家都到那边游泳。她还说,每年暑假城里有些学生和青年教师,他们就到岛上来住,每天下太湖,过几天回家看看再来,这时我才想起船上那几位看不出身份的年轻人很可能就是住在岛上游泳的学生。我们按女主人指的方向,翻山而去,一路上看到不少人都在往那边去,大概都是去游泳的,到了湖边人却不很多,有一些岛民在筛湖沙,大概是用来造房子的,看到我们躲躲藏藏换衣服,一点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大概来游泳的人多,所以也就不见怪了。也许因为翻了一道山,体力消耗了,肚子也有些饿,下了湖才游了一会就很疲劳,到了傍晚,风浪渐渐地大起来,把人在湖里冲来冲去,我们就完全放开自己,任凭风浪摆布了,也有一种自在的乐趣。

游过泳再往回走,已是夕阳西下之时,山村绿林中升起炊烟,袅袅冉冉,如云如雾,如果不是此时肚子越来越饿,脚下打软,还真让人以为人了仙境呢,会生出些许忘尘之感。回到住的地方,一看桌上晚饭已经备好,典型的江南农家餐了,一盘青菜,两条小小的鲫鱼,一碗榨菜蛋汤,女主人再三道歉,说明今天时间已晚,买不到肉了,明天一定烧肉给我们吃,我们捧起饭碗。只觉得这是有生以来吃到的最香最香的一顿饭,我和另一位女伴吃了一大碗又去添了一大碗,实在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晚上老孙领我们到王老师家去,王老师家的房子真是很旧了,屋里没有什么好家具,但是却有一台彩电,还有许多王老师精心培养的花木盆景。王老师说,别的东西我都可以不要,但是电视我是要买的,小岛闭塞,天下大事就靠它了。王老师又带我们参观他的盆景,他对这些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生灵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王老师说,我的生活很贫困,生活中常常有许多烦恼,但是我只要看看这些盆景,我真是什么烦恼也没有了。这话说得真是好,后来我忍不住在一篇小说里把这话用了上去。我们在王老师摆满盆景的家里谈到很晚。天南海北什么都谈,到十一点钟,就停电了,小岛上至今还没有通电,用的村里的自发电,到十一点就停。我们摸黑回到住处,那一夜我久久地没有睡着,不知是因为热,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第二天一早我们到三山岛另一位老人家去,他姓韦,是三山岛三怪之一,从前在上海公安部门工作,后来因为右派问题下到五香豆厂,再后来就退休回家乡来了。老韦回三山岛以后的故事真是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如今他的名字已经记录在一本又一本的书上,但是老韦他仍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老工人,他自始至终在为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家乡而尽力。老韦的故事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那时大规模的开山采石也采到三山岛这样一座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来了,老韦出于对开山采石的一些看法,一次次地跑乡里,县里,市里,跑政府,跑文管会,要求上面出面保护。文管会说,如果是文物,我们倒应该出来保护的,但是一般的石头,我们怎么保护,哪一条也轮不到我们管。老韦回去以后,就满山遍野地寻找,谁也不知道他要找什么,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老韦并没有学过考古,这方面的起码的知识他也都不懂,但是他凭着对家乡的爱心,就是不甘心不服输。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老头子似乎有点不正常,满山遍野地乱跑乱挖,全国各地到处发信联系、呼吁,谁也不相信老韦能有什么了不起的发现,但最后的事实证明老韦成功了。那一些旧石器时代的遗物是不是老韦找到的,是不是老韦发现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韦的那种精神,引来了许许多多的考古专家,他们终于发现了三山岛上的最了不起的文物,先后出土五千多件经过打制的旧石器;并且暴露了含有哺乳动物化石的裂隙堆积,采集到更新世中晚期的动物化石,计有熊、虎、黑猪、鹿、犀牛、猕猴等二十多个种类,三山天下珍类遗址及古动物化石的发现,把太湖流域人类历史推前到一万多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从而进一步证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同黄河中游、中原地区一样,是我国古文化的发源地,苏州的历史,吴文化的序幕正是在三山岛揭开。

对于如此重大的意义,老韦也许都明白,也许并不是全懂,但是老韦那种执着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感叹的。老韦曾经发现了古溶洞口以后,一个人挖不动,自己出钱请岛民来挖,有些上岛来看化石遗址的人,都是有相当身份相当地位的,却偷偷地把化石藏到自己口袋里,老韦毫不留情地请他交出来,并且总不忘记教训一顿,为了三山岛,老韦结的怨真不少,可是老韦并不后悔。

在三山岛,我们见到了三怪中的两怪,老韦和王老师,还有一怪没有见着,有些遗憾,那一怪是一位农业专家,1957年打成右派到小岛上来,从此在小岛安家安心,后来教岛民养长毛兔,发家致富,提起来,岛民们个个都有很多话要说的样子。

在三山岛让我们体会很深的还有岛上的民风。那纯朴那真诚那直率,真是世间难寻。岛上长满枣树,满树的大枣就像马眼一样十分诱人,我们想采些尝尝,又怕被岛民发现挨骂挨罚,站在树下直是发愣,岛民哪不知道我们的心思,他们告诉我们现在还不到吃枣子的时候,这枣子你看上去好吃,吃到嘴里是苦涩的,看我们不怎么相信,就随手摘几颗下来给我们尝,一尝,果然苦涩。于是他们就笑,说,欢迎你们过一个月再来,那时候满山的枣子尽你们吃就是,我相信这话是真的。在小街上我们看到有新鲜的枣子卖,想买一点吃,岛民们却说,这枣子生吃不行,是要煮着吃的,像你们这样的游客,买了也是浪费,送上门的生意不做,也只有在这样的小岛才能遇到这样的事情。

在离开小岛之前,我们上了小岛的顶峰,站在小岛之巅,遥望浩渺太湖,恍如隔世,愿所有和我们一样到三山岛去的客人,都带回一份深深的记忆。

古街漫步

东山位于太湖东南部,是一个以花果丛林和明清古建筑群为特色的山水风景名胜区。我很喜欢东山,去东山的机会也多,去的次数也多,我喜欢东山的紫金庵彩塑罗汉,我喜欢东山的启园,我喜欢东山的莫厘峰,我也喜欢东山的橘子杨梅碧螺春,在东山我觉得最有味道的是东山的杨湾古街。

杨湾古街在东山西部,是杨湾村内的一条街,这里是集元、明、清各代建筑大成的地方,其中明朝的建筑最多也最好,所以有“明朝一条街”的美名。踏入杨湾街,就见街面的与众不同,一律用青砖砌成“万人”字形,称之为御道,说是当年为了迎接乾隆皇帝的。也不知乾隆是不是真的来过这里,手迹也是有的,传说也是不少,只是不知是真是假,真龙天子他真的能够七下江南八下江南,从前可不比现在,交通诸多不便,船儿逐浪,马儿颠簸,皇帝老子真能吃得来这苦,倒是叫人服帖。就像电视剧《戏说乾隆》,那皇帝真是个好皇帝呢,不说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什么的,又是文武双全,文则天下无双,武则天下无敌,就是用情也是那么的专一真诚,真是人见人爱的一个好皇帝呢。且不说这《戏说乾隆》是虚是实,其实历史上真实的乾隆皇帝也算是个比较开明的皇帝罢,不管他是不是到过杨湾,只作他到过便是,反正既然乾隆他能走遍江南,一个小小的杨湾街到与不到,也无大碍。

在东山关于乾隆的故事可是不少,有一个说的是乾隆不服封山寺的老和尚慧丰,写了两个字让和尚说说,这两字是虫二,小小伎俩哪能难倒慧丰,慧丰说你这是风月无边的意思,概括了东山的风景呢。回过来慧丰也出了点子让乾隆说说,和尚在那纸上点上许多墨点,皇帝被难住了,最后才知道和尚是说皇帝“无字(事)可寻”呢,皇帝也只有讪讪一笑了之。是否真有如此大胆的和尚,也是否真有这么好说话的皇帝,这都不是我们可以说了算的。

始建于六百多年前的轩辕宫,雄居山垣,面迎太湖,气势磅礴,壮丽无比。村前港口的演武墩,相传是吴王率兵训练的地方,站在这里怀想当年,真是让人感慨多多,杨湾街上有许多古建筑,像明善堂,熙庆堂,怀荫堂等都是明朝的建筑。在这里穿行,我好像也走回到古代的苏州去了。

我走进怀荫堂去,据说这怀荫堂是体现了典型的明代建筑特色的,只可惜现在只剩最后一进还保留得比较完整,其余的大部分都已毁坏不存。现在的这最后一进,有门楼三间、住宅楼和左右对称的厢屋,我对建筑艺术是一窍不通的,但是就这样站着看看,却也多少看出些味道来,长长短短说不出来,但感觉总还是有的。现在的怀荫堂是杨湾的书场,我去的时候,没有碰上演出,只有一两老人在看着门,十分的清静。出了怀荫堂,我又进了另一座古代建筑,里面住着人家,房子已很破旧,看上去也没有维修过,一位老太太正在院子里喂鸡,我注意了一下他们家的鸡食盆,因为早就听说杨湾古街的古董很多,说一般的人家就拿古董也不当古董的,做做鸡食盆猪食槽什么的也是很多。我看那老太太的鸡食盆倒也看不出是什么古董,当然即使它是一件昂贵的文物,我也是有眼不识的。但是想起来,时代已经进步到现在这份上,再拿文物作鸡食盆的恐怕也不会很多,绝不是我这么随便走走就能看到的吧。

我在杨湾古街看到沿街的茶社很多,随便进一家去坐了泡上一壶茶来,那紫砂壶虽算不上什么上品,却也很招眼,细腻得很,入味得很。喝着茶,看着小街上偶尔走过的乡人,看他们的神情那么悠然、那么自在,真是有些感触的,四周没有喧哗,没有吵闹,偶尔的蝉鸣鸡啼,真有些世外桃源的意思了。我问茶室的老板,你们这街上怎么人这么少,老板说,人也不少,早上你来看,人还是很多的,现在都有事情做呢。原来在表面安静的背后,也有着一个忙碌的世界呢,看起来杨湾街和杨湾街上的人也都赶上了时代的脚步了。

我再看杨湾人的穿着打扮,好像也看不出什么古意了,只看到一两位老太太穿着大襟的士林布褂子;几位老公公,穿着老式大档长裤子,年轻人也都赶上了新潮一族,至于那些能代表江南水乡传统服饰的内容,恐怕也只能到民俗博物馆或者服饰博物馆去看看了。

从杨湾古街出来,面临浩浩太湖,真不知道不息的万顷太湖和平静的小小杨湾是一种反差呢还是一种和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