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大人端坐在案前与我闲聊着,等待着察捕司其他成员的到来。
我这个察捕司的协理都司完全是甩手掌柜,对于察捕司的日常工作从不关心。据包大人所说,日常事务都辛苦苦了东方朔。在我们上一次确定常遇春为缉拿一部的指挥之后,经过东方朔的筛选和甄别,据说察捕司添加了许多的同仁。
包大人郑重询问了关于我身份适度光爆的事宜。
作为察捕司,既然是我们同道中人组织起来的秘密组织,从成员的成分上来说,都是经过严格筛查甄别的,可信度应该是非常高的。
考虑到我提出的查探深入酆都城北灵湖附近的侦查工作,我作为提出人,了解的内容也可以说是阴司中最为全面的,必然需要我的加入。
可是,这种查探工作,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结束的。考虑我这个特殊的身份,中途会突然掉线,所以必然无法对身边队友隐瞒真实身份。
如果是仅仅挑选熟悉我身份的人同行,人数又少得可怜。
所以,我的身份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曝光基本是唯一的选择了。可是,这样的曝光,毕竟会对我的人身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所以包大人事先征求我的意见。
我对于自己身份的保密到还没有他们顾虑的那么多。我相信作为智囊的东方朔的眼光。他能看准的人,我没理由怀疑啊。
我们要相信集体,相信组织。我欣然表示同意,在察捕司主要人员之中,直接曝光我的身份。
其实我身份的曝光,唯一的坏处就是在阳间的我是一个凡人。那个状态,我手无缚鸡之力,根本敌不过阴曹地府哪怕一个普通的鬼魂。
至于在阴曹地府,即便我的身份曝光,就我现在的能力和地位,也不是闲杂人等能够随意可以见到我而来套近乎的。
这时,东方朔和常遇春一前一后进入了书房,可让我惊异的时,常遇春的身后居然还跟着一个人。
这个人我认识,身形高大,样貌伟岸,论体格,虽然没有常遇春那样虬结的肌肉,但也是孔武有力,威风凛凛。他正是在第二师候补军差学堂校场内,和常遇春鏖战到最后的其中一人——西楚霸王项羽。
我看到他的时候,很惊讶,而他明显对于书房中我的出现,且看我所坐的位置就在包大人的右手侧边第一个,也惊讶万分。
东方朔笑嘻嘻地走了过来,说道:“马兄弟,这位我看我就不用隆重介绍了,你肯定见过,毕竟曾是你在第二师候补军差学堂的同学嘛。项籍,字羽,现在是察捕司缉拿三部的指挥。”
说罢,转身面向项羽,介绍道:“项团长,这是宣教司都司马无患,也是察捕司的协理都司之一。”
项羽微微一愣,似乎是在东方朔的介绍中,结合我的座次,确认了我的地位,也没什么特别的表情,只是颇为平常地拱手说道:“下官见过马都司。”
在我的印象里,无论是书籍还是电视剧,项羽都是一个骄傲自负的人。当年他在人才济济,所有英雄豪杰望风投靠的初期,到最终自刎无江边,这种近乎于刚愎自用的个性,可以说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我这么一个平平无奇的人是他的上司,难道他就不会颇为不满吗?又或者经过阴曹地府这么多年的历练,他已经更加老成了?
我赶紧恭敬地作揖,说道:“不敢不敢。您应该是我的前辈。”
在场面上,虽然有上下之分,但该有的礼数不能或缺。何况,察捕司不同于一般的衙门,这个组织里的个人虽然有职位高低之分,但毕竟是因为同样的价值观聚集起来的集体,讲民主论平等是必须的。
可能有人觉得,对于这样骄傲的人来说,恭敬反而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实力才是最好的说明。
没想到,听到我这么恭敬,项羽倒反而没有轻视之意,只是依旧表情严肃地说道:“马都司谦虚了。阴曹司衙门口击退聻的神迹,现在是阴司人人皆知了,不必过谦。”说完,转头对着常遇春说道:“老常,确实和你说的一样。”
常遇春说什么了?我疑问地表情望向常遇春。
常十万咧嘴哈哈一笑,说道:“来时我就说了。第一次我见到马兄弟的时候,也颇为不服。看马兄弟的身形和书生无二。那时候也颇为轻视。谁曾想,之后角力了一番,我居然败了。来时我就和项大哥说了,人不可貌相,他这辈子就输在以貌取人了。”说完,继续哈哈大笑。项羽也居然颇为尴尬地轻轻笑了起来。
这话一语双关啊。当年若不是项羽以貌取人,轻视刘邦,估计鸿门宴之后再无刘邦的故事了。
看到气氛这么轻松,我也稍稍放下心来。问道:“常大哥,当时比武我也在场,看你们互相鏖战,没想到现在已经大哥兄弟相称了。”
常遇春听罢,猛地一拍大腿,说道:“这才叫不打不相识嘛。我老常就佩服英雄豪杰,不喜欢拐弯抹角的人。当年项大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正面突击,这样的战法太符合老常的胃口了。这可是我老常神交已久的人物。自从相识了之后,那是犹如亲兄弟一般的亲密。我老常自始至终心服口服的人没有几个。项大哥就是其中之一。打不过,是真打不过。”
经常遇春这么一说,我倒忽然也觉得项羽和常遇春的用兵确实是同一种风格。正面突击,用个人勇武杀出一条血路,直取对方领袖的首级。
项羽一直是被低估的。虽然最终败北,刘邦获得了天下,可项羽自身的素质依然没有被否定过。在民间之中,项羽的地位显然比那个猥琐的流氓头子刘邦更得民心,
就连女词人李清照都知道在诗词中赞扬: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论刘邦和项羽在民间的知名度,在古往今来的诗词中就可见一斑。
若非有皇帝身份的加持,刘邦真没什么特别的闪光点。要说知人用人,那不正因为刘邦自己不行,所以才在这一项技能上点满了么?
在这件事情上,很好得说明了,成王败寇并不是那么的客观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