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才看到后方辎重被毁,反而更激起了野性,命令全军弓箭手分为前后两个方向,不救辎重部队,防住后方偷袭,全力渡河。
“就是用尸体填平这小河沟,也要冲过河去!成败在此一举,全军压上,停步不前者斩!”
应该说,波才的这个命令是对的,事实也是如此,皇甫嵩已经快坚持不住了,自己的弓弩手、掷弹手已在敌军箭雨中伤亡过半,步兵已与少数抢过河来的黄巾军展开了贴身肉搏,尤其是敌军真的用不着架桥了,河中已填满了死的、活的黄巾军士兵,河水将近断流,对方已杀红了眼。
自己的骑兵已全部上了马,准备进行最后自杀式的一拼。皇甫嵩几次欲挥手骑兵出击,都停住了举在空中的手,不行,这是最后的本钱,是扫荡残敌用的,我还有一丝胜利的希望,那就是曹操能在颍川带来奇迹,胜败系此一线!
朱隽用火把点着黄巾军的辎重后就对波才的后队进行了突击,一轮又一轮,一波又一波,眼见自己的五千骑兵已倒下了三分之一,可还是冲不过敌军的箭雨。
而皇甫嵩方向越来越密的战鼓,沉雷轰鸣般的呐喊,使他意识到:最后的时刻到了!现在朱隽甚至有些恨自己,为什么不在半月前的初战中战死?也省得经这一败之辱!他提起了长刀,准备带全部剩余的骑兵进行最后的冲锋。
快成功了!波才跨上了战马,他也要亲率部众进行最后的冲锋!
突然!世上很多即将成功的事都坏在“突然”这两个字上;很多眼睁睁要失败的结局也因这两个字变成了成功。
波才、皇甫嵩、朱隽以及他们率领的所有将士现在都遇上了这两个字。
突然!看不到边的黄巾军的老弱妇孺越过了还在燃烧着的辎重火线,蔓延而来,伴随着她们的是撕心裂肺、惊天动地的哭喊。
远方,曹操的五千羽林军列开望不到两头的横队,看不尽纵深,有点庄重的,慢慢的,挤压了过来。
没有一声呐喊,听不到一声马蹄,像在行进中的阅兵式,傲然肃穆。
从隐约的哭喊声传到波才的耳朵那一刻起,从高坐在战马上回头望见那滚滚而至的黑线那一刻起,波才就明白,完了,这一仗到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即将结束了。
颍川的十余万家小赶到了战场,是被敌人驱赶着来的,这仗还有办法打下去么?她们的丈夫、儿子、兄弟、父亲还有力量向前冲杀么?再庞大的一支军队,只要被抽走了脊梁,吸走了灵魂,就成了任人剥皮剔骨的躯壳。而那哭喊而至的人们,就是这支起义军的脊梁,就是包括他波才自己在内的这支军队的灵魂。
波才悲愤地长啸一声,纵马向对岸冲去,后面没跟来一人一骑,大家都转身奔向了自己的亲人……
波才不是去冲锋,是去自杀,他对这个令他肝肠寸断的世界产生了巨大的恐惧,他不想睁眼看到最后的结局。
波才这一最后的目的达到了,坐骑趁着惯性踏着尸体冲上了小河对岸,连人带马也同时成了一只刺猬,据后来割他的头颅的几个官军说:箭杆、箭头密得无法下刀。
皇甫嵩、朱隽、曹操的官军按部就班地进行了余下的工作,那就是对这么一大群放弃抵抗的羔羊进行了耐心而细致地宰杀。
放不得,造反理应是死罪,释放造反的人?谁有这个近似造反的胆量?
就算朝廷不追究,谁又能担保被释放的造反者不再去造反?不造反,他们吃什么?靠什么活下去?
不放又不杀就得养着他们,谁给养他们的粮食?饿极了肯定还是要出事,出了事不是还要杀吗?早晚都免不了杀,何妨现在就杀?
最重要的是,现在割下他们的头是能向朝廷报功的,人头也代表着官位,代表着银子,能铺平自己的仕途。
小河的水又哗啦啦地流了,不过那里面搀了半河的人血,小山又多了几座,不过那是由人头堆成的。是啊,从古至今,乌纱帽的下面都摞着数不清的尸体。
有人得到就有人失去,造反的农民军失去的是生命,皇甫嵩得到的是都乡侯的爵位及左车骑将军的高职;朱隽经皇甫嵩力保被封西乡侯并晋职镇贼中郎将;曹操在又经历了几战后被保举为济南相(相当于太守),达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目标。
其实出力的啥时候也不如看戏的,这几个在前线拼杀的功劳怎么也比不过天子跟前的宦官,黄巾起义的大火刚被扑灭一半的时候,汉灵帝就根据脑力劳动也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将除了因暗通黄巾被圣裁的封谞、徐奉之外的张让等十二名宦官皆封为候,理由是:
平黄巾有功。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17)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大事记:
二月,钜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天公将军”,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爆发。三十六方义军同时举事,天下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