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转折1978 > 第40部分(第2页)

第40部分(第2页)

这样在教育上出大头的,始终是国家。首期的比例已经明确有了,后面的比例按照股份均摊,也是国家多。算算,自己的那部分也有,确实有些肉痛,但看到国家都出了这么多,而且,这些人培训好了,必须先为自己厂工作五年这么长,那可是自己管理的厂啊!想到这里,这些资本家(由地主新转过来的准资本家)心理就平衡了。

对于科研方面,这些作为中华早期教育学家的战士们根据后世的大学加研究院的模式,建立了未来新中华的高校建设及科学研究系统。这在资金到位后,从上海过来的那几个科学家和精挑出来的几名战士,就构成了太行第一研究院兼太行第一大学的学者、教师的架子。

科学家们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不用他们好好的带好下一代,那就是太可惜了。因为带学生和搞研究是一件两不误的事情,学生一般都不会阻碍导师的研究,而且,还会在导师研究的过程中,给导师打下手,例如实际操作、琐碎杂务工作、试验记录等。

这样即方便了科学家们作研究,更可以培养中华的未来一代科学家们,使得中华的科技一步步走下去,保持领先的优势。

只是这样,作为国家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的大学,就成为了中华国必须控制在国家手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此后私立大学的办学困难重重就是从此刻埋下的祸根。这点,是这些战士们在此刻完全没有想到的。

当然,这些东西,张卫只是认真仔细的看完了,并没有横加干涉。他从李锦江身上学会的一点,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些念过完整的师范课程的大学生们,就是一个教育方面的专家了。他们的“专家”头衔,比起这个时代的任何教育专家,只会更好,而不会更差。因为,教育不同于工业、科技,重的是人的因素,而人的思维等因素,在这个时代,与后世相比而言,并没有那么离谱的差距,这样,有着后世知识的他们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巨人。

即使,他们不是巨人,他们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但由于他们已经站在巨人肩膀上了,他们就会比那些巨人看得更高!看得更远!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十二

对于张卫来说,教育起的作用,是在十年之后乃至二十年之后才会发挥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怎样迅速把工业发展起来!

按张卫的所知,长治在后世就是一个中型的工业基地。

地处山西的长治,煤是不用说了,其他的如铁、铜、硫等工业必须的原料都应有尽有,发展工业的潜力、前景都要比红麻根据地要好,把它建设成为中华的工业基地,那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但是,有原料不等于就能够立即开始动工了。现在太行根据地原料是有了,但最基本的炼铁炼钢设备却没有。没有炼铁、炼钢设备,怎么去冶炼?难道用手来接着铁水?

炼铁、炼钢的配方,战士们从电脑中都找到了,而且还能够找到专门针对长治这里的铁矿、原煤质地的配方。但由于缺乏设备的缘故,却没法立即开工,配方也没法使用。配方是严格需要条件的,缺乏一个条件配方造出来的东西就是次品,换个话说,就是假冒伪劣,是质量低劣的产品。

现在,只能采取先建设平炉的方式进行冶炼,而后用冶炼好的原料制造需要的冶炼设备,再用制造的冶炼设备冶炼出质量、纯度更好的原料,再用这些优质的原料真正造出配方需要的设备。

如果不把建设厂房算进去的话,这需要三个步骤,最起码的三个步骤。但实际上,厂房的建设是必须要考虑的。而且,原来后勤储备的那些水泥,又几乎给李锦江拉了个精光。现在没有水泥就必须要先造水泥。另外,砖头的生产即使开工了数十家小砖厂,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也供不应求。

这样就必须扩大砖头的产能。而要扩大砖头的生产产能,那么没有煤就不可能办到。而煤,这也是钢铁冶炼必须的原料,还要考虑冶炼这一块的需要。要煤吗?煤嘛!山西有的是,长治有的是!

可是,你总要开采啊!不开采,那煤可不是一下就能够从天上飞下来,飞到你的仓库里面随便供你使用的。开采需要人工、需要设备、需要……

而这些,却又是长治所缺的,尤其是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光靠着手工,煤的产量低得令人几乎无法忍受。设备的缺乏,钢铁的冶炼就成了迫切的需要,要尽快进行钢铁的冶炼,尽快把设备生产出来。可是,话又说回来了。要冶炼钢铁,就必须……

就如绕口令一般,张卫念叨了半天,在办公室里转了半天,也让下面这些方方面面的负责人愣了半天。以前从司令部转下来挂职起,就能够一脸严肃、老成的张卫,自从和李锦江越走越近,乃至前面和李锦江成为了真正的搭档后,好像、似乎、大概、仿佛、可能就是沾了李锦江的性格,人也“年轻”了许多。现在,连这种以前从没有过的动作都有了!

孙青海默默的算着张卫的动作。对于张卫,他是信服的,但对于一下爬到自己头上的李锦江,他虽然也佩服李锦江的能力,但在心中却不怎么服。

因为,从他的角度来说,李锦江太嫩、太不老成,在政治上太过于幼稚了。而以这么一个带有颜色的眼镜去看李锦江,得出的结论都是不好的。即使李锦江有些地方让他无话可说,但往往而会让他在心中用一个“他也就是会这么一两手”,就一笔带过了。

但对于张卫,他的印象一直都是极好的。因为张卫从第一眼,给他的印象就是成熟、稳重、有能力,续而肯干、工作有方法、对人量才适用,再接着……总之,好的都是好的,坏的嘛……就如刚才,这个动作放在李锦江身上就是浮躁、不稳重,但放在张卫身上就是“人性化”、“亲切”……

因此,孙青海在一开始分配的时候,就为自己能够在张卫手下叫好,而与之关系比较密切,都是一样为李锦江一系人所“排挤”的姚立江等人,则不得不叹着气被分到了李锦江这一块。

当然,这里所说的“排挤”则是他们的看法,李锦江以及与李锦江臭味相投的人,倒反不是那些对于政治很敏感的人,虽然知道姚立江他们与自己不睦,但也没有往深层次的想,更没有那种所谓的“排挤”的做法。

战士们的眼光是雪亮的,谁会关心战士,谁肯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谁能够真正了解战士的疾苦,这些战士们都会看在眼里。因此,有了什么事下面的战士当然就不会向姚立江这一些人报告了。都是千方百计的向关心他们的,姚立江等人认为是李锦江一系的干部汇报、请示,这就造成了姚立江等人所认为的“排挤”。

但姚立江等人虽然在这些方面上缺乏大众支持,但就其本身而言,能够在团一级领导岗位上干,就肯定是有一定的本事的。李锦江不敢启用,怕他们使坏,张卫就没有这种顾虑。

因此,这些人张卫尽量的调到了自己手下,并把他们任命为了一些部门的负责人。孙青海就是这么一种状况,获得了能源部门的管理权。

这是张卫根据他们的能力对他们进行的任命、使用。但是,和李锦江不同的,张卫并没有那种近乎于玄异的直觉,因此,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根据能力进行的人事任命会带来多大的麻烦。

张青海作为一名经受过后世的现代化教育,并真正掌管过一团之众,有着实际的管理经验。这不能说他没有能力,关键在于,他的能力虽然有,但20XX年那时的官僚制度,对他不免有了影响。

对于张青海来说,手下的工人不过就是一个数字,一个和产量一样的数字。只要煤矿矿井不出大事故,没有重大的伤人事件,在这个没有相关法律依据的时代,根本就不必要顾虑太多。

此刻,在看到张卫为之苦恼后,张青海也没有说什么。他在内心里,对张卫的定位,就是一名比自己在各方面要优秀的领导,一名值得他追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