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刘伯温也上前求情,说明廖永忠已尽人力,却无法改变天意,故不能怪罪于他。
朱元璋见朝中上下都说小明王之死是天意,连小明王的妃子都这么认为,方恨恨地跺跺脚,放过了廖永忠。
第二天,他下令在应天城内悬挂孝幛,一个月之内不准演戏,以悼念小明王。
他还率领文武百官跑到长江边去祭奠。因小明王的尸首已无法打捞到,便虚设了他的灵位,带文武百官哭祭。他拜伏在小明王灵前,涕泪横流,一副悲痛欲绝的模样。
过了几天,他派兵支援围困平江的战斗,下令由廖永忠挂帅,指明是叫他戴罪立功。
因小明王已死,朱元璋决定废除龙凤年号,从明年开始,改龙凤十三年(1367年)为吴元年。他还下令今后不准再提与大宋政权及龙凤年号有关之事。文书上与它有关的材料一律清理销毁。他记得在镇江城西看到一块记叙他击败张士诚功迹的碑文,文末写有龙凤年号,也下令镇江守官将它捶碎。
既然头顶上最后一块石臼已经除掉,朱元璋便放手对吴王朝的机构进行调整,为日后登基称帝作准备。他下令将百官礼仪由原先沿袭元朝的尚左改为尚右。李善长由左相国改为右相国,其他官秩也都作了相应改动。
他还增设了御史台及各道按察司,与中书省、都督府并称三大府,负责纠察百官,政权机构更加完备。
为钳制六部的过重权限,又防止都察院滥用职权,他又在六部设立六科给事中,由他直接掌控。给事中虽是七品芝麻官,却能“驳正六部”,甚至有纠劾都察院御史违失之权。六部奏章均须经他们点头认可才能上呈,内廷拟旨下达六部,也要经他们审查批准才可下达,中有不合者,可驳回重议。对皇帝下达的任务,他们随时检查督办。如未按期完成,或处置不当,可随时向皇帝弹劾。这样,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又防止了腐败。
他从读史中悟出以法治国之重要,特命中书省制定律令,以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翰林学士陶安为议律官主持其事。
对律令的制订,朱元璋十分重视。还在云游四方时他耳闻目睹,便知道元朝官吏无不钻法律的空子,徇私舞弊,腐败贪赃,终于弄得天下大乱。
为矫正这一弊病,他召来李善长和陶安,给他们指示律令制订的原则。他说:
“礼法乃国之纲纪,礼法立则人心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你等立法,贵在精简得当,使言直理明,易知易晓。若头绪繁多,或者模棱两可,可轻可重,便易让奸贪之吏夤缘为奸,使本为制止贪暴的条文反变成残害良善的利刃,这就不是好法律,也离开了制定法律的本意。你等在制订律令时务必要讲求切实可用,去掉那些繁琐易生弊病的条文。”
李善长和陶安知道他的想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便字斟句酌,努力按他的旨意去做。
朱元璋还不放心,要他们每天都把拟好的法律条文奏送,由他亲自裁定。每一条文他都要思虑再三,对那些文字艰深难懂的条文,他都要驳回去另拟,或者亲自动手修删。
在他亲自把握下,律令终于完成,计有律二百八十五条,令一百四十五条。他最后又仔细推敲了一阵,认为再无疏漏,方颁布天下施行。
哭祭小明王,打造一个忠君的仁义形象(2)
一口气办完了取代胡元、建立一个一统帝国所需办的种种大事,朱元璋方才喘了口气,又将注意力转到了南征北伐上,要为统一天下做最后的冲刺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大元已成一堵朽墙,但叮嘱部将要持重(1)
攻占平江城的捷报一传到应天,朱元璋就将天下大势进行了一番分析。
在浙江,尚有反复无常的方国珍盘踞。陈友定则占领了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尚在元军之手。明玉珍则据有重庆、四川,拥兵称帝。
这些地区兵寡势弱,且分别割据,互不相统,易于攻下,最难对付的还属仍占据中原的元鞑子,兵多地广,又有几员骁勇善战的大将作统帅。
元顺帝宴玩奢侈,弄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图载万历刻本《皇明开运英武传》。
不过,朱元璋根据他派到中原各地和大都(今北京)城中做间谍的千户王时等人的报告,知道大元已是一堵朽墙,只要相与戮力,上下同心,可一举而破。
如今的元朝早就被红巾军拦腰斩成南北两段,漕运不通,京师乏粮。后又在刘福通的三路北伐,攻占上都,焚烧宫阙的打击下,将大元一统江山弄得四分五裂,互不相属。
而大都城中的元顺帝越发荒唐。他不理朝政,却热衷于替左右亲信大施土木,建造府第。他不仅亲自画图描样,还动手削木制作房屋模型,令工匠照样施工。京城里的人都称他做“鲁班天子”。待他将那金碧辉煌的模型做好,左右侍从们却在旁边说三道四,议论此屋比某人的不上,弄得元顺帝心中烦躁,便下令重做,那模型上镶嵌的金银珠玉饰物都统统落入了内侍之手。
他还接受了番僧献给他的房中奇术,日夜与一群号称天魔美女的西域番女和匈奴宫女在宫中裸戏宣淫。皇后奇氏知道这么下去会戕残身体,无异于自寻死路,劝他说:
“皇上年岁已大,儿子也成年,应该稍稍节欲。守着宫中的后妃就足够了,何苦再去招惹这批天魔女辈。请皇上爱惜龙体!”
元顺帝闻言却勃然大怒,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