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古大运河历史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因山泉靠近白浮村,泉随村名,被称为“白浮泉”(今称龙泉)。

——“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1990年,北京昌平龙山脚下白浮泉遗址整修时,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侯仁之为之做了一篇后记,这是文中的第一句话。可见郭守敬找到白浮泉对北京城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新的水源找到,这只是初步的胜利,它离完全的成功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把白浮泉引到大都来就困难重重——

昌平白浮泉出水的高度高出大都城很有限,使泉水不能径直向东南引向大都。而且,当时的大都城与北面相距四五十里的昌平之间,地面高度由西北向东南从海拔60米左右降至海拔50米左右,中间有沙河和清河从西山山麓分别向东和东北流淌,使昌平和大都之间出现了两条河谷低地,对于引导昌平、西山一带的泉水向东流贯大都形成了两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面对这种地形条件,面对接踵而至的难题,郭守敬没有退缩:苍天既然赐给了我白浮泉,也一定会赐给我一条让它流到大都来的路!

郭守敬再次进行实际勘察,寻找“天赐之路”。

两个月后,一条避开障碍的“天赐之路”被郭守敬经过精细勘测、描划在了大都之北的大地上:

将海拔55米的白浮泉水先向西引至西山麓,然后大体沿50米等高线南下,避开沙河、清河河谷低地,并在沿途拦截沙河、清河上源及西山山麓诸泉之水,注入瓮山泊(海拔40米,清代向南开拓,并改名为昆明湖,其作用相当于调节水库)。

为了保持充沛的水量,沿渠道两边修筑堤堰(称白浮堰)。接着,从瓮山泊再往东南开河引水(今称“长河”),出今北京紫竹院公园东流的古高梁河,从今德胜门西水关进入当时的大都西城墙,南聚海子(今积水潭)。那时的“海子”,可不是今天那个只能停泊几艘游船的的小水泡,它包括了什刹海、北海、今天的积水潭和已经消失的太平湖,东西宽2里,南北长十数里,水深面阔,中间无物,天水一片,汪洋如海,令人神往。

由积水潭再开河引水向东南流出文明门(今崇文门北),环绕过整座北京城,滋润威严的元大都后转而向东,经过今北京火车站附近东便门外的大通桥,汇入金代开凿的旧河,从这里一直东流40里,至通州高丽庄,与白河相接。

“提举诸路河渠”郭守敬选定的这一条路线,解决了金代开挖闸河时未能解决的沙多、水少、流急等难题,圆满地达到了水清、量大、地平、流缓的预期效果。

——面对这条“天赐之路”,今天的我们不能不肃然起敬:白浮泉海拔55米,瓮山泊海拔为40米,之间平均比降仅为每公里米。要使白浮泉顺利流到瓮山泊,开掘的渠道必须做到每公里误差不得超过1米!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解决首都北京的用水问题,水利工程专家们运用现代测量手段,勘测和设计了碧水长流的京密引水渠。令人叫绝的是,700多年前郭守敬引白浮泉水进京的旧道,竟然与京密引水渠的走向大体一致。更确切一点地说,京密引水渠自东沙河以西基本利用了郭守敬设计的白浮泉故道,足证当初地形勘测之精确。——要知道,郭守敬是在测量技术尚不发达的元代找到这条“天赐之路”的。

在寻找“天赐之路”的测量中,郭守敬首次提出了以海平面为零点的“海拔”标准概念,这一测量学科的专业术语沿用至今;早于提出这一概念的德国大数学家高斯560余年。他还通过数百次测量,结合历史资料,推算出一年的长度约为天,精确的程度与理论值只差23秒!——因此,郭守敬成为代表13世纪末世界科学高峰的杰出人物。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横空出世(3)

郭守敬就像一个科学的神话!

郭守敬就是一个科学的神话!

白浮泉引入大都后,元世祖高兴极了,当即降旨将郭守敬由“提举诸路河渠”擢升为正三品“都水监”,负责监理大都通向通州的运河工程。

“元有天下,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元史·河渠志》)。至元二十九年(1292)秋,以“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的“郭都水”下达开凿大都通向通州运河的命令。

大都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天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北山的蓝色每天都在加深,西山霞帔似的树色一天浓过一天,四面八方都洋溢着秋虫柔和有力的鸣唱,好像是灿烂的时光喃喃地在天与地之间举行着宴乐。

开工当日,忽必烈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为倡”,到开河工地举行盛大典礼。

举锄为云,连袂成岸,数千兵士和河工在秋天里开挖。

“郭都水”每天穿行在工地上。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将瓮山泊和积水潭作为调节水量的“水柜”,便是构思巧妙的杰作。为了调节水量,控制水深,郭守敬在沿河每10里设一闸坝,距闸1里左右的地方再设置斗门,与闸坝相互配合,过船止水,控制水深和流速,保证船只平稳航行。

在设置闸坝时,郭守敬要求施工人员尽可能地利用金代的闸坝旧址,以省时省工。郭守敬的要求使施工人员颇感为难:金代开挖的运河百年过去了,早已没了踪迹,我们到哪里去找闸坝旧址?

耳听着施工人员的议论,郭守敬也不言语,在沉默着走上一方高岗,左看看右望望,然后用手中的柳条一指,说:“就在从这里挖。”

人们都知道眼前的这位都水监“巧思绝人”,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往手中吐口唾沫,两手搓搓,使劲地挖起来。

也就挖下去半丈,施工人员惊叫起来:“挖出砖木啦!挖出砖木啦!”

郭守敬弯腰拿起已断裂的半块砖在手中掂了掂,笑了:“这就是金代的闸坝旧址。”

这令当时参与施工的人们佩服不已。

经过一年的紧张开挖,至元三十年(1293)秋,大都至通州全长164里104步、铁底铜堤的运粮河开凿完成。用工285万个,用楮币152万锭,用粮38700石,另外还有木、石等物,不计其数。

工程完工时,适逢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回到大都,他看到积水潭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樯桅蔽水,盛况空前,大喜过望:“此河朕想了多年,今日得以开通,郭都水功莫大焉,朕另有重赏。此运道畅通天下,惠泽大都,就叫它‘通惠河’如何?”

运河畔响起一片“吾皇英明”的赞美声。

穿城而过的通惠河上建有156座桥,码头设在积水潭。南来的船只可以直接抵达大都积水潭码头。元政府特别调军500人于新浚运河看护闸坝。设闸官28人,每闸设闸户若干,负责闸堤日常养护和小规模维修。

元政府打造的8000余艘运河漕船,前不见首,后不见尾,将一船船来自鱼米之乡的漕粮运达大都,一天不停地沟通着大都和外地的经济联系。

积水潭因运河的仙气而成了一热闹非凡的水港,北京城一下换了气氛。一时之间,漕船首尾相衔,鱼贯而入,满载着江南的稻米、木材、陶器和各路的绫罗绸缎,驶入积水潭,热闹了全北京。汪洋十里的海子岸,顿时变成了南北货物交换的大码头,潭内舳舻遮天蔽日,“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王晃)真切地描绘出了当年的繁盛。

大都城“市”也随之兴旺起来。当时北京全城商业最繁华的地方,位置在积水潭北岸的斜街上,称之为东城的斜街市。再加上西城的羊角市、北城枢密院角市,号称北京三大市。此外还有附于以上三市,或在城门外两侧的米面市、柴草市、杂货市、段子市、皮帽市、鹅鸭市、珠子市、纸札市、靴市、车市、供木市、鱼市、舒噜市(金银珠宝)、果市、铁器市、穷汉市、蒸饼市、胭粉市等,凡生活所需,或富者奢侈品,或穷人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都能在市内买到。

横空出世(4)

如果没有大运河,北京最多只能算个区域城市,不可能有能力辐射华夏、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文人雅士喜欢汇聚在清流潺潺、舳舻蔽水、盛况空前的积水潭边,赏酒作文,比宋代更加繁盛的食肆、勾栏等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大运河水养育出了关汉卿,浇灌出世界为之瞻目的元杂剧,达官贵人们、商家大贾们、船夫走卒们、市井百姓们……穿行于此,选择他们心仪可意的各式物品,在短短的一个时辰里、小小的一方舞台上,欣赏着《赵氏孤儿》、《救风尘》、《窦娥冤》……体验五味杂陈的人生,大起大落的命运,为人生的悲欢离合、为运河的苦难和辉煌,亦喜亦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