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站出来道:“大王,金陵那边在得到消息后,已经批准了刘信暂时休整一番,并且决定让李承鼎将军率领右天武军前往虔州增援。”
杨渥听了顿时怒气上涌,不过他转念之间,又皱眉向范遇问道:“这个决定是谁作出的?是太子吗?还是海陵王他们?”
金陵那边的朝局,如今是以太子杨炅为监国,不过杨炅的年岁毕竟太小,所以杨渥又让高和杨隆演二人出来负责;当然,陈彦谦等内阁大臣同样有辅佐的职责。
范遇苦笑道:“大王,这是太子作出的决定。不过朝中还有不少人反对。”
“你倒是说说,都有哪些人在反对?他们又是什么打算?”
原来刘信在退兵回太和县休整后,他也知道自己就这样回去的话肯定会遭到非议,所以在给朝廷上的奏章中,他除了详细说明此战的经过外,又不着痕迹的强调了一番守军士气高昂,众志成城的决心,以及当地道路艰险,瘴气横行等艰苦条件,算是给自己的失败找了原因。
当然,他的话也不能算很夸大,毕竟这些也是事实。
而且他并没有完全将自己的过错推到这些事情上面,而是直接承认了自己的责任,同时向朝廷请求援兵。
在见到这份奏章后,朝中众臣就分为了两种态度,一种以陈彦谦、周隐二人为代表,主要是一些文臣在内,主张接受刘信的说法,给他派遣援军;而另一部分朝臣则以李承嗣、严可求、周本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凭借刘信手中的兵力完全足够攻破虔州了,没有必要给他增加援军。
倒不是说李承嗣他们舍不得派援军,而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一来如今吴国本来就是两线作战,杨渥正统领大军征讨高季昌,这就使得驻守江陵的五个军中有三个都被调往江陵了,只剩下两个军的兵力,在没有紧急事件的情况下,不能再往外调兵了。
这样一来,刘信若是想要得到援军,就只有李承鼎的右天武军能够调动。
但右天武军本来就要驻守两浙和福建的广阔地区,任务较重,尤其是岭南的刘虽然实力弱小,但也需要有一支军队留下来防备他们,贸然将右天武军投入虔州,未必是稳妥的选择。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承嗣和严可求、周本他们这些武将,都清楚的知道,刘信其实并不缺少兵力,他缺少的仅仅是一个合适的用兵策略而已。
严可求甚至提出,虔州本身的实力有限,之所以能够抵抗住刘信的进攻,主要是因为有大量百姓在帮助守城。
此时三个月攻城战下来,那些百姓肯定也伤亡惨重。
他们被围困在城内时,不得不出死力守城;但刘信撤兵之后,那些仿佛死里逃生一般的百姓,肯定已经各自散去了;再加上如今春耕即将到来,城外的那些百姓都忙着春耕去了,自然不可能再去帮谭全播守城。
所以只要刘信再领兵回去发动进攻,虔州不过是一座空城罢了,定然能够一鼓而下。
可惜的是,严可求等人的主张虽然被杨隆演接受,但杨炅却是更看好陈彦谦等文官的主张;至于高,他毕竟离开朝堂已经有很久了,所以一般情况下他都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此次也不例外。
这样一来,杨炅最后就决定听从陈彦谦等人的主张,同时将自己的决定写在刘信的奏章后面,一并送到江陵这里来给杨渥批阅。
听完金陵朝堂那边发生的事情后,杨渥不由得皱眉。
从本心上看,李承嗣、严可求、周本他们的主张自然更加有道理;陈彦谦等人毕竟是文官,对这些军务不怎么了解,所以作出的决定就有些欠妥。
若是杨渥在金陵坐镇的话,他自然会听从李承嗣等人的主张;但太子杨炅最终却决定采用陈彦谦等文官的主张。
若是再联想起一直以来,他的这位长子都喜好文事,却对军务一点兴趣都没有,这自然就让杨渥觉得,自己的这个长子有些偏于文弱了。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杨渥将自己的想法深藏在心中,却是转而向郭崇韬和朱瑾二人问道:“严可求所说的,你们刚才也听到了,你们觉得他分析的有没有道理?”
郭崇韬道:“大王,臣以为严大人分析的极为有理,此时的虔州即便不是一座空城,但也必然没有多少战心了。若是刘信此时再去攻打,必然能轻易取得胜利,不必再让右天武军劳师动众。”
朱瑾也点头道:“臣同意郭参军的说法。”
杨渥点了点头,他自然也是同意的。
“周宗,你去传令,让刘彦英前来见孤!”
“是,臣这就去办!”周宗连忙应承下来,出了大帐前去传令。
刘彦英便是刘信的长子,当年和李承鼎、柴克宏、周邺等人一样,都是第一批军校中出来的,如今在羽林军中担任都将,统领一千羽林将士。
没过多久,刘彦英抵达营帐。
“臣刘彦英拜见大王!”刚一进来,刘彦英便恭敬行礼。
“起来吧!刘彦英,你可知道孤为什么召你前来吗?”杨渥脸色有些阴沉的问道。
“这……”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