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关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诗词 > 第2章 二十四节气(第1页)

第2章 二十四节气(第1页)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之后经过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其发展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民们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以此来指导农事活动。例如,“惊蛰”就意味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这时人们就知道该开始春耕了。

形式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份,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它通过简洁的名称来表示,如立春、雨水、惊蛰等。

特点

-季节性明显:反映四季变化。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精准地划分出春夏秋冬的起始点,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季节交替。

-与气候紧密相连:像雨水、谷雨体现降水情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冷热程度;白露、寒露、霜降描述了空气中水汽的凝结和降霜过程。

-体现物候现象:惊蛰揭示昆虫等生物因天气回暖结束蛰伏;小满、芒种体现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小满表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则代表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寓意

-指导农事:是古代农业社会的“农事指南”。农民依照节气安排播种、灌溉、收割等农事活动,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让农事与自然规律相契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体现自然规律与和谐共生观念:它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人们遵循节气变化,感受自然节奏,如在冬至后,白天渐长,黑夜渐短,这种变化让人领悟到自然的循环规律,提醒人们尊重和顺应自然。

-文化传承意义深远: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诸多传统节日与节气有关,如清明祭祖、冬至团聚等习俗,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情感的纽带,延续民族文化记忆。

1。立春

-时间:每年公历2月3-5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物候现象: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大地开始解冻,蛰伏的虫类慢慢苏醒,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在水中游动但水面还有未融之冰。

-寓意: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人们盼望着万物复苏,大地焕发生机。

2。雨水

-时间:公历2月18-20日。

-物候现象: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水獭开始捕鱼,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寓意:降水增多,春雨润泽大地,对农作物生长等自然生态的复苏十分关键。

3。惊蛰

-时间:公历3月5-7日。

-物候现象: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桃花盛开,黄鹂啼叫,鹰躲起来而鸠鸟现身。

-寓意:春雷乍动,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各种动物开始活跃,也象征着春耕的开始。

4。春分

-时间:公历3月20-22日。

-物候现象: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燕子飞来,开始打雷闪电。

-寓意:昼夜平分,此后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也是各种花草树木蓬勃生长的时候。

5。清明

-时间:公历4月4-6日。

-物候现象:桐始华,田鼠化为鹌,虹始见。桐树开花,田鼠不见了而鹌鹑变多,雨后天空能看见彩虹。

-寓意:天气清澈明朗,草木繁茂。清明节也是传统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6。谷雨

-时间:公历4月19-21日。

-物候现象: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振翅鸣叫,戴胜鸟落在桑树上。

-寓意:雨水滋润大地,谷类作物茁壮成长,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7。立夏

-时间:公历5月5-7日。

-物候现象: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蝼蝈鸣叫,蚯蚓钻出地面,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生长。

-寓意:标志着夏天的开始,此后气温升高,农作物生长进入旺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