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经典文章 > 第3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第3页)

第3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第3页)

-收笔:回锋收笔较多,使笔画收尾含蓄沉稳,如“论”字的最后一笔。

-结构:

-开纵横:字体结构开阔,纵横比例协调,既不过于紧凑,也不显得松散,如“善”字。

-自然清丽:笔画安排自然,不刻意雕琢,给人清新秀丽的感觉,如“人”字的撇捺。

-雍容和雅:整体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如“书”字的形态。

-《黄庭经》:

-笔法:

-起笔:较为灵活多样,有藏锋逆入,也有露锋切入,根据字的不同形态和笔画特点进行变化,如“黄”字的横画起笔。

-行笔:中锋用笔使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在转折处会运用转笔或折笔,使笔画过渡自然或形成方折效果,如“庭”字的内部结构。

-收笔:或轻提回锋,或顿笔实收,收笔处形态各异,增加了笔画的丰富性,如“经”字的竖画收笔。

-结构:

-布局自然:字的笔画布局合理,疏密搭配得当,重心稳定,如“中”字的竖画居中,左右对称。

-笔法洒脱:书写时笔法流畅自然,不拖泥带水,体现出一种洒脱的气质,如“气”字的笔画书写。

-《快雪时晴帖》:

-笔法:

-起笔:以中锋裹锋起笔为主,起笔处圆浑厚实,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如“快”字的点画。

-行笔:行笔过程中富有弹性,线条饱满,有立体感,同时注重笔画的粗细变化和节奏把握,如“雪”字的横画。

-收笔:收笔处多为回锋,收势圆润,使字的形态完整,如“晴”字的最后一笔。

-结构:

-寓圆于方:字体外形看似圆润,但在笔画的转折和起止处,又蕴含着方折的笔意,体现出刚柔并济的特点,如“时”字的结构。

-阳刚之美:整体结构端庄大气,展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如“帖”字的形态。

-《姨母帖》:

-笔法:

-起笔:起笔多为藏锋,带有隶书的笔意,显得古朴浑厚,如“姨”字的撇画起笔。

-行笔:行笔速度相对较慢,线条凝重,有涩行的感觉,体现出古朴高华的风格,如“母”字的横画。

-收笔:收笔处较为含蓄,不刻意出锋,给人以内敛的印象,如“帖”字的最后一笔。

-结构:

-字字独立:每个字相对独立,不相连绵,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较为含蓄,如“十”字和“三”字。

-残留隶意:构造上还保留了一些隶书的特征,如横画多为平势,字体较为宽扁,如“日”字的形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楷书形成的关键阶段,其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过程及影响如下:

-形成过程:

-隶书演变:东汉晚期简牍墨迹中已出现楷书的雏形,此时的楷书字形带有浓厚隶书元素。西汉末年,隶书碑刻中偶尔出现楷书字形,但尚未成熟。如《张迁碑》的碑阴部分,有些字的写法已具备楷书的一些特征,像笔画的简化、波折的减少等,这是楷书形成的早期萌芽状态。

-三国时期发展:三国时期,楷书继续发展。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出土,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字体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吴简墨迹与钟繇生活年代相近,将其常用字字形与钟繇刻本的相同字形比较,有很多相同或相近之处。钟繇对楷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他的楷书作品如《荐季直表》《贺捷表》等,点画圆劲厚重,字形结构以隶书为基础但有所变化,结体宽博,转折处多圆转,改变了隶书的蚕头雁尾,在整体布局上也加强了字与字的联系,使篇章更具流动性。

-两晋时期过渡:两晋时期是我国日常书写材料由简牍向纸张过渡的阶段。东晋晚期桓玄发布“废简用纸令”,标志着书写材料的重大转变。这一时期,由于纸张的大规模应用和佛经翻译盛行,抄写经卷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写经字体的结构和用笔仍带有明显隶书特征,如一些东晋十六国写经残卷,但也在逐渐发展变化。

-南北朝时期完善:

-前期:南北朝前期的写经,承袭了十六国时期的写经特点,但形制开始出现标准化的趋势。写经体的用笔和结字,与北朝各种碑刻也可以有机结合起来学习研究。

-后期:南北朝后期的写经体,如北周写经等,已经出现了结字用笔程式化,章法安排方格化(将单个字形安排在虚拟的方格当中)和对齐化(各行每个字的高度,自觉与右侧已书写完毕的每个字形,保持同样的高度位置)。这种用笔程式化,章法安排方格化和对齐化,为隋唐时期的楷书完全定型化,奠定了扎实的日常书写实践基础。

-影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