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贞观大闲人有声免费 > 第464部分(第2页)

第464部分(第2页)

再看朝臣,李素发现朝臣们站的位置颇有意思,殿上首座自然是李世民,而朝臣们所站的位置上,长孙无忌为首,房玄龄次之,左边全是文臣,右边全是武将,太极殿坐北朝南,所以文臣们站的是东边,武将们站西边,这个位置安排是有讲究的。因为东为青龙,“青苍玉,礼祠维肃,蜿蜿蜒蜒,来降景福”,是谓“治世”,主文治。而西为白虎,“肃肃清音,威摄禽兽,啸动山林,来立吾左”,是谓“杀伐”,主刀兵。

千年以后,某些黑*社会的堂口切语黑话里也带上一句“左青龙,右白虎”,这句话可不是胡编乱造,只是用歪了地方而已,这句话出自《易经》,“左青龙震卦,右白虎兑卦”,一文一武,把收保护费欺凌弱小的行径粉饰得跟朝廷似的,令人不得不为上古神兽悲哀。

太极殿内朝臣们站的位置也是按照这个规矩,这是严格的礼制,连帝王都不可逾越分毫。

商议国事时,遇到拿不定的事情,李世民的第一反应便是偏过头,先问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说完后,李世民再问房玄龄,而这两位便是朝中文臣之首了,如若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二人的意见有分歧,李世民第三个问的人却是褚遂良,最后才是三省六部官员和御史台。

长孙无忌一直保持着淡淡的微笑,房玄龄则面无表情,李世民每次垂问时,长孙无忌都从来不推脱,有问必答,哪怕与房玄龄意见相左时,长孙无忌脸上的笑容也从未消失过,没有想象中的争吵,更没有脸红脖子粗的对骂,几位宰相之间气氛和谐,谈吐文雅,道纵有歧亦不失君子之风,端只看表面的话,大唐朝堂是李素所知道的最文明的朝堂,当然,仅限于文臣之间。

至于武将们,李素看过他们一眼便觉得很无语了。

大唐的战神李靖不出意外的告病缺席,武将以李绩为首,后面是程咬金,牛进达,尉迟恭等开国老将,文臣们商议国事时,武将们通常是不说话的,除非李世民点名问到了才出来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建议,其余的时候便是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地站在人群里,安静等待下班回家。

粗略观察过一遍以后,李素对大唐朝堂大致了解了,然后李素特意朝长孙无忌多看了两眼。很有意思,与李素所预想的差不多,唯一没想到的是,长孙无忌在大唐朝堂里的分量居然如此重。

正在思忖时,朝臣中又站出一人,这个人李素不认识,但他禀奏的事却令李素忽然提起了精神。

“陛下,安西都护府都护,凉州都督,西州刺史郭孝恪急奏。”

李世民眼皮都不抬,淡淡地道:“奏来。”

“贞观十七年腊月,西域焉耆王龙突骑支反叛大唐,率兵三万攻打西州和安西都护府,被郭孝恪击溃后,焉耆败军四散,龙突骑支投靠西突厥,并率部占据丝绸之路西端三百里,凡过往西域使节商旅者尽皆抢掠屠戮,西域诸国动荡,商旅畏之甚也,丝绸之路几近中断,郭孝恪多次率兵出击扫荡,但龙突骑支惯于游击,王师至便远遁,王师退则复来,郭孝恪率部数次清剿,所费钱粮弥巨,而收效甚微,遂请奏陛下,决断王师行止。”

听到奏报,李世民终于动容,两眼渐渐睁大,目中忽现煞气。

“焉耆?朕记得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部扫荡西域,灭了高昌,西域三十六小国皆上表请罪归顺,龙突骑支也是上表归顺的诸王之一吧?为何短短数年他们便反了?郭孝恪可知原因?”

“陛下,在贞观十七年之前,焉耆确是我大唐藩属,但是贞观十六年,焉耆王龙突骑支与西突厥将军阿史那屈利联姻了,从此以后,龙突骑支便慢慢倒向了西突厥,最终公然反叛。”

李世民脸色愈发阴沉,闻言不由冷笑:“好,叛得好!朕待尔如金兰,尔视朕为敝履,朕岂能再容你!”

长孙无忌的微笑终于消失,偏过身肃然道:“陛下,焉耆国位处丝绸之路西端,扼守东西要道,若然被叛军所占,丝绸之路恐将彻底中断,从此大唐便与西域断了往来,长久以后,恐西域诸国不服我中原汉土王化,日久离心,如若西域诸国再联合起来拧成一股,对我大唐不大不小也是个威胁,臣以为,我大唐当迅速出兵平定。”

李世民的脸色已变得铁青,浑身竟气得微微发抖。

李素站在朝班里,见李世民这模样,不由有些奇怪,只不过是个小国叛乱,李世民为何气成这样?

细细一想,李素终于想通了。

李世民久有东征高句丽之心,甚至已提前开始布局准备了,这次焉耆的反叛,后面甚至牵扯到大唐的宿敌西突厥,出兵平定是必然的,而且可以肯定这一战的规模不会小,而李世民东征的计划也因为这件事而彻底被打乱,所以如此生气也是情理之中的。

长孙无忌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朝臣们的赞同,尤其是程咬金等武将,更是一个个两眼发光,对他们来说,战争是他们的职业,也是他们升官晋爵的机会,以大唐如今战无不胜的威名,一旦大唐出兵,大胜还朝是毫无悬念的,那时自己的功劳簿上又将添上重重的一笔,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后,武将们纷纷喜笑颜开,高兴得跟过年似的。

李世民却阴寒着脸,对长孙无忌的提议不置可否,沉默半晌,李世民忽然道:“朕当年设安西都护府,为的便是震慑西域,确保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但是郭孝恪……哼!他这几年在干什么!当年诸国联军攻打西州,幸得李素血战死守,西州方得不失,后有侯君集率王师横扫西域,而令诸国归顺,大好的西域和都护府交给郭孝恪,这才短短数年,西域又乱了,此皆郭孝恪之失也!”

众臣见李世民发怒,纷纷垂头不语。

人群里,李素的眉头皱了皱,老实说,他心里也不太舒服。毕竟西州当年是自己豁出命守住的,为了袍泽情谊也好,为了报效国君也好,动机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差点把命丢在西州,这才在打算以身殉国的千钧一发之际堪堪等到了援军,李素对西州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套一句文艺中二的话,“爱过这个城,也恨过这个城”,可是如今,西州和安西都护府又乱了,李素心里终归有些不爽。(未完待续。。)

第七百七十四章 主帅难决

焉耆叛乱对大唐来说只是小事,大唐王师横扫天下,总有一些蛮夷藩国口服心不服,表面上顺从,背地里谋乱,大唐立国这些年,像这样的小国不计其数,对付它们的办法很简单很粗暴,挥师远征平灭,再扶起一个傀儡国王便是。

然而焉耆的叛乱令李世民如此生气,自然是有原因的。

大唐近二十年的战略意图李世民早已谋划好了,大的方向是先东后南,最后才是西域,这个顺序不能错,因为里面牵扯的利益太庞大太复杂了。平东是为了增强李家皇室的威望,东征高句丽不容易,如果隋朝三次东征都没办下来的事情,而我李世民偏偏办成了,就问天下人一句,你们服不服?服不服?

大唐立国不过二十余载,国中终有许多人仍有故国情怀,毕竟隋朝虽然寿命不长,但也确实辉煌风光过的,李家取了隋朝江山,立国才短短二十多年,若说已让天下士子百姓归心,当然不大可能,所以李世民迫切需要做的便是立威,他需要一场大胜来树立李家的威望,尤其是那种前朝做不到,而他却做到的事,如此方能彻底清除天下人的故国情怀,从此对大唐死心塌地。

众所周知,隋朝三次东征高句丽,皆以失败告终,隋朝阵亡将士的首级甚至被高句丽垒成了京观,绵延数百里,大唐东境至今仍是千里无人烟,连风声里都带着冤魂的哭嚎悲鸣,三次惨败,终于也耗干了隋朝的国运气数,而令一个原本无比辉煌的王朝轰然倒地。

李世民决定东征,不仅要收尽天下人心,也要趁机狠狠给那些千年门阀世家一记耳光,挟东征大胜之余威,让那些高傲的不服的门阀世家从此有了忌惮,而李世民更有底气从容洗牌,将门阀势力对朝堂和士子的影响缓缓削除。

山川湖海,国势气运,江山天下在帝王的眼里,本就是一个大棋盘,执子的人是帝王,每落下一子,便已将后面的十步百步算计在心中。

可是,焉耆的叛乱,终究将李世民的战略布局破坏了,欲征高句丽,首先必须要将焉耆平了,而焉耆的后面,还站着大唐的宿敌西突厥,也就是说,这次大唐的平乱之战,真正的敌人不是焉耆,而是西突厥,如此强大的敌人,这场战争不是一年两年能结束的,而填进去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