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 夏昆 > 在花丛中开出一条幽深的大路温庭筠(第1页)

在花丛中开出一条幽深的大路温庭筠(第1页)

他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金榜题名,而是为了帮别人作弊。关系着无数人前途命运的考试对他来说更像是向权贵们的示威。在与监考老师无数次的斗智斗勇中,他的技术也炉火纯青,甚至在被主考严密监视的情况下,都能帮八个人口授答案。他就是温庭筠。

唐开成四年(839年),长安,进士考场。

温庭筠叉了三次手,卷面上已经是三联音律和谐、对仗工整的诗了。试卷的要求是按照所给韵律作八联,还有五联即可完成。温庭筠想起别人给自己起的外号“温八叉”,不禁笑了起来,因为人家说他才思敏捷,只要叉八次手,一首八韵诗就完成了。曹子建七步成诗传为美谈,而自己八叉成诗,应当不输于陈思王了。温庭筠对自己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充满了信心,但是他却不知道,在他走入考场之前,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赋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诬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温彦博是贞观初年著名的宰相,因此温家也算是簪缨世家,不过到温庭筠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温庭筠少时读书十分勤奋,《唐才子传》说他“少敏悟,天才雄赡”。除了文学之外,温庭筠在音乐上也颇有造诣,能跟随乐队的演奏写出与音乐相配的歌词,因此早年就名满天下。但是,温庭筠最大的梦想,还是通过科举来走出一条光耀门楣之路。

唐开成四年,年轻的温庭筠第一次到长安应试,就闻名遐迩,“士人翕然推重”。按照当时的惯例,温庭筠拜访了很多达官贵人,向他们推荐自己的作品,甚至还认识了太子李永,从其宴游。此时的温庭筠,大有夺功名如探囊取物的豪情。可是,开成四年的这次进士考试,温庭筠名落孙山。

诗人落榜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他好饮酒狎妓,行为不端,于是朝廷不予录用。温庭筠的确爱好流连花街勾栏,与当时很多歌妓均有交往,但是这在晚唐社会其实是很平常的事情,比如著名诗人杜牧就有流连花街柳巷的爱好,而且当时文人狎妓宴游后高中的士子比比皆是,为何温庭筠被道貌岸然地加以训斥?后代学者经考证,认为温庭筠的落榜,并不是由于他的道德品行,而是因为他的政治立场。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11月21日,大唐帝国发生了著名的“甘露之变”。为了铲除专权的宦官,唐文宗以甘露下降为名,诱使宦官前去观看,希望将其一网打尽。谁知计划泄露,宦官挟持皇帝并组织反扑,诛杀大臣近两千人,朝廷为之一空。

事变发生后,朝廷人人重足而立,道路以目。可是当时刚到长安,年轻的温庭筠却不畏宦官,写了《过丰安里王相故居》《题丰安里王相林亭》两首诗,悼念被杀的宰相王涯。万马齐喑之中,温庭筠发出的声音让宦官如何切齿痛恨,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但是,温庭筠惹怒权臣的事还不止于此。

温庭筠刚到长安的时候,广泛结交官员贵族,以期获得引荐,其中就包括文宗的太子李永。可是,文宗的妃子杨贤妃一直想废掉太子,她勾结宦官,终于使太子在开成三年被废,之后莫名其妙地死去,后人多认为他是被宦官毒死的。李永死后得追谥号庄恪,就是唐代有名的庄恪太子。太子去世之后,曾经为友的温庭筠写了两首《唐庄恪太子挽歌词》,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东府虚容卫,西园寄梦思。凤悬吹曲夜,鸡断问安时。

尘陌都人恨,霜郊赗马悲。唯馀埋璧地,烟草近丹墀。

文宗因悲哀自己居然无法保护儿子的生命,不久也郁郁而死。宦官立了新皇帝,就是唐武宗。温庭筠在“甘露之变”后写诗悼念被宦官害死的王涯,后来又写诗悼念庄恪太子,在宦官气焰熏天的晚唐,他的仕途结局其实就已经注定了。开成四年的这次科举落榜之后,温庭筠悲叹道:“赋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诬……积毁方销骨,微瑕惧掩瑜。”(《病中书怀呈友人》)

狂生 从“温八叉”到“救数人”

开成四年的落榜对温庭筠是一个重大打击,以至于他韬光养晦八年之后,才再次踏入考场。这时候,“温八叉”的外号依然挂在他头上,不过此时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外号:“救数人”。

敢于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的人,如果不是目空一切的狂生,那就是对前途已经彻底失望的失意者,温庭筠大概是两者兼有吧。因为从那时开始,他考试时不仅要答好自己的试卷,还主动帮别的考生答卷。他的才思敏捷得让人吃惊,据说一次考试能帮十余人写试帖诗,于是得到了“救数人”的外号。这种考生,当然是不为主考官所喜欢的,因此要考中进士无疑是痴人说梦。不过,这时候的温庭筠参加进士考试似乎更像一种行为艺术,是否考中已经不是他关心的问题了,怎么样在考官眼皮下面作弊,向考官示威,挑战他深恶痛绝的考试制度似乎才是他兴趣所在。

大中九年,礼部侍郎沈询担任主考官,温庭筠“救数人”的名气早已为他所知,为了防止他帮人作弊,沈询特地让温庭筠在自己衙前帘下考试。无法畅快帮人作弊的温庭筠显然很不高兴,提前交卷出来了,“是日不乐,逼暮先出”。可是考试之后沈询询问他的时候,才得知在这种情况下他已给八个人口授了答案!当然,温庭筠这次又落榜了。

大中十三年(859年),五十九岁的温庭筠参加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落榜。但是他的文名实在太大,于是朝廷给他了一个县尉的小官,贬到方城去了。

也许,温庭筠的那首著名的《商山早行》,就是他在这颠沛流离之时写的吧?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离开长安七年后,温庭筠回到了长安,而且以国子助教的身份主持考试。昔日屡试不第的诗人今天竟然成了主考官,而他当考官之后带给人们的震动,一点也不亚于昔日的“救数人”。录取结束之后,温庭筠就做出一个大胆的举措:他竟将录取士子的作品公开张贴,说这些作品“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辞卓然”,而他真正的用意是“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天真的诗人想借此一扫考场权贵请托、舞弊公行的积弊,他当然不知道,出于和谐与维稳的考虑,一千多年后的高考试卷都是不公布的,何况是在黑暗腐朽的封建时代。他这样做,不仅惹恼了很多既得利益者,又因为展示的文章中不乏指斥时政之作,令权臣更是咬牙切齿。于是,这个新上任的主考官一夜之间又被贬山南。

而温庭筠的狂,并不只是体现在他对科举的蔑视和恶搞式的行为艺术上,还体现在他对权臣的态度上。

温庭筠年轻时到长安,结交的贵戚中,有一个就是当朝宰相令狐绹的儿子令狐滈。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喜欢听《菩萨蛮》曲,令狐绹就请温庭筠代笔写词献给皇上,假托是自己写的。他再三叮嘱温庭筠不要将此事外传,谁知道温庭筠根本没有当枪手的“职业道德”,居然将此事说了出去,因此令狐绹十分恼怒。一次唐宣宗写诗有“金步摇”三字,苦于找不到对仗的词。令狐绹告诉温庭筠之后,他应声回答:“可以对‘玉条脱’。”令狐绹十分高兴,问这是哪里的典故,温庭筠说:“出自《南华经》(即《庄子》)。”之后又补了一句“这书也不是什么生僻的读物,宰相大人还是应该多读书啊”,弄得令狐绹十分尴尬。说出这样刻薄的话,温庭筠并非无意为之,他对令狐绹不学无术却官居高位一直就心存不满,甚至说他是“中书省内坐将军”,意思是令狐绹只是个武夫,根本没有为相之才。

据说,一次皇帝微服出游,在旅社里面遇见温庭筠,温庭筠不认识皇帝,傲然询问:“你大概是个司马、长史一类的小官吧?”皇帝回答“不是”,温庭筠又问:“那无非就是参军、主簿县尉一类的官员了?”皇帝回答“也不是”。(《唐才子传》)有人说温庭筠也可能是因为这事惹恼了皇帝,于是始终仕途坎坷。野史固不可全信,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国子监助教是温庭筠一生做过的最大的官,但是,由于公布考卷事件,很快被撤职了。当他离开的时候,无数长安文人自发为他送行。著名诗人张祜把温庭筠比为才气逼人却命运坎坷的汉代贾谊,写诗说:

方城新尉晓衙参,却是旁人意不甘。

尽夜与君思贾谊,潇湘犹隔洞庭南。

离开长安的温庭筠结局怎样,史无明载,《唐才子传》只有简单的几个字:“竟流落而死。”甚至无人知道,诗人葬身何处。但是,在他身后,词的小溪仍潺潺流淌,并接纳了沿途的溪水,正在开始汇成一条蜿蜒的小河。

在花丛中开出一条幽深的大路

在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很多东西都被赋予了教化的功能,诗歌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实也就是强调了这种教化功能。为了突出这种功能,传说孔子对《诗经》还进行了删削,删去了那些他认为格调不高、不利于教化的“郑卫之音”。因此,诗歌在中国历来被提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存心知”,说的其实就是这种心态。而唐诗,从总体上讲,也是对《诗经》的这种教化功能的传承。

唐代的时候,词被称为“曲子”或者“曲子词”,从这些名字我们就知道,词是合乐歌唱的,其性质就和现在的歌词一样。我一直认为,词发展成今天这种形态,与古代音乐家的相关度,应该也不比与文学家的少吧?一首新曲子出来之后,人们觉得十分好听,就为这首曲调填上新的词,于是,最早的歌名就成了现在的词牌。因此我们会发觉,在早期的词中,词牌往往和词的内容是一致的,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就属此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