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 > 第5章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白语解下册(第2页)

第5章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白语解下册(第2页)

夫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虽随机设教,种种不一。求其若圣若凡,上中下根,乃至逆恶之流,同于现生了生脱死,俯谢三界,高登九品者,唯净土一门为然也。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虽然随众生根机施设教法,有种种的不同。寻求这些法门中,(能让)不论圣者凡夫,上中下根,乃至五逆十恶之类的众生,共同在这一生中能了生脱死,俯谢三界,高登九品的,只有净土法门能够如此。

噫。如来大慈,普度众生。唯此一法,堪畅本怀。众生修行,冀出生死,唯此一法,决遂所愿。

如来大慈,普度一切众生。唯有这个净土法门,堪能畅达本怀。众生修行,希望出离生死,唯有这个净土法门,决定满足所愿。

法门广大,利益宏深。固宜一切佛子,悉皆奉行。何近见愚夫愚妇,率多竭诚归命。而通宗通教之士,反漠然置之,若不闻知者然。其故何在。

净土法门广大,利益宏大深远。固然应该是一切佛子,全都来奉行。为什么最近见到愚夫愚妇,大多竭尽诚心归命受持。而通达禅宗教下的人,反而漠然置之,好像没有听到,不知道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呢?

以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论断证,不信有带业往生之事。矜常处生死以度众生,不愿为速出生死之人。不知坯器未烧,经雨即化。烦惑未断,转生即迷。自利尚难,焉能利他。

因为研究教下的人,按照常规教理来讨论断惑证真,不相信有带业往生的事情。自夸要常处于生死轮回中来度脱众生,不愿意成为速出生死轮回的人。他不知道泥坯之器没有经过烧练,一经下雨就会融化。烦恼惑业没有断尽,一转生就会迷失。利益自己尚且很难,哪能利益他人呢?

此皆不谅己德,以博地凡夫,稍具慧性,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拟,以致一误永误也。

这都是不体察自己的德行,以博地凡夫,稍稍具有一点慧性,就以法身大士的作为来自我比拟,导致一耽误而永远耽误啊!

参宗者专主参究,以期明心见性。不知其机稍劣,不能明心见性者多多也。即使已得明心见性,而惑业未断,仍旧轮回生死,不能出离者,又多多也。五祖戒,草堂清,海印信,真如喆等,乃其确证。

参究禅宗的人专门主张参究自心,以期望明心见性。不知道根机稍稍低劣,不能够明心见性的人太多了。即使已经得到明心见性,而烦恼惑业没有断除,仍旧轮回生死,不能出离的,又太多了。五祖师戒禅师,草堂清禅师,海印信禅师,真如喆禅师等人,就是确实的证明。

噫。死生亦大矣,何可以专仗自力而不仗佛力耶。抑或自力果愈于佛力耶。夫人之处世,大而创业垂统,小而一衣一食,莫不仗众人之力,以成自事。至于了生死大事,乃虽有佛力而不肯倚仗。欲显出格之作略,恐堕愚夫之窠臼。其志可谓大矣,惜乎不知其所谓大也。

唉!生死实在是太大的一件事,怎么可以专仗自力而不仗佛力呢?又或者自力果真超过佛力吗?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大到创业统领国家,小到一件衣服一餐饮食,没有不依仗众人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事业。至于了生死的大事,则虽然有佛力都不肯倚仗。想要显示自己杰出的作为,恐怕堕入愚昧之人的境界格局。这个志向可以说是很大啊!可惜却不知什么才是真正的大。

不观华严一经,王于三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界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说一生成佛之法。其一生成佛之归宗结顶究竟实义,在于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不看看《华严经》是三藏十二部经典之王。是释迦如来初成正觉,为界外四十一位阶的法身大士,所演说的一生成佛之法。其一生成佛的归宗结顶、究竟实义,在于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夫善财所证,已得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所谓等觉菩萨也。等觉去佛,特一间耳,尚须回向往生。举华藏世界海诸菩萨,同禀此教,同修此法。岂今之通宗通教者,其根性之利,证入之深,悉能超过此等菩萨乎。

善财童子所证,已经和普贤菩萨等同,与诸佛等同,就已经是一位等觉菩萨了。等觉菩萨距离佛果就差一点点了,尚且必须回向往生西方。并劝化华藏世界海诸位大菩萨们,一同禀持这种教化,一同修持这种法门。难道当今这些所谓通宗通教的人,他们根性的锐利程度,及证入实相的深度,能够超越这些大菩萨们吗?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岂此诸经论,皆不足遵依。此诸圣贤,皆愚夫愚妇耶。一言以蔽之,曰,业深障重,未应解脱。故致日用不知,习矣不察而已。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极乐。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西方。难道这些经论都不足以遵行依从,这些圣贤之人都是愚夫愚妇吗?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人就是:业深障重,不应该得到解脱,以至于日日应用觉性却不知晓,习气养成便觉察不到了啊。

普贤行愿品者,即八十卷华严经,末后之入法界品,善财遍参五十三员知识,至普贤所,承普贤开示,及威神之力,即证等觉。

《普贤行愿品》,就是八十卷《华严经》,最后的入法界品,善财童子遍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到了普贤菩萨那里,承普贤菩萨开示,以及菩萨的威神之力,即刻证得了等觉位。

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以文来未尽,故未结而终。清凉国师特着疏钞,以大宏其道。至德宗贞元间,南印度乌茶国王,方贡普贤行愿品之梵本全文,译成四十卷。

普贤菩萨于是为他说偈颂,称赞如来的胜妙功德。因为经文传来没有完整究尽,所以没有结文而卷终。清凉国师特别撰写《华严经疏》,来广大宏扬这部经。到了唐德宗贞元年间,南印度的乌茶国王,方才贡献《普贤行愿品》的梵本全文,译成四十卷。

前之三十九卷,即八十华严经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第四十一卷,乃现所流通之普贤行愿品也。时清凉亦预译场,极为赞扬,奉命撰疏。

前面的三十九卷,就是八十华严经的入法界品,而经文义理更加详尽。第四十这一卷,就是现在流通的《普贤行愿品》。当时清凉国师也参预了译经场,极为赞扬,奉命撰写注疏。

四十卷之全疏,中国久已失传。幸东洋藏中,尚有其书。北京刻经处,专刻古德佚书,不久当可流通也。此一卷经,又复重为别行疏,以备乐简略,及修净土者之研穷。

四十卷的完整全疏,中国已失传很久了。幸而在日本的藏经中,尚且还有这本书。北京刻经处,专门刻印古德佚失的论书,不久应当可以流通了。清凉国师对这一卷《行愿品》,又再另外重新写有《普贤行愿品疏》,以备喜欢简略,以及修习净土的人研究。

其徒圭峰,为之造钞,固已中外流通矣。但以文富义繁,不便初机。范古农居士,以世以净土三经并行愿品一卷,为净土四经。三经注者颇多,不妨随机取阅。

他的徒弟圭峰宗密大师,为这部疏造写钞文,固然已经在中外流通了。但因为文句富瞻,义理繁广,不便初学之人。范古农居士,因世人将净土三经以及行愿品一卷,当作净土四经。净土三经的注疏较多,不妨随各自的根机取来阅读。

此经唯有疏钞,虽发挥尽致,而初机每多茫然。遂即疏钞,撷其要义,刊板流通。文虽简略,义仍具足,可谓观机逗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