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印光法师经典语录 > 第8章 印光法师白话解八(第2页)

第8章 印光法师白话解八(第2页)

这个魔子,追究他发狂的根本原因,不过是想要得到虚名财利,希望人家认为自己是大善知识罢了。详究他以后的果报,这种苦痛惨凄的状况,将所有竹子全部用来做成书简,也写不完啊!这不是很悲哀吗?

汝既发心念佛,当依净土经论所说而修。如此魔子所说,乃是窃取宗门祖师之言,妄以己见误会宗意。故其所说,皆似是而非。实与宗门道理相反,实为佛法之怨。若被彼所诱,堕彼党中,则难免以好心而招恶果矣。如此魔子,断断不可亲近。

你既然发心念佛,应当依照净土宗经论所说的来修习。如这个魔子所说的,是窃取宗门祖师的语言,错误的以自己的见解来误会禅宗深意。所以他所说的,都似是而非。实际上与宗门的道理相反,实在是佛法的怨家。如果被他所引诱,堕入他的派党当中,就难免以好心而招来恶果啊!这样的魔子,绝对不可以亲近。

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应当谨慎遵守净土宗列位祖师的老规矩,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希望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才不虚度这一生,以及真为如来弟子啊!

须知禅宗一法,名为教外别传。凡所提倡,意在言外。千言万语,总皆指归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法身理体。令人先悟此体,然后起彼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

必须知道禅宗这一个法门,名为教外别传。凡是所提倡的,是深意在言语之外。千言万语,总而言之,都是为了指明真如空相的法身理体----这一空相理体之中,不再能分别出因果,修证,凡夫,圣人,众生和佛这些具体的名相(如经文所说"心灭则种种法灭,无人我众生,无智亦无得"等)。令我们先悟到这个真如理体(只是体悟到,而非证得法身),然后在凡夫地开始修因证果(悟后起修不易错路且容易用功,因已了悟万法皆空,自他一体,人命无常,轮回是苦,出离方乐等真相,自然道心坚固,信愿不退),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的事。

但其酬机之语,名为机锋,名为转语。欲令人参而自得,故无义路。若会得,固属大幸。若会不得,但当将此一句话,当做本命元辰,废寝忘餐,终日竟夕,如一人与万人敌,不敢稍有间断放纵。

宗门中酬答当机的言语,名为机锋,名为转语。是要令人参究,自己亲得,所以没有办法按字义理解。如果领会得到,固然是大幸。如果领会不得,只要将这一句话,当做自家性命(念念不忘),废寝忘食,一天到晚,如同一个人与一万人战斗,不敢稍稍有所间断放纵。

一年不悟两年参,十年不悟二十年参,一生不悟,即生生参。果真拌(pān)此深心参者,决无不悟之理。既悟之后,乃名悟道。尚须历诸境缘,煅炼习气。直得烦惑净尽,方名证道。

一年不悟,两年参,十年不悟,二十年参,一生不悟,就生生世世参。果真豁出这个深心来参究的话,决定没有不开悟的道理。既然开悟之后,就名为悟道。但还必须经历诸多的境缘,来煅炼磨灭自己的习气。直到见思烦惑净除究尽,方才名为证道。

彼魔子者,乃以误为悟。悟尚全体是误,何况说证。乃不知惭愧,不惧因果,竟致无量好心男女,受彼所骗,同断善根。汝宜笃信吾言,自不被彼所陷矣。至嘱至嘱。

那个魔子,是以“误”为“悟”。其所谓开悟尚完全是错误,遑论证悟呢?这是不知道惭愧,不畏惧因果,竟导致无量的好心男女,受他所骗,同断善根。你应该真实相信我的话,自然不会被他所引诱陷堕了。这是我恳切的咐嘱。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仲春一别,忽值夏令,光阴迅速,殊堪惊人。每忆二位信心真切,法眼未明,致令舍高明而取卑暗。何异弃家里之活佛,供野外之土偶。不特自失正见,贻(yi)诮(qiào)大方。即(光)亦进退咸乖,殊深惭赧(nǎn)耳。

农历二月一别后,忽然又到了夏天,光阴迅速,实在惊人,每每忆念你们二位的信心真切,但择法眼未明,导致舍弃高明而取学于卑暗。如同抛弃家里的活佛,供奉野外的泥土神像。不仅自己失去正见,而且会让见识广博的内行人笑话。就是我这个做师父的也进退两难,实在深感惭愧脸红啊!

来书谓后有所着,随时见贶(kuàng)。(光)目昏体衰,无事不亲翰墨。纵因事有作,亦同集字聚叶,有何可观。然恐孤负所期,今将以前残羹馊饭,略盛一二。倘不嫌酸臭,亦可作反尝尝自性之前茅。

来信中说,以后有着作的话,随时见赐。我眼睛昏花,身体衰颓,没有事情不会拿起笔墨。纵然因为有事情所写,也如同收集一个个的字,堆聚一片片的树叶,有什么值得看的呢?然而恐怕辜负你们的期望,现在将以前这些陈腐老调的话语,略微的盛上一点点。倘若不嫌弃酸臭,也可以作为反尝尝自性的前鉴(译者按:印祖所说因果伦理等,皆是性德的表现。所以说尝过印祖的文字,可以反尝自性之德)。

净土决疑论,系民国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十三期报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热闹耳。后竟以主持无人,遂停版不出。此论文虽鄙菲,而于断疑生信,不无少补。

《净土决疑论》是民国三年狄楚青居士因为黎端甫回老家,致使《佛学丛报》十三期的报料不足,于是令我写一二篇来助热闹罢了。后来因为没有人主编,于是就停版不出了。这个论文虽然鄙陋低劣,但对于断疑生信,不是没有一点利益的。

至于永明料简训释处,须仔细参详。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虚文。此(不慧)数十年痛心疾首者,于此以发挥之。万不可以今人所说为的,致孤负永明大慈悲心也。

至于永明大师四料简解释的地方,必须仔细参究详明。如果不这样生起信心归向,就成了虚设之文。这是我几十年来所痛心疾首的,所以要对于四料简加以发挥。万万不可以现在人解说的,认为正确,导致辜负了永明大师的大慈悲心啊

持经利益随心论,以今人受持经典,了无敬畏而发。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敬畏中求,能竭诚致敬,纵究竟果德,尚能即得,况其下焉者哉。余皆随事而书,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取其益,勿校其迹,自有裨益。倘以古德着作绳之,则将焚毁之不暇,何可令其一经于目哉。

《持经利益随心论》,因为现在的人受持经典,一点都没有恭敬畏惧心,所以有感而发。想要得佛法实际利益,必须向敬畏当中来求,能够竭诚致敬,即使是究竟的果德,尚且能够马上得到,何况是果德之下的利益呢?其余的都是随事情而写,所谓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取其中的利益,不要校仿其中的事迹,自然会有益处。倘若以古德的着作来衡量,那么我的着作将它们焚毁都来不及,怎么可以去过目呢?

拣魔辨异录文理高深,禅教融贯。系雍正十一年夏初始着,至十三年方毕。未及刊板,龙驭宾天,迨后刊时,以草书替字,钞者不察,便许多直作本字,而错讹便不胜其多。

《拣魔辨异录》文字义理高深,禅宗教下融会贯通。是雍正十一年(1733)夏初开始写作,到了十三年(1735)方才写完。没来得及刊板印行,雍正皇帝就往生了,等到后来刊印时,有用草写体所替代的字,誊写的人不觉察,便将许多替代的字直接当作这个替代字本身了,这样错误的地方非常多。

使世宗在世,断断不至如此耳。今春细校两次,俾还本来面目。倘后因缘果就,当不负世宗一番至意矣。

假使雍正皇帝在世,断断不至于如此。今年春天仔细校对两次,使得这本书还回本来面目。倘若以后因缘成就,应当不辜负世宗皇帝的一番至诚好意了。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善导和尚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他阐扬净土,不崇尚高深玄妙,只在真实亲切,平常实在的地方教人修持。至于他所指示的专修、杂修利益无穷。专修:就是身业专门礼拜(凡是围绕以及一切处,身体不放逸都是),口业专门称诵(凡是诵经诵咒,能够志心回向,也可以名为专称),意业专门忆念。如此修行,往生西方,一万个人不会漏掉一个。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二位当以此自利,又当以此普利一切。

杂修:就是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因为心不纯一,所以很难得到利益,那么一百个当中,很少能有一二个,一千个当中很少能有三四个往生的。这是金口诚言,千古不变的定论啊!你们二位应当以此专修自利,又当以此专修普利一切众生。

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

至于持咒这个法门,只可以作为辅助的行持。不可以将念佛作为兼带,以持咒作为正行。持咒法门,虽然也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凭信愿真切,与阿弥陀佛的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阿弥陀佛接引。如果不知道这个意思,那么法法头头,都是不可思议,随修任何一法,都没什么不可以,就成了“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了。

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

如果知道自己是具缚的凡夫,通身都是业力,不仗如来的宏誓愿力,决定难以在这一生出离轮回。方才知道佛陀的一代时教当中,其他法门的力用没有可以比得上净土法门的!

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着魔发狂,尚有日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