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疏》,阅读了三遍。善导和尚专门以平实的事相法门,接引末世的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的法门,他的慈悲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而无以复加了。实在是因为众生的业力情识没有消除,三昧没有成就,纵然高谈实相理体以及真如本性,终究只会成为画饼(得不到实际的利益)。
又以古人闻理性当体便是,则进行弥速。今人闻此等语言,则废弛道业,但欲任己业识茫茫之天真耳。其书经中外抄录,错讹不胜其多。
又因古人听到“理性当体便是”这样的道理,功夫则进行的更加快速。现在的人听到这些言语,则会荒废松弛道业,只想要随任自己,在业识的苍茫大海中随波流转罢了。《观无量寿经疏》这部书经过国内国外的展转抄录,错误的地方有很多。
仁山杨子,凡点句读处皆恰当。至于校讹,亦只照样校对,并未厘正错讹,如所刻弥陀疏钞等。(光)不惜获罪,略为正订。
杨仁山居士,一切标点句读之处都很恰当。至于校对讹误,也只是照原样校对,并没有厘清匡正错误的地方,例如他所刻的《弥陀疏钞》等等。我不顾虑获罪,大略做了一些订正。
觉善导婆心,更加亲切。然不敢与杨子及今之当道弘法者观。彼若见之,将又如通公之骂聪明人耳。
觉得善导大师的慈悲婆心,更加亲切。然而不敢给杨仁山居士以及现今正在世间弘法的人看。他们如果见到了,将又要如同通智大师那样骂聪明人了。
往生论注,阅一遍。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宜细看之。此三种讹字皆标于顶格。待明春解期时当呈上一览。
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阅读了一遍。文字义理显豁直捷。真正能够向上继承慧远祖师,向下开启智者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等祖师。应该仔细去看。这三种书中错讹的字,都标在书的顶格。等到明年春天解期的时候,当会呈给你一看。与谛闲法师书
(光)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口虽念佛,心不染道。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无奈昏散交攻,依旧昔时行履。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
我自从出家以来,就相信净土法门。但因为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泛泛,虚度岁月。口里虽然念佛,心却不染法道。近来承蒙法师你的教诲勉励,立誓期望不辜负你的慈悲婆心。无奈昏沉散乱交相攻伐,依旧还是过去的老样子。因此每天阅读十多页净土宗的典籍,来发起胜进之心。
至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又查文类,圣贤录,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谓藉气束心,当本乎此。
看到飞锡大师的《宝王三昧》中的随息念佛法门,就试着用这个方法来念佛,于是觉得妄念不像以前那样潮涌澜翻。想来久而久之,应当定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的一天。又查到《乐邦文类》,《净土圣贤录》,都收录了这一段文。因此明白慈云忏主所说的十念法,说到凭藉一口气来收束心念,这个根源应在此处。
而莲宗宝鉴亦载此法。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钝者,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故述其己私,请益高明。当与不当,明以告我。
而《莲宗宝鉴》也记载了这个方法。足以见到古人预先知道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不依这个方法,不能入道,而预先施设这个方法。然而古人大多不以这个方法教导他人,因为那时人的根机还很利,一发乐意念佛的心,自然得到一心不乱。而现在的人,像我这样障重根钝的人,恐怕一生也不能得到一心不乱。所以陈述自己的私见,请教于见解高明的(法师您)。确当与不确当,请明白告诉我。
(光)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
我又认为,只这个方法,具足收摄了五停心观。如果能够随息念佛,就收摄了数息观、念佛观。而摄心念佛,贪染心渐渐可以断绝(不净观),瞋恚也不会炽盛(慈悲观),昏散一除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以破除了(因缘观)。又是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的念佛法门。
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
我认为现在悠忽散漫念佛的人,似乎不合适令他们依照这个方法。恐怕他们因为不记数,就成为懈怠。而有肯用心念佛的人,如果不依照这个方法,决定很难成就念佛三昧。
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后学试之,以教来哲。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
法师您乘愿再来,利益他人,自己虽然不用这个方法,应当为后学之人试一试,以教导后来聪明有智的人。如果是利根之人,一个七日、二个七日,定能得一心不乱。纵然像我这样昏昧愚钝根机低劣的人,想来十年、八年,或许可以得一心不乱啊!与玉柱师书
窃闻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随机逗教,说种种法,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已。然佛之知见,众生本具。而无始迷昧,浅深不同。
我听闻: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随众生机缘,阐扬教义,说种种法,无非想要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罢了。然而佛之知见,众生本来具足。但众生无始以来的迷惑暗昧,有深有浅,根性不一。
迷之浅者,随修一法,便得悟入。迷之深者,匪仗弥陀宏誓愿力,往生净土,决难克证。
迷惑浅的人,修任何一个法门,便可以悟入。迷惑深的人,如果不仗阿弥陀佛的宏誓愿力,往生净土,决定难以克证。
况兹一门,为诸法之归宿,乃修证之极致。如来初成正觉,说华严经,具无量法门,收一乘根性。而善财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令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并劝海会大众,咸求往生。
何况这个法门,是诸法的归宿,是修证的极致。如来初成正觉,说《华严经》,具足无量法门,收摄一佛乘的根性。而善财童子在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令他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并劝华藏海会的大众,都求生极乐。
由是而诸大乘经皆悉赞扬,而净土三经专明其致。有谓净土为权渐小乘,而不肯修习,复障他修者。总因未能研究大乘经论,但执直指之指,未见自心之月。观华严行愿品可以知矣。
因此诸大乘经,都赞扬净土,而净土三经专门说明净土的情致。有人说净土是权教、渐教、小乘法,而不肯修习,又障碍他人去修。这都是因为没能研究大乘经论,只执着直指月亮的指头,没有见到自心的月亮。看一看《华严经》的《行愿品》就可以知道了。
而况迦叶,阿难,马鸣,龙树,智者,永明等诸大祖师,皆注经造论,极力赞扬。谓非六方诸佛之化身,两土教主之嫡嗣者乎。
更何况迦叶、阿难、马鸣、龙树、智者、永明等,诸位大祖师,都注经造论,极力赞扬净土。这难道不是六方诸佛的化身,极乐、娑婆两土教主的嫡系子孙吗?
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矧(shěn)兹末世,人根陋劣,知识稀少。舍此一法,其何能淑。愿兄于宗教之暇,略分心于此法。自利利他,报佛深恩。如或不无疑惑,当广阅净土经论。
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况且现在末法之世,人的根机陋劣,善知识希少。舍此净土法门,怎能得到利益。愿师兄您在参究禅宗,学习教理的空暇,略微留心在这个法门。自利利他,报佛深恩。如果有疑惑,应当广泛阅读净土宗的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