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铁路改签规则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利益集团寻租(1)

力拓间谍案爆发,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矿业进出口公司总经理谭以新被牵出,因商业犯罪被逮捕。

在大型国企从事铁矿石贸易的业内人士看来,前者也许是新鲜事,但后者绝对不是。谭以新案暴露出了这个行业的“灰色地带”。

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商品分平价和议价的双轨制容易滋生“官倒”*一样,中国在进口铁矿中也形成了一批“国企倒爷”。在这些“国企倒爷”中又有不少人来运作具体倒卖事宜,由此产生的灰色收入和利益交换等违规违法小动作自然也不在少数。

谭以新正是其中之一。

在铁矿石需求旺盛的时候,倒卖业务十分繁荣,几乎每家大型钢厂都倒卖铁矿石,利润至少在亿元以上。据国内一家资深钢铁研究机构估算,2008年中国长期协议进口的铁矿石中有超过10%被拿到市场上倒卖,各个进口企业倒卖长协矿的收入至少超过200亿元。

更重要的是,这不只是中国钢铁行业内部公开的秘密,三大矿山巨头对此也烂熟于心。必和必拓的高层讲述过一件往事:曾经有一家国内大型知名钢铁企业与必和必拓洽谈合资开发澳大利亚一个铁矿石项目,要求多出来的部分自己倒卖赚取差价,必和必拓拒绝了这个要求,后来力拓答应了这家钢厂的要求。

铁矿石进口资质简直就是赚钱的金钥匙。最典型的是中钢集团,中钢是国内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商之一,在澳大利亚恰那铁矿拥有1100万吨权益铁矿石。以2007年的交易为例,中钢按照长协价格每吨80美元购进铁矿石,转卖给国内钢厂却是按照市场定价卖到160美元吨。这一买一卖之间的利润足足有100%!

正是利用这一绝佳资质,中钢集团这个不生产一吨钢的企业却成为了钢铁业的巨头。

从2003年到2007年,铁矿石市场逐年火暴,中钢集团在此期间也完成了华丽转身,销售收入从130亿元增加到1200亿元,增加了近9倍;净利润则从2亿元跃升到30亿元,增长了整整15倍!正因为赚取了铁矿石进口环节的丰厚利润,所以即使在钢铁企业最赚钱的时候,中钢集团却始终没有动过投建钢厂的念头。

不过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像中钢这样先知先觉。

事实上,在中国开始进入铁矿石谈判之前,国内没有一家钢厂意识到铁矿石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企业为了上市,还会把矿山的资产剥离掉。

一切都由宝钢开了先河。2003年初次参与谈判,宝钢虽然只是列席,并跟了新日铁的首发价格,但宝钢却从长协矿获得了收益。当时宝钢的规模还不够大,签订的长协合同量除了满足自用外,还剩下许多,这些剩余部分后来都以现货矿的价格卖给了国内其他钢铁企业,宝钢因此大赚了一笔。

首钢则是华北地区倒卖铁矿石的大头,连续几年都将用不了的铁矿石加价卖到现货市场。2004年,首钢进口铁矿石万吨,其中自用只有万吨,其他全部按照现货价格卖给其他企业,仅此一项便为首钢增收超过亿元。

首钢对此事毫无异议,认为国企倒卖铁矿石理所当然合法合理。其中一位高层就明确表示,进口铁矿石资质并不是特殊的权利,各个钢厂都有单独的国际贸易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做进出口贸易赚钱,既做钢材也做铁矿石,有得赚自然会去倒卖。

刚开始是小赚,长协矿和现货矿的价差并不大。但近几年随着国内铁矿石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又有越来越多的贸易投机,现货矿与长协矿的价差也越拉越大。套利空间越大,倒卖投机的参与者也就越多。每年铁矿石谈判中“边谈边涨价、越涨价越高”的怪现象也就不难理解,其中的逻辑不言而喻,每每中方要求低价以争取成本空间,争取得越多,两者差值越大,套利空间越大,参与者也就越发踊跃。

利益集团寻租(2)

当然,中钢协将进口资质压缩到112家的初衷是好的,它的逻辑是:进口商越多,竞争就越激烈,如果大家都去抢购铁矿石,市场会更加混乱,价格会波动得更加剧烈。因此,减少铁矿石进口资质的目的是为了平抑铁矿石市场价格波动。

中国每年进口的铁矿石总量中,长协矿所占的比例不到一半,邻国日本的长协矿比例却高达95%。在2008年,全球只有15%的铁矿石是在现货市场销售的。中国每年的铁矿石进口量又占到全球铁矿石贸易总量的一半,很显然,每年都有大量的铁矿石是以长协矿方式销售到中国,到了国内却变身为现货矿。

不能不说铁矿石进口资质这一体制已经被严重扭曲,由此造成的价格双轨制为拥有特权的企业和贸易商创造了巨大的寻租空间,铁矿石进口的相关制度已经沦为了*裸的寻租工具。这一机制不仅违背了中钢协的初衷,没有起到淘汰落后产能平抑市场价格的作用,反而成就了利益盘剥的金字塔,底层是广大没有进口资质的中小钢企,中间是倒卖铁矿石的大型企业和贸易商,最上层是三大矿业巨头。实际上,这个金字塔还应该在最底层再加一层,那就是国内广大的消费者,因为我们是生产环节最后的埋单者。

不仅铁矿石进口机制沦为寻租工具,现行的生产企业联合谈判机制也越来越像是一场寻租游戏,成为大企业打击对手谋取小集团利益的手段。

在长协矿倒卖的利益链条暴露出来后,宝钢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代表,其立场受到质疑。

早在第二次参与谈判后,就有业内人士对宝钢的代表资质提出了疑问:宝钢在钢材市场拥有一定的定价权,具有很强的成本转嫁能力,铁矿石价格涨多少其实对宝钢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其他钢铁企业却不一定能够承受高价铁矿石,这样,宝钢可以利用机会铲除竞争对手,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即使是在铁矿石涨价最凶的2008年,宝钢仅用一次提价就完全转移了铁矿石成本的涨幅。这是因为,高价铁矿石对钢价能形成很强的支撑,成本推动钢价上涨,宝钢提价的空间也随之拓宽。宝钢每年都会在谈判关键时刻提价,每次都会引来业界的质疑。

经过几年谈判,业界对宝钢的质疑已经累积到了顶点,尤其是同行业的其他钢企,对宝钢怨声载道。2009年年初,大量钢企纷纷到商务部去告状,无奈之下,宝钢的谈判首席代表位置被架空,取而代之的是中钢协全权主导。

但是,即便是中钢协出任谈判代表,也没有对这种联合谈判的机制做出太大的修改。以往宝钢谈判时,代表的仅仅是宝钢一家的生产需求,甚至算不上是联合谈判;中钢协登场后,提出了总量谈价的策略,即不再是单以宝钢一家的需求去谈判,而是以国内主要钢铁企业的需求去谈判。但是这个“总量”显然只代表了行业的一部分,未及全部,所囊括的范围不言而喻。

无论是中钢协本身,还是作为谈判代表,中钢协所代表的利益集团都很明确,而由其倡导并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机制显然带有很强烈的倾向性。可叹的是市场自有其运行规律,并不由人,中钢协建立的铁矿石进口相关制度非但没有将市场调控到让人满意的地步,却被利益驱动下的企业或个人用作了寻租工具。

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既站在民企的阵营里,又是大型钢铁企业的代表,他对铁矿石谈判简短却精辟的评论也许更容易让我们接近真相。

沈文荣认为:“铁矿石谈判的问题出在我们自己内部,而不是外部,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发展钢铁企业都是空话。”

对于2009年的谈判,沈文荣在谈判开始前就抱着冷静的心态:“要看谈判代表能不能代表中国钢铁行业去谈。如果没有中国钢铁行业强势谈判代表,谈判可能还是失败的,说不定还要加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