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他立下一人灭一国的壮举之时,仅是一个外教使臣而已。
&esp;&esp;赵信上学之时,读史书看到他的事迹,对此人佩服不已。
&esp;&esp;他身上体现出了大堂男儿英勇的气概以及风骨。
&esp;&esp;王玄策数次出使印度,开拓了从西藏通向印度的路线。
&esp;&esp;他出生以及去世年月不详。
&esp;&esp;但一人灭一国,把古印度按在上摩擦的传奇故事,在历史上记下了鲜明的一笔。
&esp;&esp;贞观年间,大唐帝国昌盛,四方来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派王玄策出使天竺。
&esp;&esp;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受帝命,再率30余人出使印度。
&esp;&esp;但此次出使,使团陷入天竺国内乱,王玄策等人被俘。
&esp;&esp;被关数日后方得逃脱机会。
&esp;&esp;若是一般人,脱身后定是回大唐上报朝廷。
&esp;&esp;但王玄策却去借的八千余名兵马,杀回天竺。
&esp;&esp;将天竺联军轻松击败,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
&esp;&esp;双方几番交战后,王玄策一鼓作气灭掉东天竺,至此扬威印度。
&esp;&esp;既能出使外交,又可带兵打仗,赵信表示很满意。
&esp;&esp;再看向右边的于谦,赵信心情就更难掩激动了。
&esp;&esp;他头戴荷叶巾,有两条带子垂于身后,添几分飘然之意,身穿深蓝圆领襕衫,浓眉大眼,双目沉静严肃。
&esp;&esp;【于谦】
&esp;&esp;权谋:93
&esp;&esp;统帅:70
&esp;&esp;野心:60[永久值]
&esp;&esp;忠诚:100[永久值]
&esp;&esp;于谦是明朝名臣,官至兵部尚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esp;&esp;对于于谦,让人耳熟能详的大概就是他那首《石灰吟》。
&esp;&esp;诗中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道尽了他一生的追求。
&esp;&esp;于谦政治上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仅此受到排挤打压。
&esp;&esp;别人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
&esp;&esp;军事上于谦也有独到见解,主张兵贵在精,将贵在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
&esp;&esp;他提出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对明朝的兵制影响很大。
&esp;&esp;少年时有个和尚观其面相,说他“将来是拯救时局的宰相”。
&esp;&esp;此话当真不虚,当年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怂恿,御驾亲征瓦剌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