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频率甚至超过了苏轼,真可以说是三天一小批,五天一大批。这里更是称他为〃龌龊小生〃,心中的厌恶可想而知。虽然您老人家不懈一看,但也不必口吐恶言吧,比较失形象分的说。事实上,吴文英的词,犹如一部后现代电影,意境变幻莫测,场景纷至沓来,但始终有一种饱满清晰的情绪在里面,《四库提要》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这样的词,爱者极爱,恶者极恶,基本上看个人的喜好了。但总的来说,他的词确实不失为别具一格的好词佳作。

老王所提及的三首辛词名作,正如他所言〃俊伟幽咽,独有千古。满腔英雄热血,却如同飞花落去付流水,让人不胜唏嘘。后文中会重析《贺新郎》,读者可加以印证。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人间词话之十二

【周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如〃水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极,追寻已远。〃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唯〃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二语乎?】

周济(1781…1839),字保绪,一字介存,晚号止庵,荆溪人。清代常州派重要词论家、词人。

踏莎行吴文英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尤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鬓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

吴文英的词可谓变幻万千,难以捉摸,理解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的词跳跃性极大,有时候完全没有清晰的条理和脉络可循,只看上阙,永远猜不到下阙会如何写。张炎批评他的词说:〃如七宝楼台,眩人耳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断。〃这个评得未免过于武断。吴文英的词言辞优美,宛如颗颗珠玉散落在前,但事实上,珠玉看似散乱,但是却被一根红线串起,成为完整的艺术品。吴文英就像一个极具天资的孩童,他只管按照自己的方式用跳跃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管人家的思维是否会和自己一样。读他的词,也要将自己当作一个孩童,任那种情绪牵引着你走,不要考虑太多些衔接和过渡,因为那种情绪始终如一,情绪就是串起全词的那根红线。品他的词,其实就是品一种蕴含在词里面的情绪和感受。大凡后世的较为出名的词评家,都不屑于他这种写法。这很正常,因为历来词的写作讲求章法、句法、字法,在运意布局方面要求脉络清楚、前后连贯、层次井然。这些人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的定式,很难接受这么出格的表达方式,比如张炎,比如老王,都不能接受这种写法。也许可以这么说,吴文英是中国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朦胧派词人。

吴文英的这首《踏莎行》有很多种方式理解,正着理解也好,反着理解也好,最终所表达出来的感受却是一样的,这种感受一直贯穿词的始终。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尤带脂香浅。〃乍一看,还以为是在读《花间词》里的温庭筠了。薄绡轻笼着莹润的玉肌,罗扇半掩着檀红的樱唇,衣袖的花边散发出淡淡香气,真是像极了温词。随后的一句〃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鬓乱〃写小憩初起的伊人,舞裙空置,云鬓散乱,应是深愁婉转,无心歌舞。上阙句句写实,佳人如在眼前。下阙〃午梦千山,窗阴一箭。〃笔锋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折。原来,玉人不在眼前,而是在午梦之中。〃窗阴一箭〃是指时间之短,窗前日影移一箭之地的时间,午梦却忽然已恍在千山之外。这句颇有〃一枕黄粱〃的意味,更加突出了午梦初回的怅惘与迷思。〃香瘢新褪红丝腕〃,这一句再次把人的思绪拉回梦境,回想梦中佳人的手腕因为消瘦而显现出来的丝带的勒痕,真是我见尤怜,不忍猝醒。最后一句〃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实写眼前之景,〃隔江〃一句绝佳,和前面《蒹葭》中佳人可望不可及的那种韵致几乎同出一辙。〃隔〃字在这里用到了极致,既写出了眼前飘缈迷离的景象,又凸显了一种怅惘若失的情结。本已情思迷惘,恍见伊人宛在,更兼雨声迷离,江阔水远,不由得愁怨顿生,追思无极。

〃愁怨〃一作〃秋怨〃,亦通。但这里〃艾枝〃、腕上〃香瘢〃都写明是端午时节(旧时端午有系红丝线避邪之俗),应当还是以〃愁怨〃略好。

这首词上阙写梦境,笔笔写实;最后一句写实景,却显得恍惚朦胧。以实笔写虚境,以虚笔写实景,全词显得亦真亦幻,曲致迷离。这也正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梦窗词始终带有这种缥缈迷离的朦胧意味,这才是〃水光云影,摇荡绿波〃之所指。老王虽然还算欣赏〃隔江〃之句,却没有体会到周济评词的真正含义。

最后补充一下。这首词据说是吴文英端午怀姬之作,但是词有千面,也不一定就要这样理解。假如把这首词里当成一首怨妇词,把〃午梦千山〃之人换成女主人公,理解起来也一样,甚至更加合情合理。上阙写女主人公小憩初醒的仪态,下阙写她梦醒之后,却见〃香瘢新褪红丝腕〃,相思几回瘦几回,不经意间却见 〃隔江人在雨声中〃,不由得〃晚风菰叶生愁怨〃了。初醒时隔江听雨,似在梦境,却又真切,这意境亦是极妙。全词浑然一体,也更易理解。

人间词话之十三

【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踏莎行(自沔河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姜夔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