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老子道德经全部 > 第32部分(第1页)

第32部分(第1页)

大作家托尔斯泰说:〃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做违背自然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的弱点。〃

【漫谈】人们能够享有多少公民自由,这要看他们对自己的欲望在道德上能有多少约束,要看他们对正义的热爱比他们的贪婪高出多少,要看他们的明智与清醒的理解比他们的虚荣和傲慢超出多少。

【漫谈】哲学家洛克说,自由是依靠公民们认识到追求真幸福的必要以及能制驭其炽情。这个意见是他从自己的以下学说推出来的:公私利益固然在短时期内未必一致,长远下去是合一的。假若有一个社会,一律是由既虔诚又有远虑的公民组成的,那么给他们以自由,他们就会按促进公益的方式行动。那样,就不必要有约束他们的人间法律,因为神律已经够了。一个历来善良而现在动邪念的人,会对自己说:〃我也许逃得过人间法官,但是我在天曹法官的手里难逃惩罚。〃因此他会放弃邪念,去过善良的生活。所以,在远虑和虔诚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法的自由才可能完全实现;在其它场合,缺少不了刑法加给人的约束。

老子的治国方略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使之“见素抱朴”,让人保持其淳朴的天性,以致贪欲妄为的“炽情”无有滋生的土壤,从而达到长治久安。

孔子的治国方略是:在人的淳朴天性已溃败的情况下,用仁义礼智逐步来“制驭其炽情”,并用其作为洛克所谓的“神律”来达到国泰民安。

所以,孔子治理国家,提倡仁义礼智,此乃是在社会已遭腐败之后的无奈之举,是用其为跳板以致于道。故而孔子说:“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谓:“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媵残去杀矣。”“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意译



 道从不超越规律任意施为,万物却能顺应自然各得其所。

 王侯若能格守虚静恬淡,不贪为妄施,人民将自我进化。

 人民自我进化时如有人贪欲萌动,我就用淳朴之道来镇服。

 用淳朴之道镇服后,上下即同乎无所贪欲。

 上下同无贪欲,共处于恬淡虚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

 原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是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注释】上德:最好的品德。此指遵循道而行的统治者。不德:不固执于主观意愿,无施恩于物的想法。下德:次一等的品德。此指具有次一等品德没有体悟道的统治者。不失德:固执己见,不能抛开自我主观意识。

道有智则惑,德有心则险,心有目则眩。上德之人,惟道是用。而至道不损,至德不益。四时行,百物生,天地之德可谓至大,然而天不以为德,物亦不知其德。古圣王所以成德布施,皆不外是则天而行之。其所作所为,总是遵循客观规律,从不盲从自我主观愿望,从不凭感情、意气用事。故此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者不能体悟大道,总是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欲立善以治物,务施德以治民,但他的这些意识、思想、观念,却来源于现象世界,常常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而又欲使民歌功颂德,此乃是利用之术,交易之道,并非真德。其殊类分析,刑名执之。虽似有益处,但却损害了人性自然之朴,以至流弊层出。所以说下德不失德,可谓是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注释】无为:无所为。 无以为:无有主观任意之为。为之:贪施尚为。有以为:为了实现个人功利而作为。

治世应以大德,不以小惠。为政以德,则本仁以育万物,本义而正万民,本中和以处万事。所谓恭己正南面而已,乃是自己以身作则,则百工各尽其职,庶务尽修,上如同无所作为然,故大德者,乃是不言之化、自然之治、以无为为之者。故称之为无为而治。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王弼说:〃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注释】上仁是慈善爱人,为之是无企图而为。上义是忿枉佑直,为之是有意识而为。庄子说:〃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

王弼说:〃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而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直而求义理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