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公认的三个穿越者 > 第75部分(第1页)

第75部分(第1页)

。这要靠翻译,靠你们这些随员呀!”

“皙子,你这话有道理。不过,李鸿章当年出访,公使馆事先把事情都办好了,他只是签字画押,出席酒会罢了。可这次是去考察,考察别人的政治、宪法,翻译和随员中也没有人懂这些。好比拿我来说,我日本话可以说,日本文字可以看,但日本数百部法典,我就一点都不懂,我就不算一个合格的考察随员。”

熊希龄坦诚的态度赢得了杨钧的尊敬。他说:“熊翰林,你是个明白人。我国官场中能明白地看出自己不足的人真是太少了,一顶乌纱帽戴在头上,就仿佛变得比别人都高明了似的,其实许多做官的,比起我们石塘铺的作田人还要蠢三分。”

“你说的也是实话。”杨度起身给熊希龄斟茶,自言自语似的说,“这次考察各国政治,是件很好的事情,全国全世界都在望着。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今后君宪的成败。”

“皙子,正是你这句话,所以我专程来到日本找你,是想请你为此次考察宪政的成功帮一个大忙。”熊希龄站起来,恳切地望着杨度说。

“找我帮什么忙?”杨度问。这句话也提起了杨钧、代懿的兴致,他们都专心望着熊希龄,静听他的下文。

“我这次来日本,是奉了徐侍郎徐世昌的命。徐世昌说当今中国研究各国宪政的有两个专家,一个是梁启超,一个就是皙子兄你,两位都是不世之才。”

这“不世之才”四字是熊希龄临时糊的一顶高帽子,果然起了作用,杨度听了很得意,嘴上说,“徐世昌还晓得点事!”

代懿插话:“秉三兄,听人说徐世昌是靠了袁世凯的力量才当上兵部侍郎的,有这事吗?”

“这话有些道理,但也不全是。”熊希龄答,“当年徐世昌落魄的时候,袁世凯看出他是个人才,与他拜把结兄弟,又资助他进京会试,徐世昌一举中进士点翰林,靠的他自己的真才实学。进翰苑后官运不济,袁世凯邀他去小站。后来袁做了直督兼北洋大臣,保举他为国子监司业。从那以后便年年升官,先是商部右丞,后署兵部侍郎,又奉命在军机上行走,又正式授兵部侍郎,短短几年间,便由正七品升为正二品,官运之好,如有鸿星高照。”

代懿说:“你们看,这还不都是袁世凯起的作用?袁世凯现在是除了慈禧就是他了。”

“也不尽是。”熊希龄笑着说,“徐世昌学问好,会办事,而且长得一表人才,修养、风度都是朝廷大员中数一数二的。听说袁世凯向慈禧推荐他时,慈禧说叫他来看看。一见面,太后便笑着对身边的人说,哟,这是个美男子呀!”

一句话,招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杨度想起那年初见徐世昌时,也曾为他的仪表风度所吸引。

杨钧有意揶揄下,说:“徐世昌怕是张易之、张宗昌一类人物。”

“别瞎扯,徐世昌是正派人。他请皙子帮忙的事,还特地与袁世凯商量过。袁世凯也说,杨皙子是大才,就不知请得动不。”熊希龄借机又把袁世凯抬出来,再给杨度加一顶高帽子。“你们知道吗?派五大臣出洋的事,是袁宫保上的折子。”

“噢,是他上的折子!”杨度轻轻地说。袁世凯极力主张君主立宪,袁世凯称赞他是大才。这两件事,大大消除了杨度因戊戌政变而对袁的反感。

代懿说:“秉三兄,你绕了这多弯子,要害事还没说出来,你专程来日本,到底要请皙子兄帮什么忙?”

熊希龄笑着说:“徐侍郎要借重皙子的大才,代五大臣写几份回国后的察报。”

杨钧忙说:“有这样的怪事,他们出国花天酒地,禀报却要别人来写?”转脸对杨度说,“哥,这种枪手的事不能做。”

杨度袖着手,冷冷地笑着,没有做声。

代懿说:“重子,人家秉三来一次也不容易,你先别一口否定。只是枪手不能白当,有什么报酬吗?”

“有哇,有哇。”熊希龄连连点头,“先送一千两银子暖笔,交卷后再奉送一千两。”

代懿叫道:“二千两银子,这事做得,皙子,答应下来!”

杨度在心里思忖着。假若以自己的名义写一部关于宪政的书,朝廷把它印出来发给各级官府,即使无一分银子的报酬,他也甘心乐意。但把自己的成果奉献给那几个混账不通的大官僚,尽管有二千两银子作为交换,他心里也很不情愿。本欲拒绝,转念一想,他很快同意了,对熊希龄说:“行,我同意替他们做个枪手,不过要跟梁启超合作,他也写一部分。卓如住在横滨,明天我们两人到横滨去一趟。你不要开口,由我来说。至于报酬嘛,”杨度想了一下说,“二千两银子我也不要,……”

“为什么不要?”代懿急道,“你不要,送给叔姬和重子也好嘛!”

杨度笑道:“请秉三回去对徐侍郎说,要他们为我捐一个候选郎中放那里。需要多少钱我不清楚,少于二千两,他们沾了光,多于二千两,对不起,请他们补足,行吗?”

“行!”熊希龄一口答应。“不过,你可要认真写好哟,万一梁卓如不同意的话,你要一人独力承担。”

代懿说:“我为你们做个中人,到时一手交卷一手交顶子。”

原以为要磨许多口舌,没有想到杨度答应得这么爽快,熊希龄很高兴,笑着说:“季果做中人最好,此事就这样说定了,顶子包在我身上,文章就包在皙子身上了。等下我做东,请大家喝几杯,现在权且以茶代酒,大家碰个杯,祝君宪在中国成功。”

说着自己先举起茶碗,杨度、代懿都举了起来。杨钧心想:哥素日里口气大得很,动不动就是封侯拜相之类的话,却为何为一个小小的候选郎中卖出了自己的文章?他不想扫大家的兴,便也缓缓地举起手中的茶碗。四个人碰了一下,都笑了。

熊希龄望着墙壁上悬挂的《湖南少年歌》,对杨度说:“皙子,你的书法真好,帮我写个条幅吧!”

杨度笑道:“翰林熊秉三要举人杨皙子写字,岂不降低了你的身份?”

熊希龄诚恳地说:“不是降低,是抬高。”

“写什么?”杨度问。

“是这么回事。”熊希龄说,“镇国公载泽那天喝多了酒,醉醺醺地要我给他写首诗以壮行色,我也糊里糊涂地答应了。这些日子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无半点诗情,只得把早几年在关外填的一首小词翻出来,你帮我写张条幅,我带回去送给他。”

杨钧又不大乐意了,说:“这些黄带子懂什么书法,给他们写字白费了神。”

“重子此言差了。”熊希龄正色道,“爱新觉罗家族中政治家很少,但会写字会画画的人却不少,且造诣颇高。载泽书画在宗室里虽不算高明,但鉴赏水平不差。再说,这位国公爷人是糊涂得可以,不过为人也有可称道的地方,凡别人有一技之长,他也不掩盖不嫉妒,好张扬别人的长处。”

杨度听到这里立时来了兴趣。他对自己的书法视之甚高,只可惜并没有墨迹传到最上层去,现在借这位好张扬别人长处的国公爷之口,在王公贵族中传播自己的名声,也是一桩好事。他眼前急需的就是名播九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