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天色已经全黑,周文忠的心情缺是好极了。手里提着的两瓶酒可是自己改善身体的宝贝。
趁着街面上没有路人,一瞬间把所有东西都收在空间里,迈开双腿往家走去,手里拿着仅剩的2毛钱,有些还是有些滋味。
“太穷了啊!太穷了!得发家致富啊!”
黑夜中的路面,亮着的地方是水坑,紫色的地方是泥土,黑色的地方才是道路,这是活在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基础知识。
35分钟,周文忠的身影出现在了四合院的大门口,手里一沉,一包药品出现在手中。
还没走两步,就听见身后传来了脚步声。
“是文忠啊?怎么才回来?二粮站不是早就收工了吗?”
周文忠转身瞅了瞅来人。
“东旭哥还没休息呢。”
贾东旭关切的语气问道:“这才7点多钟,一会儿就睡了。听说你今天去粮站打零工了,身体还扛得住吗?我家里有瓶舒筋活络的药酒,你要是哪里不舒服了?或者说抻着筋骨了?记得跟哥说。别藏着掖着,都一个院子住着,不要不好意思,抹不开面儿。”
周文忠穿越过来了两天时间,万万没想到第一位对自己说暖心话的人,是贾东旭!
“诶。谢谢了哈东旭哥。我要是需要的话再找你。”
贾东旭点了点头,又拍了拍周文忠的肩膀。
“别总是跟老家儿犟,尽招惹你爹生气。你要是有啥想不通的,回头跟哥哥说。”
“诶,谢谢你了啊东旭哥。”
“咱们哥俩用不着这个,别老说谢。有事儿你就言语。”
“东旭哥,我眼巴前还真有个事儿。”
“你说。”
“咱们院子里的药锅在谁家呢?”
贾东旭上下打量了一下周文忠,关切的语气问道:“你哪里不舒服?”
周文忠抬了抬手里的药包示意,让贾东旭瞅了瞅。
“肚子疼的厉害,刚才收工后,我就去了趟药铺,大夫检查了一通后,说没多大事儿。就给我开了点药。让我回家煎着喝喝。”
“药锅在倒座房郑婶家里呢,她们应该还没休息,刚才我出大门的时候,还瞅见她们屋里亮着灯呢。”
“行,我先去把药锅拿来。谢谢了啊东旭哥。”
“那我也先回屋里了。有事儿你再喊我,已经出来这么久,再跟你磨叽下去,你嫂子又该叨叨我了。”
“诶。”
目送着贾东旭离开,周文忠心里有些不解,难道这才是真正的贾东旭吗?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
甩了一下额头前的头发,换了副心情,走到倒座房最西边的那户门前,停下了脚步。
记忆中的郑婶位50来岁的老妇人,双腿有病,常年瘫痪卧床不起。负责给她养老的是她大儿子,名叫:郑留根,今年30多岁,在郊区的农机厂上班,一个礼拜回家里一趟,平日里厂子里任务比较重。
郑婶的日常起居,由郑留根的媳妇负责照顾,郑家的日子过得还算可以,有一儿一女俩孩子。一家子都是城市户口,属于吃商品粮的。
郑留根这名字起的真不错!像周文忠三兄妹的名字,是当初周德明花了2个大肉包子找人给取得。
郑家可比贾东旭家强的多!托解放初期的福,贾张氏才落实成了城市户口,粮食定量为27斤,现在可能改为了22斤,只要没工作,定量就是一年一个样,按照国情走。
贾张氏虽然是个城市户口,但是成份连个城市贫民都算不上。城市贫民的标准那可是给:小力吧,小催吧,拉黄包车,并且没有住房的人。万幸老贾罩得住!是位工人!
秦淮茹的运气就不怎么好了,自从1951年嫁进四合院里之后,满心欢喜的盼到了1953年6月,以为第一次人口普查后,就会跟贾张氏一样,把她定为城市户口,结果可想而知,期待摔了个稀碎。又因为新生儿户口随母的原因,所以棒梗和小当都是农村昌平户口,哪怕过几年出生的槐花也一样。
除非秦淮茹接了贾东旭的班,并且!熬过学徒期,变成正式职工后,才会转成城市户口。同时,三个孩子的户口也会随之改变。其实贾张氏在儿子去世后,家里的顶梁柱塌了。她也只能表现的蛮不讲理,胡搅蛮缠。这属于是立人设。
不然的话,贾张氏吃不住秦淮茹,也罩不住贾家,贾家有一个擅于哭泣的秦淮茹就够了,再加上贾张氏的不讲理的人设,同时俩人又身背“孤儿寡母”的金字招牌,在这个年代绝对够用了!
想到这点儿,周文忠对着自己的脸就是狠狠地一巴掌。
“啪……”
“我一个没有工作,也没房子的人,为什么要同情别人?应该别人同情我啊!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