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真叫个派,瞧瞧人家,长两条腿却不用自己走道,连鞋钱都省了。不像咱们,只能靠11路了。哎!命苦不能怨政府啊!”
“是啊!哥几个也不知道再修上几辈子才能混到这份上啊!”说话的村民叫刘小胆,要说这哥们,平日里总是蔫头呆脑、面带菜色,可一提起这事来,却立即变得精气神十足、容光焕发。这不,一边说,一边还摆了个煽情特写,一副羡慕不已的样子。
…… …… ……
第1节 岳家有男初长成(4)
岳和常常能够听到左邻右舍、街坊邻居们发出的这种既羡慕又嫉妒的声音。虽然表面上默不作声,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其实每当听到这里,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瞅一眼妻子怀里那个叫岳鹏举的襁褓婴儿。虽然孩子的出生使岳和变得更加劳累,但却也同时带来了希望。他盼望这个被自己昵称作“小五”的儿子能够在若干年后冲出孝悌里、走向汤阴县,做一个象县长大人那样的高官。然而,在想了又想后,却又觉得这个目标似乎离自己太过遥远。
注明:“路”,是宋朝的行政单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当时岳飞家的地址是“河北西路相州(今河南安阳)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由于资料有限,具体门牌号码尚不祥,欢迎好事者前来考证。
“如果五郎以后能到县衙里谋个差事,给人家当个跟班、跑跑腿,我这个做父亲的就满足了,还求什麽呢?”岳和常常这样暗自思量着、安慰着、憧憬着……
备注:岳飞的乳名叫做“五郎”。至于是因为其上面有四个亲兄,还是同村中岳氏家族同辈小孩的排行,史料中没有明确说明。
是啊!对于一个普通的“宅男”而言,若家里能够有幸出一个连乡长都不敢小瞧,连泼皮无赖都得绕着走的好青年——公差(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干警),应当是人生一个非常大的满足了。当然,不会有人想到这个被父亲寄予“能够披上警察服就此生足矣”厚望的孩子,长大后会如此超额的完成任务,成为了一个教科书式的历史人物——民族英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1节 岳家有男初长成(5)
。
虽然岳飞家在其刚出生时还有良田少许,但由于计划生育工作未落实到位,随着又多出了老五、老六两张嘴(指岳飞三岁时,弟弟岳翔降生),再加上天灾人祸,生活水准急转直下,由不用看老板脸色的“自耕农”迅速沦为打工一族——佃户。
点评: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岳父、岳母因循守旧。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三口之家”的概念。在多子多福的诱惑下、在左邻右舍的互相鼓励下,大多数家庭都被贴上了“超生游击队”的商标。(如果按照前苏联的标准来打分,许多女同志都可以被评为“英雄母亲”,所以说“岳母”也不算是非常过分)。
据说,岳母看着年纪轻轻却已经皱纹爬上眉梢的岳父,曾经不无感慨地说:“还是只生一个好啊!”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随着时光如白驹过隙般的流逝,那个襁褓中的婴儿在一天天长大,很快成为了一个“小顽童”。
通常人们都比较格式化地认为岳飞小时候一定长得很待人亲,其实不然。
据不太可靠的消息讲,岳飞小时候长得不是很现代,眼睛不太大,如果离得稍微远一些很难看清到底是睁眼还是闭眼;就连鼻子长得也不太争气,鼻头稍微有些发鼓。不过还好,比成龙的要小一些。
虽然姿色一般,但岳飞却是一个比较好搞怪的小男生,有点象《我爱我家》里的刘星。
有一天,岳飞的母亲到自家鸡窝里去捡鸡蛋,居然看到儿子趴在鸡窝里算算数,脑门上还顶着两根鸡毛。气得岳母大叫:“别学爱迪生了,赶紧回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1节 岳家有男初长成(6)
教育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父母的一小步,就是孩子的一大步”,而人们也通常习惯于从成功人士的童年寻找他们成长的DNA。岳飞的父母虽然都是普通的农夫、农妇,但他们却用实际行动弥补了学历的不足,堪称那个时代的教子模范。
岳和,是一个比较雷锋的好社员,虽然自己家里生活也比较艰辛,但却经常接济生活更加困难的左邻右舍(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即便是遇到欠帐不还的,只要不是耍赖,的确因为揭不开锅的问题,也一般会按照呆死帐自己给核销了,很少因此而与人理论(世其财者不责偿)。
有一天,隔壁的刘二娘来岳家借点下锅的米。要知这刘二娘可不是一盏太省油的灯,曾经为了些许小事将“老和”说成是“笆上粪、屎里蛆”,骂了个狗血喷头。可“老和”居然跟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似的照借不误。感动得刘二娘一副痛改前非、悔不当初的样子;“老和,下次我骂你的时候,一定轻点”。
虽然对邻居讲究宽以待人,但岳和对于儿子的要求也和今天诸多望子成才、望女成凤的父母一样,要稍高一些。
第1节 岳家有男初长成(7)
岳飞的母亲姓姚,是岳飞生平中的第一个文化教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启蒙老师。宋代农村没有学前班,至于“扫盲班”就更别想了。姚氏(注明:由于万恶的旧社会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再加上还没有“妇联”当家作主,所以绝大多数女同志都被剥夺了拥有“姓名”的权力。因此,我们只能姑且称其为“姚氏”)就用当时比较流行的《百家姓》来教岳飞读书写字,武装其头脑。由于买不起笔、墨、纸、砚,姚氏便以柳枝为笔、大地为桌、河沙为纸,教岳飞读书写字。
岳飞获得文化知识的另一个途径,便是“冬学”。所谓“冬学”,就是宋代农村在冬闲的十月到十二月,或有一些书生们为了证明“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道理,而自费开办的学堂。上不起学的农家子弟可以在那里读《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村书”。 。。
第1节 岳家有男初长成(8)
当岳鹏举粗通点文墨之后,也养成了爱买一些畅销书的好习惯。为此,岳母不得不每天揪着耳朵提醒他:“我说鹏举啊!省点钱花,买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砍价,如果不打折的话就买盗版的。”
据《宋史 岳飞传》中记载:“少负气节,沉默寡言,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当然,以岳鹏举的家境,不大可能接触到《左氏春秋》、孙、吴兵法那么名牌而且是正版的畅销书,顶多能买到地摊上价格低廉的盗版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就好象《功夫》里少年周星弛花五块钱买的那本用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如来神掌》一样。不过,从岳飞在以后岁月风云中军事上的指挥艺术来看,无师自通的痕迹更为明显。
第1节 岳家有男初长成——学文?还是学理(9)
岳飞长到十岁的时候,岳和、姚氏为岳飞的前途问题展开了一场“pk”大赛。
一个雨过天晴、彩虹初现的下午,在岳家那还算宽敞,由木栅栏围成的院落里,摆了两张不大的四方素木桌,外加几个长条凳。从白发苍苍的三叔公,到抹着烟熏眼妆的大姑姐,桌子旁坐满了岳家东西“两院”的二十余口“议员”。估计是为了渲染讨论的气氛,姚氏特意按照招待“外宾”的礼节,在木桌上摆满了小米粥、汤饼及麻油煎的环饼、*饼、梅花饼,还有爽口的酱渍榆叶和略带甜味的腌桑椹等各种“非特色”小吃。
看到大家都到齐了,岳和先自闷了一口“小烧”,然后以主人公他爹的身份,率先打破了沉默:“现在的社会风气是重文轻武,为了让孩子今后的人生多一点笑容和阳光,我建议学文。”
但,“女主人”姚氏却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异议:“俗话说得好:“不值得做的事情也不值得做好,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好男儿应当弃笔投戎、驰骋沙场,怎么能够整天摇头晃脑去玩那些小资情节呢?”
“pk”的结果,竟然是岳和的意见稍占上风。
这时,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到了岳鹏举的脸上,等待着这个小裁判做出最终的裁决。
只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