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将顺昌之战看作是老刘的成名作,是因为刘信叔虽然于1109年就参加工作,并且曾经得到过有“小罗纳尔多”之称的北宋权臣高俅的“垂青”,但在此役前,所取得的工作业绩虽比下绰绰有余,比上则明显底气不足,尚未达到吸引大众眼球的层次。其人气指数不要说无法同“中兴四将”比肩,甚至要稍逊于同在西北军上班的吴阶,属于一个中等偏上的名将,否则的话,也不会给久经战阵的完颜宗弼一个“太平边帅”的错觉。
然而,一场以弱卒抗坚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保卫战,让这位已经步入不惑之年三个春秋的将门之后永远彪炳于悲壮的史册中,以至于许多历史爱好者强烈要求“中兴四将”中的刘光世下岗,让后来者居上的刘琦当一回“光荣替补”。
当然,将顺昌之战视为南宋军事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不仅仅由于这是一款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经典战例,还缘于此役对当时宋、金双方战局的影响。顺昌大捷,虽然是一场局部的胜利,但却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历史作用。顺昌隶属于淮西军区,而淮西又是南宋在长江以北各军区中防守最为薄弱的环节。造成这种薄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地域宽泛;
2。 1137年8月8日爆发了原淮西军区司令刘光世章下四万多正规军叛逃的“淮西兵变”;
3。 1139年正月,宋、金签订“天眷议和”后,宋廷将驻扎在江淮地区的部分兵力调往长江以南,仅安徽中部的合肥一次就抽调了八千人马;
4。 负责淮西军务的淮西宣抚使张俊,将其帅司设在了长江以南的南京,远离抗金前沿。
我们不难想象,一旦顺昌有失,金兵将会比较轻松地长驱直入到长江下游防线。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宋军将自顾不暇,挥师中原几乎无从谈起。因此,这场保卫战的胜利,不仅遏制了金兵南侵两淮的锋芒,也使宋、金双方攻守易势,为岳家军的北伐创造了有利的先机……
第3节 矫诏前行(1)
其实,早在金军刚刚撕毁条约的时候,岳飞麾下的一支小部队就已经在李宝的率领下,率先潜入到尚属于敌后的山东打起了游击。
李宝,山东人,农业户口出身。老李早年曾在家乡打游击,失败后,认识到组织的重要性,而投到岳家军麾下。后又奉岳鹏举之命重返山东,打着岳家军的旗号伺机出击。
1140年5月,李宝等将探知完颜宗弼前军帐下的四个千户将在宛亭县下寨过夜,于是决定来个有些不讲究的“攻其不备”。
幸运的是,那四名本应提高“反革命警惕”的金将居然也非常配合地放松了警惕。毕竟,是在自己的地盘上过夜,因此放松警惕成为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而且哥四个闲来无事,竟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摆起了“长城”。
敌人的放松,使机会成本低、胜算高的偷袭成为了可能。趁着暮色,岳家军专门向人多的地方冲。毕竟,趁着对方迷糊的时候消灭他们总比面对面单练容易的多,难道还要等他们一个个醒来吗?。于是,原本就没收到过多少正式培训的李宝等将是以一种近乎于泼皮打仗的方式,向正规军发起了进攻。结果是为首的金将某某郎君刚输了一圈牌,还没来得及翻本就一命呜呼了,外加几个作陪的一同去阎王爷那里报到去了。
此战,取得了毙敌无数外加夺取战马千匹的好成绩。
当金兵围攻顺昌之际,宋高宗一连给岳飞发了六道令其出兵的诏命。赵构虽然从未历经战阵,却根据司机过十字路口“一停、二看、三通过”的原理,对岳飞作出了“一援、二取、三收复”的具体工作安排。“援”指向东救援淮西的顺昌、向西支援西北地区的陕西;“取”,图取河南开封;“收复”,指收复失地。
1140年6月上旬,岳家军主力部队从湖北襄阳、鄂州等地出发,分兵北伐。长江岸边,一片绯红耀日。数万大军高唱《满江红》,遮天蔽日般开赴中原。
1140年6月12日,岳家军张宪、姚政所部攻克蔡州,取得了历史价值相当于今天奥运首金的开门红;
1140年6月13日,牛皋在京西路首战告捷,取得了历史价值相当于今天奥运首金的开门红;
1140年6月23日,统领官孙显在陈州、蔡州之间大破金军一个千户所部;
…… …… …… 。。
第3节 矫诏前行(2)
几次小胜,士气大振。刚刚找到感觉的岳家军正准备再接再厉、再创新高时,却接到了一个令人差点背过气的命令——撤兵。
原来,高宗赵构在确定金军顺昌兵败后决定北撤的消息不是空穴来风后,立即又来了个热点转换,将“议和”重新作为了工作重点。于是派出了司农少卿李若虚前往岳家军中,发出了“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的通知。
有一句话叫做——“所用非人”,这是一个被争相传颂了千年的“古训”。
古训,之所以被叫做“古训”,不仅因为它具有着连百岁老人都望尘莫及的悠久历史,还因为不断有人跳出来证明它。很快,赵构也加入了“证明人”的行列。
第3节 矫诏前行(3)
赵构派往岳家军的这位叫李若虚的大使,有一位同父同母的弟弟——李若水,是北宋末年一个在金兵面前宁死不屈的大忠臣。而李若虚本人,也曾经给岳飞当过一段时间官方幕僚,就是由政府发工资、上三险,却给私人服务的高级参谋。
要说这个老李还是有点智慧的;拿在岳家军上班的时候来说吧;就曾经出过不少主意;而且据说还都不怎么馊。以后李若虚被调离岳家军,到朝廷任职。
老李自从脱离风餐露宿的军旅生活,到机关上班后,很快“适应”了“早八晚五”,没事扯扯皮的“庙堂时光”,平日里也总是以一副“随风倒”的造型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使高宗误以为这是一个“随行就市”、“见风使舵”的主,不会再摆什么“誓死抗金”的谱。
但,在“圣命”和“军心民意”之间,李若虚会作出一个怎样的选择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3节 矫诏前行(4)
1140年6月22日,李若虚赶到湖北安陆的岳飞大营中。听到老李“造访”,岳鹏举可谓是又喜又惊。喜的是故友重逢,免不了叙一叙理短家长。惊的是自己刚出兵,朝廷就又发出了不可违逆的“圣命”,不知是福?是祸?是继续支持?还是“幡然悔悟”?
岳鹏举率队将一脸疲惫的李若虚迎到了一个古庙里,权当其暂时的安身之所。当夜,摆晚宴为老李接风。因李若虚此时的身份是“贵使”,所以岳飞只命几员主要的大将和幕僚作陪。大家欢聚一堂,热热闹闹地共同度起了久别重逢的岁月时光。
酒过三巡,李若虚拱拱手问道:“岳帅,可知圣上的心意吗?”
在宴会前,岳飞刚刚看过手诏,上面写的是令其“持重不动,只许以轻兵(少数)与敌周旋”这些模棱两可、伸缩性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