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八卦
那些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道德问题上的做法令我倍感狭隘,这在宗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从某一层面说,善是非常容易的,只要我们不违反法律,不去伤害他人,真心对别人好,我们从饭馆出来往要饭的手里塞两个小钱,就足以让我们觉得我们已经很道德了,我们就和最伟大的人类个体一样平等了,那些伟人在某一时刻能做的也不过如此,他们的成就只是因缘使然,或是福报超群罢了,再说伟大多虚幻啊,有什么好追求的?伟大的人还没机会领略渺小的趣味呢,佛教也只是印度众多教派中的一个,佛陀也只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不过尔尔,牛顿还跟莱布尼茨争权夺利呢,还对胡克讽刺打击呢,哪儿有我佛慈悲?
好啦,这种杂乱的八卦言论我听得太多了,其实那只是我们在懒惰中寻得的心安理得罢了,它总是试图用一种眼光把我们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生命放到一个自己偏好的价值体系中去,以便使我们达成一个目标之后一劳永逸,这种归结很容易忽视人类个体在道德努力以外的其他努力。事实上,它把我们的道德义务极简化了。伟大人物在道德上的表现是非常参差不齐的,但那一点也不影响他们的伟大,他们都通过努力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智慧程度,并为我们留下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或技巧,若是不经历他们同样的智识与体力冒险,是很难了解他们的,而道德的角度具有一种明显的局限性,在那里,圣人成了最高标准,因圣人通过对于道德律的洞见达成了内心与外在世界的统一。
不幸的是,这种统一却常常是通过一种诡辩式的还原论,把很少的东西统一在一起,它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那种终极论,以“缘起性空”来描述我们这个异常复杂的世界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只因它强调了一个极简化的信念,而这种极简,甚至不是一种哲学上的有趣态度,我有时以为它相当粗暴无聊,看到人们在讨论问题,年轻气盛的佛教徒可随时插嘴道:“万物万法之间有联系,但所谓万物万法却没有本性,你们说来说去,能超出这个观点吗?”
“无我见”也是如此,从根本上看,这是一种对还原论的诡辩性利用——我不得不在后面谈一谈佛法中更深一层的意思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向下还原和向上解释
我们知道,把一件事情分成更小的事情,然后以更小的事情来解释这件事,叫作还原论,这方法在科学理论中经常被使用,它可以化复杂为简单。
门捷列夫曾写出化学元素周期表,用化学元素来以解释我们看到的各种物质变化。在表中,他为一些未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这些元素在后来被一一发现了,使我们很容易解释我们看到的化学现象。使用同一方法,物理学家盖尔曼以夸克理论来解释基本粒子,这一人造理论被称为“八正法”,用以预测关于基本粒子真实世界的真理,后来被实验证明很有效。这便是向下还原的方法。
有人问盖尔曼,夸克是真实的粒子还是数学上的假想物?盖尔曼拒绝参与讨论,他认为那完全是浪费时间,之所以如此,因盖尔曼懂得一个真理:那就是向下还原,并不意味着可以向上解释。
我们可以把人分成细胞原子以至夸克,以至宇宙大爆炸的初期,但反过来却很难行得通,从大爆炸到宇宙中产生人类意识,这个问题远为深奥,并不是靠树立一些宗教信念便能进行讨论的问题。
佛教徒喜欢佛性因他们更喜欢化繁为简,就像盖尔曼,不同的是,盖尔曼懂得这方法的缺陷,有人曾问盖尔曼,夸克是心灵产物吗?你如何发现了它?盖尔曼回答是,说我“发现”了夸克并不准确,我所有的突破都来自于摆弄一些数学公式,或是纸上的符号。
事实上,佛陀本人对于终极问题的回答非常像盖尔曼,因佛陀深知,从理论上讲,把万物万法简化为佛性是可行的,但翻过头来,用佛性来说明万物万法却很困难,所以他使用了“缘起无我”这一方式来硬说,由此展开的理论非常空泛,即非哲学讨论,又非宗教信念,因而只能是玄理式的漫谈,事实上,这种说法是很尴尬的,它基本上相当于什么都没说,所以我多次说像句废话。
txt小说上传分享
抽象慰藉
古印度人是很智慧的,我从一些讨论印度宗教逻辑方面的书籍中发现,他们是知道这一问题的深奥部分的,然而,佛法在长达二千五百年的流传中,人们采取的是实用主义,基本上舍去了这方面的讨论,更把神通实修排除在外,其实那只是在某种教学法中,为了怕行者迷失于神通中罢了,只是这些教学法没有料到,不迷失于神通中,行者也会迷失于其他所缘境中,人类的意识即不会消失,也不会毫无指向。
从原始佛教的传承看,佛法目前仍是非常混乱,其原因便是佛教徒喜欢诡辩式的使用还原论,来使很多问题化繁为简,从而把人生的问题极简化,(如:行苦坏苦与苦苦,能概括世人的烦恼吗?更多的烦恼甚至是说不出的,或是无法观察的,有些形而上的痛苦,即使说出来,别人也无法理解,还因人具有自由意志,即使是行苦坏苦与苦苦,也常被性情不同的人当作乐趣。)甚至可荒唐到发明出一些更具体的原则,什么“不向外求”之类,仅靠一些“心灵自由”之类词语,或靠修行或一些神秘体验获得圆满的意识,我以为这是一种抽象慰藉,一如只从数学方程式中得到完全的人生慰藉,比较轻浮与封闭。
开放式问题
在我跟一些佛教徒讨论佛法问题时,总是喜欢问他们一些与还原相反的开放式问题,(“你可用不同于的怀尔斯的方法证出费马大定理吗?”)从而指出“缘起性空”这理论的尴尬之处,因为数学问题也是人类深刻的痛苦与烦恼之一。
我以为,佛法作为一种究竟理论,必须学会利用它正面解答问题,我发现,每到此处,这些个佛教徒的夸夸其谈便立刻显示出来,因为他们只是学习而没有思考过佛法中的这一部分理论,他们常喜欢用八万四千法门来形容佛法的方便,老讲生死解脱,唉,我不禁问一句,在我们漫长的一生当中,死只是无数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并且只占很少的时间,若是把鲜活的生命用来全部用在为能很好的死去而工作,这也太没劲了吧?别叫修行了,叫修死亡修转化算了,这么折腾,那还不如别出生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放松
我相信,使佛教理论可容纳更多的内容。
作为半个佛教徒,我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在生之上,把自己放在人类这一集体之中,我更关心的是,人类存在者将在宇宙里如何发展,我希望自己得到圆满而放松的内心,但最终取决于我能否利用它来提出或解?